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華麗的前奏曲 第1002章 一碗骨頭湯造就一位“神醫”


看趙興還在猶豫,程同驕傲地誇耀說:"這里千里大山,人煙罕至.附近幾座山里,數我程家坳的村落最大,丁口最多……"

——這還大?趙興肚里禁不住鄙夷:這個20余戶,100多人的村落也算大了?他還沒看過千萬人口的城市呢.

程同不知道趙興心里在臧否,他繼續說:"我程姓一族來自江夏程氏,那可是江夏有數的大族,跟山里那些蠻人沒法比.

想當初,我元祖跟開國皇帝打江山(當然,是作為小卒沖殺的),這里還是一片胡人聚居.後來,元祖年老,得太祖恩賜卸職返鄉,不想卻不被江夏程族所認,元祖一氣之下,赤手空拳來到這里,一手一腳打下了這片山林……"

程同的說話其實多有誇張,但他話里透露出的信息卻讓趙興很不解——什麼時候,胡人都到長江邊上牧馬了?

元祖父的意思是六世祖,程同的元祖曾在疆場上厮殺過,算得上膽大心狠,見多識廣,他依靠自己的凶狠,當年很容易在山區站穩腳跟,經過元祖父,玄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己,先後六代人的努力,近兩甲子的繁衍,便形成了程家坳這個自然村.

由于程族的強勢,依附程家坳聚居的外姓人,多成了程族雇工或程族女婿一族,他們最終只能通過聯姻獲得程族認可的居住權,除此之外,通過百余年聯姻,使程姓與周圍數個自然村建立了枝枝蔓蔓的聯系,也使程族成為千里大山的當然強者.

程同敘述完程族的勢力,接著用溫和的語氣,再次勸告:"客若無心飄零,但安居于此!想我程家坳雖小,養活先生不成問題!"

還能怎樣?趙興學著電視里的模樣一拱手:"如此,叨擾了!"

趙興的回答方式讓程同一愣,但他卻沒把驚愕變現出來.

有趙興的寨子,最先的變化是醫療條件的改善.

宋代醫療條件極為惡劣,即使身為皇帝,其所生的孩子仍有70%活不到成年.但對于現代人來說,育兒知識已被電視節目磨出老繭……比如:小孩夜驚不止,明清時代郎中依然認為:此的病症產生的原因是"驚魂",即被鬼嚇著了,治療方法是舉行招魂儀式,父母須到曠野中呼喊孩子的名姓.

趙興的治療方法是——一碗骨頭湯!

補鈣呀!立竿見影.

比如嬰兒"盜汗(血鈣失衡)",走訪郎中認為是鬼神夜里出沒,帶著小孩鬼祟活動,以至于出汗不止.中醫《金匱要略》一書中,就用"盜汗"來命名這種病證.醫治方法是設立祭壇,由和尚道士驅鬼打醮……


趙興的治療方法是——一碗加料咸骨頭湯!

補鈣,立竿見影.

……

除此之外,在趙興的大力提倡下,嬰幼兒的居住狀況也立即得以改善——中醫認為小孩怕風,很多病症用"風"症命名,所以嬰兒居住的房間陰暗無光,門窗嚴閉使得屋內又濕又熱……趙興的要求是:通風,改善光照條件,讓小孩多進行戶外光曬.

當然,中國南方曆來宗族勢力頑固,趙興知道程家坳的來曆後,他沒興趣挑戰千年傳統,所以在做事時,小心謹慎地不干涉程同行使族權,這種小心令程同極為滿意,也是程姓山民迅速認可了他的存在.

在程家坳這麼一個荒僻山村,哪怕是"一招鮮"的醫生也會獲得很高地位.而趙興幾次出手,卻讓村里小孩患病率直線下降,于是,走街串巷的郎中不再受山民歡迎,代之以趙興地位的逐步提高.使得這個冬季趙興一直處在繁忙狀態,在忙碌中迎來了又一年正旦(春節).

趙興的第二次出手,就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節.

此前,他一直靠村民的無償供養而生活.鄉人能有多少積蓄,臨近春節了,程家坳這個20余戶,100多人的村落,被他這閑人拖累導致儲糧耗盡.

在這種情況下,趙興召集了村里的孩子,把自己的野外生存知識教給他們,並教孩子們改良捕獵工具,制作捕獵網,陷阱,活套,探查野獸的蹤跡……

結果,孩子們大獲而歸,村民們得到溫飽.趙興也由此成了孩子王.

趙興的第三次出手是在清明.

這一天,大人們都下地耕作,百無聊賴的趙興跟孩子們閑聊,聽到孩子們說起當日是"清明",他隨手在地上寫下"清明"兩個字,並念了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順便還給孩子們聊了"24節氣"諺語——比如:"清明時節,種瓜種豆","驚蟄地氣通,農夫閑轉忙"等等.

在這個時代,大多數教師都講究"書讀百遍,其意自明",即要求學生們通過死記硬背,采用攝影式記憶來學習.而趙興的講課生動別致,他從"清明"的偏旁部首,字詞架構講起——也就是複述小學識字過程……可這時代孩子們哪見過這個.

經他如此生動的一講,小孩子馬上記住了"清明,水,青,日,月"六個字.當晚,從田里歸來的家長見到孩子們的炫耀,頓時大驚,他們不約而同地提著拜師禮登門……

隨後,趙興就成為了"老師".

"老師"這個詞正是源自于宋代,它是用來稱呼鄉村教師的.而"先生"這個詞,在宋代是用來稱呼走方郎中與道士的.至辛亥革命之後,"先生"才又用來稱呼老師.


帶著一群孩子,趙興悠閑的渡過了這一年剩下的春,夏.在此期間,他領著孩子幾次前往附近的蘄水,英山……最終確認:這確實是宋代,時間大約在王安石變法末期,但此時王安石已屢經罷相.

當又一個秋天到來時,知道真相的趙興,在落寞中迎來了落葉漫天的季節.這個季節是收獲的季節,但趙興卻不知道該怎麼自處——該怎麼定位自己.

為了隱藏身份,他只能用"慎言慎行"的態度,耐心的躲在鄉間教導孩子,努力地學習這時代的語言,這時代的習慣.在此期間,他也偶爾以自己半吊子的醫學知識救治鄉民.

在他的照看下,這一年,整村20余戶村民,竟奇跡般沒有一名幼兒過世.這一奇跡令趙興聲名大噪,以至于"神醫"之名傳遍了四溝八鄉.附近村寨的小媳婦常抱著孩子跋涉幾十里山路,有病沒病,都要讓程家坳的"神醫"看一下孩子的發育.

這個秋天趙興是憂郁的,雖然村民對他的供養從來沒有缺乏,而他依靠"老師"與"醫生"兩種職業,也讓房子堆滿了各種收獲,但習慣現代生活的他總感覺日子寂寞,于是,他便給自己找事了——在他的指點下,村民們開始學會了"包裝"自己的獵物與山貨——這也算是"農產品的深加工"吧.

"農產品的深加工"的主力軍是孩子,因為趙興也只能指揮動孩子.孩子體弱,干不動力氣活,于是趙興便指點孩子們做各種輔助工具——將刀片固定在木桌上,用于切削竹篾;將切好的竹篾用蒸籠蒸煮,高溫定型後編織成各種精美竹器……

這些裝在精致竹簍竹器里面的山貨,山珍,為村民們換來了一個豐碩的肥年.與此同時,孩子們也學會讀寫三百個字.

事情傳出後,臨近村寨的家長慕名,紛紛把孩子送趙興這里寄養,並送來海量的"學雜費"——宋代把這叫"束脩".當然,都是些山貨,村民們能找到的最好的山貨——野菇,風雞,山豬等等,這些東西都被趙興裝在簍子里,賣了高價.

等到年末,趙興在山區里的名聲越傳越廣,收到的束脩越來越多,以至于趙興簡陋的木屋都放不下.于是,他從鄰近的縣城招了幾個陶匠,在程家坳附近挖了口大窯,燒磚,給自己砌起一座擋風擋雨的磚屋……

于是,他的學生在學會竹器本領後,又學會了燒窯,並帶動程家坳進入大改造時代.

20余戶村民,全面翻新成磚房,要蓋的也就20余間.為了節省磚料.趙興設計的房子毗鄰而居,這樣,大多數居民只需蓋前後兩面牆,左右則借鄰居的磚牆……結果一不小心,蓋成了類似湘南土家屋似的堡壘式村寨.

到第二年臘月,程家坳人全住上了新式大磚房.正旦時,前來拜年的附近山民見程家坳的變化,索性全村遷居程家坳附近,大人在村里尋些打工的活兒,獵物直接交程家坳收購,孩子則由趙興教導,生病再找趙興醫治.

短短一個正旦過後,程家坳膨脹了一倍大小,並逐漸向百戶村發展.

幸運的是,程家坳附近陶土資源異常豐富,多余的勞力立刻被消化,也讓磚窯迅速升級成陶窯.

勞力多了,趙興的管理手段也上來了,村里的孩子在趙興的規劃下,分成了六個協作組(宋代將這些協作組成為"社"),各自分管挖土,燒磚,燒陶,捕獵,編織,記賬與對外銷售.


到了第三年春,整個程家坳已變成200戶的全磚砦寨.整個村子依山築牆,由六個或方或圓的土家樓構成一個大的建築群,青石築成的寨牆圍攏在坳外,每戶村民住上了磚石大屋.

但即使是這種擴張速度,寨里依然顯得勞力不足,村民們已開始招朋喚友,准備將更遠的幾個山村也並入程家坳.

就這樣,時間慢慢到了清明節,這是大宋人一年一度更換"新火"的祭祀日.這一天,人們需熄滅自家的火,然後過個"寒食節".清明當日午夜,村里長者會出面給各家分配"新火種",同時也宣布全年的耕做計劃.

晨曦里,村里新買的銅鍾"當當"敲響,聲音悠揚.村民開始魚貫熄滅自家灶火,走向祠堂祭祖.鍾聲平息後,趙興也不熄滅火種,依舊坐在自家火塘邊,借助火光翻看著一本書籍.

門響了,他的學生程夏恭恭敬敬的走了進來.

程夏原名程七,"七"是他的排行,因為他是夏天出生,所以,趙興最後給他取名為程夏.他先跪在地上向老師行了一個禮,而後畢恭畢敬地說:"老師,阿大叫你去祠堂開會."

程夏口中所說的"阿大"指的是他父親——族長程同.

聽到程夏的召喚,趙興抬了抬眼皮,翻了一頁書,平靜的問:"我去?不合適!

程夏不行禮不說話,他邊行叩頭邊答:"阿大說:今年要聽聽老師的安排,所以要請老師上祠堂."

火塘的火光逐漸弱下去,趙興停止了翻書,他看了看火塘,猶豫著說:"程家的計劃……我無權插嘴,但……"

程夏磕了個頭:"阿大說:老師去了,坐上首!"

這話有講究,他的意思是說:趙興進祠堂,不是去接受程族質詢,而是作為決策人出現,在祠堂有坐席,且坐在上首.

趙興合上了書.

沒有照明的日子實在難過.山區里面濕氣較重,即使住在磚房,火塘也一刻不能熄.此外,這時代取火困難,火種保留是個難題.而"讀書"成了趙興的特權,趙興需要這團火來照明,所以趙興即使在寒食節,也沒有熄火的欲望.

但現在程家坳邀請他進入祠堂,參加"新火"儀式,火種就需熄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