第二部分 第37節:楊貴妃真的逃往日本了嗎(4)

關鍵之處說得也不是很明白:楊玉環是自縊的,還是被別人縊殺的?仍未交待清楚.

我們再來看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上是怎麼說的:

上(玄宗)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與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

《資治通鑒》中的這段話說得是很明白的.

楊玉環是由高力士殺死的,她死後,為使亂軍心安,玄宗還命亂軍頭子陳玄禮等人驗尸.

按理說,楊玉環之死到此就應該畫上一個句號了.

但有些人卻偏偏不想讓這位美人就這樣死去.

這此人根據白居易的那首《長恨歌》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總括起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說楊玉環馬嵬之變時沒有死,而是流落民間當了妓女,另一種說法就是我們在本文開頭時所提到的逃往日本.前一種說法太過匪夷所思,而且無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證,後一種說法因為是"出口轉內銷"過來的,而且又有"人證,物證",所以粗看起來還煞有介事.但細一琢磨卻也不是那麼一回事.

首先,力主楊貴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證,物證,沒有一個可以證明是與楊貴妃有直接關系的,所謂日本的"楊貴妃墓","楊貴妃觀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無記載.

其次,幾部被公認為是"信史"的權威史學著作都認為楊貴妃已死于馬嵬驛,而且一致認定了其卒年(38歲).

最能證明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的證據是《舊唐書》中的另一段記載.

《舊唐書·後妃傳》:"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

這段話中透露出這樣幾點信息:

(1)貴妃確實死于馬嵬驛,不然李隆基就不會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並詔令改葬.

(2)改葬工作因"將士疑懼"——實際上是現在的皇帝,當時的太子李亨疑懼——而不得不秘密進行.

(3)中使(宦官)掘開了貴妃的墳墓,掘墓後發現了紫褥,香囊——這與《新唐書》中的"裹尸以紫茵"記載相吻合.

(4)最重要的是,掘墓後,楊貴妃並非"空死處",而只是"玉顏不見"——肌膚已壞而已.這就足可以駁斥"不見尸體"的謠傳,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顏不見"應理解為"尸體已腐",而不是"不見尸體".

尸體,紫茵,香囊俱在,楊玉環怎麼會逃往日本?

我們退一步來說,姑且算楊玉環馬嵬驛死里逃生,而且也確實逃到日本,但她也決不會有什麼後代.

為什麼?

因為楊玉環是個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

這樣說可絕非主觀臆斷,而是有事實作根據的.

我們知道,楊玉環17歲出嫁,38歲身亡,21年間,她先後有過好幾個男人,但卻沒有為這些人生下過一男半女,倘若說嫁給李隆基時沒有生兒育女是因為李隆基年紀大了(61歲),那麼,嫁給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時,李瑁可是"正當年"——李瑁僅比楊玉環大一歲,兩個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無一男半女,而李瑁後來再婚後卻生了不少子女,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答案是什麼,讀者自然想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