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8節:統一之路(2)

墨子重視的除了"兼愛","尚賢"外,還有"非攻",這正是否定戰爭的觀點.把攻擊視為非,而受到攻擊後的反擊則是被允許的.如果有國家遭到攻擊,墨家就會集體前去援助防衛.據說楚將要攻宋時,墨子的三百弟子赴宋協助防衛,而墨子親自去了楚國,勸說他們不要發動攻擊.

墨子死後,墨家勢力依然強盛,在思想界和儒家分庭抗禮.墨家因援助防衛,所以並不只是一個思想集體,還是技術能人的集體.他們建造防禦的城牆,並制造櫓等工具打擊侵略軍.墨是人的姓,但也有種說法認為,墨是木工的必備工具,于是有人推測墨子原本是棟梁之材的建築家.《墨子》中可以看到數學和物理學方面的記述,可以說這在諸子百家中大放異彩.

堪稱可以匹敵儒家的墨家勢力到後來還是逐漸失勢,在曆史舞台上完全消失了.墨子死後,分裂為三派是墨家勢力衰微的原因之一,而且天下人人平等的思想為特權階級的統治者所厭惡,這也是加速墨家沒落的一個原因.

2

司馬遷在《史記》的年表中,列了春秋時代的十二諸侯(實際上是十三個),對戰國時代則給出了《六國年表》.雖稱作六國,但有除周王室以外的秦,魏,韓,趙,楚,燕,齊七國,故也稱為戰國七雄.而在最後,秦消滅了其他六國.處于表的末尾的秦成了握有天下的國家,所以不被計算在內,這就是稱之為《六國年表》的原因.

戰國時代除七雄外,初期還有鄭,越,魯等其他小國存在,但這些小國都慢慢落伍而被吞並,于是成了七雄相爭的局面.不言而喻,競爭非常白熱化.為了生存下來並在競爭中獲勝,諸侯們都在積極地網羅著有能力的人才.

諸子百家的人們也在尋找著賞識自己才能的諸侯.既有想出人頭地的人,也有為實現理想的,豪言要兼善天下等等的自負的人.

孟子准備了數十輛車,帶著他的幾百個弟子,游曆各諸侯國.而他自己的決定雖是成為諸侯之師,卻沒有入仕的想法.孟子比孔子更進一步,是個民本主義者.孔子在社稷之上列了上天,孟子則列了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他認為,君主的地位不應比前二者高,一旦失德就不再擁有君主的資格.齊宣王詢問他關于周武王討伐君主殷紂王這件事,他答道,損壞仁義的人不過是一介匹夫而已,武王誅滅的不是君主,而是區區一介匹夫.這正是容忍革命的思想.

滯留齊國的時候,孟子如果想提什麼建議,就直接去齊宣王那里,從來沒有被齊宣王宣召過.如果齊宣王想向孟子了解些事情,就得親自去往孟子的所在.有一次,齊宣王以生病不能前去造訪為理由,想請孟子前來宮殿,于是派使者前去.孟子也正好有事情想對齊宣王說,正要趕往宮殿.當他一聽到使者的傳話,就說"我也病了",拒絕參見.這樣的事情不是一回兩回了,孟子認定自己的理想不能通過齊宣王來實現,于是離去.

孟子也和孔子一樣,晚年安居在故鄉鄒,指導後生們的學業度日.此外,對孟子思想應該關注的地方除了容忍革命的思想外,還有重視經濟的觀點.《孟子·滕文公》中講到

——無恒產者無恒心.

意思是如果沒有穩定的財產,人心也不會安定.他認為,讓人們有恒心的是政治,因此經濟非常重要.所以,孟子的儒不是唯心論.

魏文侯也熱衷于廣集人才,據說他自己就師從于孔子的高弟子夏,學習學問.子夏的門人李克,西門豹,段干木等人在魏國,調節谷價,修築灌溉工程.當時凡是參與經濟,法律,產業實務的人都被歸類為"法家",而這些人雖然出自儒家的門第,但可以說一半是法家.同樣仕于魏的吳起也曾是儒家曾子的門人,但被逐出門牆,原因是他不為母服喪.吳起貪財,好色,甚至殺妻,但卻善于用兵,曾攻陷了秦的五座城池.吳起當然被歸類為"兵家".

說起兵家,春秋晚期仕于吳的孫武因其著作《孫子》享譽世界.他的子孫孫臏和吳起基本上是同時代人,也有著作傳世.這部失傳千余年的兵家著作于1972年發現于山東臨沂的漢代古墓中,于是人們得知被稱為《孫子》的著作實際上共有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