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0節:漢風起兮(2)

在平定了天下後,劉邦說,作野戰的指揮官自己不如韓信,制定作戰計劃則軍師張良更高一籌,補給方面自己沒有蕭何的手段,而自己之所以取得天下,全在于能夠很好地用這些人.這里講的正是包容力.

與此相對,項羽的性格則是凡事必定親力親為.即使戰爭中取得勝利,也覺得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部下必然會心存不滿.

劉邦在秦滅亡的公元前206年被封為漢王,因此在統一全國後仍定國號為漢,並以這一年為建國起始.秦滅亡是子嬰元年十二月,但秦曆中十月為歲首,所以也就是年後只過了三個月.

公元前203年相當于漢高祖四年.這一年雙方議和,以叫做鴻溝的河流為分界線,約定東為漢,西為楚.項羽很快解散了軍隊,回到東方,但劉邦撕破協定,濫發授予領地的許諾書,借此集合諸侯兵力,將項羽包圍在垓下(安徽省).項羽因在圍營的漢軍中聽到自己故鄉的楚歌而絕望,這就是"四面楚歌"的來曆.他帶領少數精銳,突破包圍圈,南下到烏江(安徽省),在那里自刎而死.據說最後的遺言是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意思是自己一直很強,但是落得這樣的下場是命運所致,也就是上天要滅亡自己,並不是自己戰斗力弱的原因.

時間是漢高祖五年(前202).諸侯漢王劉邦從這一年開始就成了天下之主,由王變為皇帝.漢王朝這個長命王朝開始了.西方用"秦"(chin)來稱呼中國,而漢族,漢字,漢文,漢語,漢詩,漢法乃至于漢奸這些詞中的"漢"等于"中國"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

這個王朝因王莽篡奪,于公元7年滅亡,持續了兩百多年.王莽也是十幾年後就被滅,依然是繼承了漢血統的劉氏王朝建立了起來,持續到禪讓于魏曹丕的公元220年,大約維持了兩百年.漢代以王莽時期為分割線,被分稱為前漢,後漢.前漢的首都是長安(陝西省),後漢的首都是洛陽(河南省),故而根據位置,也被分稱為西漢,東漢.在中國,尤以後一種叫法居多.

《史記》中引用了項羽(《項羽本紀》)和劉邦(《高祖本紀》)的詩歌.項羽的詩歌是在逃出垓下城之前,和情人虞美人分離時所作.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在此自傲于自己的力量和氣概,把戰敗歸于天時不利和愛馬.

劉邦的詩歌是在平定天下後,回到久久未歸的故鄉沛,見到老朋友的時候創作的.時間是公元前195年.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意思是雖然平定了亂世,但為了守護這份和平與統一,最想要的就是勇猛的將士.與項羽的歌相比較,可以發現兩人性格的不同之處更加明顯.項羽過于依賴自己的力量,而劉邦對自己得人才,實現天下再次統一深有心得.高祖劉邦死于作這首詩歌的七個月後.

3

《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介紹了項羽和劉邦的詩歌,在引用了這兩首之後,每首都標明

——泣下數行.

項羽的情形是身陷包圍,渴盼生還,在終于逃脫的時候自然流下了英雄淚.而劉邦的心情則比較複雜.

平定天下之後,劉邦必須挨個清除功臣.除了蕭何,曹參,樊噲等沛的同鄉外,還有至今未曾見過,也不知道名字的人接連參加到他的陣營,並立下汗馬功勞.這些人看到跟著劉邦走就有利可圖,于是選擇了加入.若僅是如此,劉邦與他們之間就沒什麼情誼,有這樣手握大軍的同伙是很危險的.劉邦的妻子呂後比他更擔心這一點,她所生的獨子不像父親,非常軟弱.劉邦在世的話,還能起到震懾的效果;一旦劉邦亡故,就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更急于肅清功臣的是劉邦背後的呂後.

首先被清理的是燕王臧荼.他是項羽陣營的人,在劉邦進入關中成為漢王時就做了燕王,所以可以說是漢王的同級生.韓信為劉邦平定北方的時候,燕王才加入漢方陣營,所以他雖是功臣卻關系淺淡.據說燕王在消滅項羽後就謀反,可能是在漢看來,相熟度很低的王坐擁大軍過于危險,故而以謀反為口實派軍隊前去討伐.高祖親自出馬征討臧荼,平定後任命盧綰為新的燕王.盧綰和高祖是出生在同里,同日的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