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0節:統一之路(4)

秦雖殺了商鞅,但依然沿用了他的政策,沒有改變統制國家的性質.擁有廣闊的腹地是秦的一大優勢.西方還有未開發的土地可供開拓,被稱為"天府"的富饒的蜀(四川),之後也被秦收入囊中.分家義務之所以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執行,也是因為有這樣的地利.

說到地利,楚也有同樣的優勢.南方有廣闊的土地可以開發,江南亦很富饒.所以能夠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不是秦國就是楚國.

各國為了富國強兵,各自做著不懈的努力.不只是諸侯如此,他們下面的宗親也在網羅著有能之士.戰國四君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擁有眾多食客已是耳熟能詳.戰國時代如果能持續再長一段時間的話,可能就會有國家被這樣的宗親(只有楚國春申君不是)或重臣取而代之.

此時戰爭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車戰變為步兵戰,武士直接騎馬的騎兵戰也成了強有力的戰法.騎馬是從北方塞外民族那里學來的.和塞外民族接觸較多的趙最先采用了騎兵,也因此改換了軍隊的服裝.《史記·趙世家》中詳細敘述道,采用筒袖,褲子這樣的胡服受到了保守派貴族的強烈反對,趙武靈王下了大力氣才說服他們.從馬背上射箭是有很強機動能力的新式戰法,被稱為"胡服騎射".

韓國是七雄中最弱的一個.不過出了一個名相申不害,整頓內政,也具備了不可輕侮的實力.

燕遠離中原,和其他六國往來不多.但有遼東,遼西的腹地,擁有的實力也是個未知數.

齊王由太公望家族變為田氏,但齊和春秋時代一樣仍舊是個大國,擁有稷下學士,可以說文化水平特別高.秦國的司馬錯非常清楚,文化水平是衡量國力的重要標准.秦國雖然因商鞅的集權主義政策變得強大,但軟實力反倒變得薄弱,司馬錯對此心知肚明.

4

在戰國活躍著一批縱橫家.除了實力的斗爭——士兵們互相殘殺的戰斗以外,外交,謀略方面的斗爭也愈發激烈.

關于外交和謀略,有個叫鬼谷子的人物,他手下還有兩名俊才——張儀和蘇秦.蘇秦取"合縱"之策,指的是為應對超級大國秦,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起來的政策.與此相對應,張儀的做法是,秦和六國中的每一國締結和親條約,破壞他們之間的聯合.因為聯合是橫向的,故稱為"連衡"(或為"連橫")之策.因此,謀劃"合縱"和"連橫",四處奔走致力于外交與謀略的人被叫做縱橫家.張儀和蘇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也有其他拼命來回奔走游說的二三流縱橫家.

這種現象是在秦成為超級大國後出現的.合縱是對秦的防波堤.蘇秦一手促成了合縱的成立,據說他身兼六國宰相.與此相對地,張儀的分化手段也很辛辣.在鬼谷子老師門下學習的時候,張儀始終成績優于蘇秦.然而因為蘇秦的合縱,秦在十五年間無法向函谷關以東發兵.強烈的自尊心使張儀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他全力以赴破壞合縱就在意料之中.

六國中實力最強的是楚,接下來是齊.張儀收買楚的大臣,扶植親秦派,成功使合縱派尤其是主張和齊同盟的一派沒落失勢.親齊派的屈原被流放,後投身于汨羅江.為了使楚親秦,張儀許諾說,要割讓秦的領土給楚國.不過,楚和齊絕交後,秦看到兩國若想重新修複關系已成為不可能的事情,就撕毀了約定.

之後出于複雜的緣由,楚懷王親自出武關,前往秦談判,被秦逼迫割讓領土,他嚴詞拒絕,于是被扣留在秦.懷王在秦國的土地上思鄉不已,在焦思中死去.

能使楚大傷元氣,可以說秦的統一天下大業就成功了一半.然而,這個功勞也不只是張儀破壞合縱得來的.秦依從司馬錯的意見,向蜀進兵,得到了四川的土地,這也使楚喪失了戰意.秦得到了從長江上游攻楚的據點.張儀建議,為了統一天下,秦國應該首先消滅空有名分的周王室.司馬錯對此表示反對,主張應先伐蜀.司馬錯的意見最後得到了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