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華麗的前奏曲-第二部 優雅的貪官生涯 第2198章 風暴就要來了


趙興又在環縣等了數天,安思達這才帶著長長的隊伍慢悠悠走回環慶.這厮此趟隨軍可真是體會到戰爭的好處,他以"救苦救難的天使"身份君臨戰亂的西夏,解救了無數被虜獲,被奴役,被歧視,被壓迫,被民族大融合的漢族同胞,所到之處一片虔信,沿途焚毀無數喇嘛淫廟,可謂風光無限.

人待在神話環境久了,不免有點自以為神.安思達志得意滿,完全不在意西夏人的追擊,為了掩護安思達的大隊,趙興才不得不發動對韋州靜塞軍司的襲擊,沒想到西夏人竟然衰弱成那樣,貌似強大的靜塞軍司竟然被一鼓而下.

不過,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戰爭是面雙刃劍,環慶路在持續的戰爭中被拼光了,對面的西夏人也好不到哪去,而他們的國度更窮困.在持續的戰爭下,環慶路只剩下五千機動兵力,靜塞軍司剩下的也不會多.梁太後一次帶走五十萬兵力東奔西跑,給靜塞軍司留下的只能是拿不動刀劍的老弱.所以……

相比于西夏,如今環慶已與過去不同了----鐵刺網的大規模運用,使修建邊境隔離帶的成本大大降低.十幾個人帶上一大捆鐵刺網,一日之間就可以拉起十數公里的邊境線,而環慶的毒草計劃也名聲赫赫,西夏人的牛羊再跑入宋境,他們一般都不費心尋找,因為通常牲畜已被毒死,他們真趕去尋找.沒准會被紅了眼四處羅掘的邊境巡邏隊捕捉,送入宋人礦窯,在那不見天日的地方終日勞作.

這種現象迫使夏人再也無法從戰爭中獲得補償,戰爭,已慢慢變成對西夏國力的消耗.而環慶除了軍事上地實力日漸增長外,大量的政府貸款支持的手工業作坊也致使環慶勞動力極度缺乏.使得環慶反而迫切希望得到戰爭紅利.

現如今在環慶是做什麼都能活下去.有本事的人自己買一台小型拉絲機蹲在家里拉鐵絲,拉好的鐵絲交給老娘們編織成鎧甲.這一副鎧甲官府采購價格現在已經跌到了二百貫.但由于產能限制,環慶路出產的鎧甲在周圍郡縣供不應求,價格居高不下.一斤鐵不過一百七十文.十斤鐵也就不足兩貫,做成地鎧甲可以賣到兩百貫,這之間的暴利使小百姓哪怕一年做成一副鎧甲也能富足.于是,百姓干起活來怎不動力十足.

便是不會編織的環慶百姓也不用愁,他們哪怕是種樹種草也能掙錢.此戰過後,環慶路一次奪獲大量的牲畜,當地已經開起了十數個大型地畜牧場.這些有軍方背景的畜牧場對飼料的需求旺盛,而趙興弄來的草籽產量又驚人,一年可以連割數茬,使得百姓們哪怕是種草也能生活下去.

目前,環慶路的商人只感到人手不足,他們需要做的就是生產,再生產.除了應付環慶路政府采購那一塊.他們還要應付周邊各郡縣送過來的采購單子……

沒煙峽那一戰結束以後,周邊地官軍都在給自己找原因,找呀找呀的,他們發現了環慶路上許多的不一樣,比如環慶路士兵的裝備比他們好,幾乎所有的士兵都披甲,這他們不如;再比如同樣使用火藥,環慶路上的火藥威力何止比他們使用地,樞密院發放的火藥大十倍……于是.他們也開始學著環慶路上的做法,只管伸手向朝廷要錢,軍械物資則向環慶路就近采購.

連續而來的巨量訂單讓環慶商賈應接不暇,勞動力的缺乏也使環慶捕奴業畸形發展,許多勇敢,團練,弓手常常自己購置武器,成群結伙去西夏那面游蕩一番,這使得去年冬季火災過後西夏出現的千里無人區更加空曠.而經趙興這麼一折騰.西夏的元氣恢複的更加緩慢.

趙興一直擔心自己走後,所有地各項政策被人篡改.但他不知道,曆史的前進方向已經進入了另一個岔道,再想改回來反而阻力重重.比如:宋軍以前的軍械供給全由官府一手包攬,官員們層層克扣之後,使宋軍軍需供應體系既效率低下,又質量低劣,數量又嚴重不靠譜.這次他甩開樞密院自己生產,既少了一層官員盤剝,縮短了運輸距離,又讓商業因素進入了軍事體制.而商業的特性是:一旦被它的觸角觸及到的層面,既得利益者會牢牢的霸占住自己地利益.

五月,朝廷地封賞下來了,環慶路各位官員全部都往上升了一層,章范純粹等人也各有升官,連萬俟詠,帥范都因為這份軍功正式跨入七品官的階層,從此成了"官"而不是"吏".\\\\\\

對趙興來說,他地頭銜又加長了,現在他的官職表述為:皇城使,寶文閣學士,中奉大夫,除環慶路緣邊招討安撫使,行慶陽節度使(知州),行慶陽團練使,右散騎常侍.

這其中,新增加的皇城使又可稱為"武功大夫",是"諸司正使"第一階,武銜第十四階.當它被叫做"皇城使"時,為了顯示皇權第一,需要排在所有的官位最前頭,而當它被稱為"武功大夫"時----文官最喜歡如此稱呼----則需要放到團練使的後面,因為團練使是從五品官,武功大夫是從六品.

另一個新增加的"中奉大夫"是文官第13階,之所以要把這個官銜放在最前方,是因為它是正四品官銜.趙興原先的第19階朝奉大夫是"散大夫",而中奉大夫是"中大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書".這意味著趙興"趙中書"這次因為軍功,直接從正五品躍遷到了正四品,成為"路"一級的正式官員.

趙興的官職里去了"宣正郎",是因為他升到了比"橫行副使"里的宣正郎更高地"諸司正使"階層.但這也意味著他再不能把鬧市當自己的賽馬場任意奔馳,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朝廷給他增加了一個檢校官職:右散騎常侍.


右散騎常侍這個寄祿官屬于武官"諸司正使"階層,但同時也屬于"檢校十六階"中的第1階.宋制"檢校官"是一種文官,武官都包含的階層,一共分一十九階:在檢校階層頂頭的是太師,太尉,太傅等"三公"與"三少"(即少師,少傅,少保)職位.有了這個檢校的名目,意味著他可以隨身攜帶兵符,不經申報樞密院同意.就可調動三百人以下地士兵.雖然不能在鬧市騎馬奔馳,但可以攜帶幾名騎馬侍衛到鬧市溜達.

除此之外,趙興官職里,"環慶路緣邊招討安撫使"前面是個"除".這意味著他已經升到了與這個官位相等的品級---正五品官或更高品級,所以其它官銜前面要加一個"行"以顯示以高就低.

幾份官職湊在一起,不算節賞與炭薪錢,使得趙興的月薪達到了400貫左右,這份薪水相當于現代月薪15萬元的金領……不過,此時地趙興對自己在宋代跨入金領階層,卻並未感到欣喜莫名.他一邊處理著因巨量移民而帶來的海量公務,一邊緊張的注意著朝局的變動.

六月,蔡京因為貪腐被罷免了成都知府的官職,同月,蘇軾升任禮部尚書,妻王弗病故于揚州.而後.三子蘇過扶靈前往常州安葬.與此同時,蘇軾因朝中的仇人賈易已經徹底歇菜,因而對朝廷的任命沒有拒絕,奉詔赴京城上任----于是,朝廷再現短暫地三蘇同朝現象:執政大臣蘇頌,戶部尚書蘇轍,禮部尚書蘇軾.

趙興的檢校官再向上邁一步,也就到了"五大侍郎".然後是"五大尚書"銜,但這種檢校虛銜跟正式任職不同,正式任職的五尚書,五侍郎作為差遣官,反而沒有調兵權.

也就在這一月,海南昌化軍貶官張宛等三人上書,敘述自己年老體弱,希望朝廷法外開恩.准許自己回大陸養老.並請求朝廷同意他們在杭州安置……這次三蘇連署,同意了海南三名官員的請求.接到朝廷通知後,三名官員開始交卸職務,並在趙興的城堡邊購置土地,打算回大陸後與趙興毗鄰而居.同月,夏收結束,趙興動員二十萬民夫開始修築通向賞移口與定邊城的兩川道路,新修建地大路用巨大的混凝土石塊鋪平路面,可供三輛馬車並行----這個路面並不寬,甚至趕不上縣級公路標准,但趙興要求的是快速完工,它的路面質量與縣級公路不可同日而語之,所以道路雖然窄,車流量卻比平常多.

鑒于環慶貿易日漸繁盛,道路擁塞情況日趨嚴重,趙興在秋末發布了《右行令》,規定行人走在大路上必須靠右而行,三車道上中間是馳道,只有在超車的時候准許行人偶爾踏足,但一般不准許行人超越,因為馳道要傳送軍情,所以凡在馳道上被軍馬踐踏,責任自負.

《右行令》發布後,道路擁塞的狀況逐漸緩和,為了進一步緩解路況,趙興又指揮那二十萬民夫整修環慶戰略公路,主干道上修了雙行大道,連接所有的戰略要地,而一些戰略緩沖點也至少要修通一條石板路……

這是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趙興動用地人手雖然多,但估計這一圈路修下來,又要不耽誤農時,怎麼也需要三五年的時間.

章對趙興修路的情況不能理解,他的意見是修路不如築城,接連不斷的築城堡,修到西夏人的眼皮底下,正好便于層層推進,但今年環慶路奪得兩川出口,已經耗盡了戰爭潛力,加上前線的兩座城堡物資供應緊張,章也沒有起勁阻攔趙興.

秋末,九月,環慶路秋收過後,趙興接受鄉老地邀請,參加環慶路木瓜堡舉行地鄉飲酒禮---也就是鄉間的非法"群體**件".

****古代漢民族宴飲地四大禮節分別是:冠禮,婚禮,鄉飲酒禮,葬禮.鄉飲酒禮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禮節,它體現了古****道德自律地風俗習慣,也體現了鄉民自治的古樸鄉俗.在鄉飲酒禮當中,地方官到場擔任主祭.是對鄉間事物的極大肯定,這種出現在鄉飲酒禮中的官員稱之為"賓",其次為各族推舉的年長者,有德者,稱之為"介",又其次者稱為"眾人".

木瓜堡今年年初的時候,極大地支援了兩川戰役.所以趙興親自參加他們的鄉飲酒禮以示嘉獎.

今天鄉飲酒禮的開場是從趙興賞賜牌匾開始,趙興知道自己那筆臭字拿不出手,他請了蘇軾親自題寫"敦厚人家"四個大字,當場賜贈給鄉民.知道這個牌匾出自于蘇學士之手,鄉民的興奮可想而知……

主祭開始,趙興跟鄉民推舉出來地二三鄉老一起站在祭台上,舉酒開始主祭.

原本這場鄉飲酒禮是要從祭奠天地鬼神開始,但如今環慶路上單一神教盛行,趙興正是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有他在場.鄉老們便取消了祭奠鬼神的項目,首先祭奠的是上蒼----這跟景教並不沖突.

一名鄉老高舉酒杯,仰望蒼天,大聲祭禱:"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我等鄉民今日在此誠意據禮,感謝上蒼,今年風調雨順使我等五谷豐登.在此,我等百姓誠意禱告,尚饗!"


最後那句祝禱話,到了趙興嘴里便成了:"感謝上帝賜我們日常需要的飲食,感謝你,在我困乏時賜我舒適的床鋪供我安眠,在我饑渴時賜我飲水食物使我生存.在我寒冷時賜我衣物讓我保暖;感謝上帝賜給我慈愛的父母溫順地妻兒和真誠的朋友;感謝上帝賜給我已經擁有的一切.感謝上帝賜給我將要擁有的一切----所有榮耀歸于你,上神!"

底下的鄉民們不自覺的跟著趙興將禱詞念誦一遍.而後隨著鄉老與趙興將這杯酒潑灑在地面.

第二杯酒感謝大地,它孕育萬物使百姓得以生存;第三杯酒感謝列祖列宗,他們保佑自己地子孫在這片土地上繁衍至今,並將種族的文明一代代傳承下去……第一杯酒將杯中酒分傾三點,後將余酒兩個半園形;這樣用酒在地上酹成三點一長勾的"心"字,表示心獻之禮.

祝禱完畢後,趙興端坐主祭台,兩三鄉老分列左右,鄉民們呈遞上鄉約大事記,為首的鄉老開始點名,逐家召喚家長上台評書功過.

"陸家的,今年五月寡婦何李氏訴,你家霸占她蘋果樹一株,何李氏家孤兒寡母,生計困難,你家蘋果樹滿山遍野,無論這場爭執誰理虧,你家不免有欺凌孤寡之嫌……"

趙興插嘴:"不妥不妥,主持者不可任意下結論,以免憑自己的喜惡影響他人判斷,邱老只管陳述事情就行了!"

邱老向趙興拱拱手,轉身面向其他鄉老,繼續說:"好吧,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各位族長怎麼看."

首先叫屈的是那位陸家家長,他一疊聲的喊:"冤枉啊!我家蘋果樹邊界處是以椿樹,山楂樹為間隔地,可不知怎麼回事,靠近何李氏那片林子少了幾株椿樹,何李氏偏說其中一株樹是她家的,我家爭執幾句都不行嗎?"

或許,一株一年齡的蘋果樹在現在看來不算什麼,但趙興身在這個時代,卻知道這時代一個奇怪的現象:陝西一路樹木生長的勢頭可謂瘋狂,一株蘋果樹經過修枝,每個月可采集上百根枝條,而官府的采購價是三根箭杆長度的蘋果枝一文錢,百十根可以讓一家一個月平白獲得十幾文地收入.

十幾文在東京汴梁城,也就是百姓一天地花銷,但在陝西農村則不同,這十幾文有可能讓一個三口之家支撐半個月,所以鄉老中討論十幾文的歸屬,趙興卻不敢露出輕視地神色,他坐的端端正正的,傾聽鄉老們地討論.

趙興不知道,現代人研究宋代氣候時.曾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宋代太陽黑子活動最少,然而這時代卻是人類史上最寒冷的時期,它的時間跨度長達六百年,直到工業革命崛起才終止.

通過考察岩石,科學家還發現宋代可謂是人類曆史上空氣最清新的時候.這個時代空氣中二氧化碳最少,氧氣非常豐富,天空蔚藍的令人心醉.但為什麼太陽黑子活動最少,空氣最清潔地宋代.氣候反而最寒冷呢?

最後,科學家將目光鎖定在二氧化碳身上,認為從宋代開始的全球氣候變化,罪魁就是宋夏那場百年戰爭.

由于連年戰爭,宋夏雙方將陝西甘肅一帶連片的原始森林砍伐殆盡,泥土大量的裸露出來使得宋以前陝甘森林變成黃土高原.巨量森林地減少使得二氧化碳的吸收與釋放量大大降低,而宋人用燃煤取代燃燒柴草.煤炭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量也遠遠低于燃燒木頭柴草,這種現象更進一步減少了二氧化碳的產生.

空氣中二氧化碳多了被叫做"溫室效應",少了則被稱為"冰室效應".正因為宋代大氣層二氧化碳量減少,使得大氣層失去了保溫效果,造成地球熱量散發快,進一步導致持續六百年的全球性"冰河時代".

陝西森林被砍伐後.先是由森林退化成疏林草原,這時候正是森林竭盡全力進行自我修複的時候,而趙興在陝西大肆種植果樹的行為,無意中符合了大自然地需求,所以果木栽下去成長的格外快,僅僅一年就枝繁葉茂,估計再過幾年,僅僅一株樹.養一家人應該不成問題.


只聽在場的另一名長老說:"我說句公道話,何家的孩子才五歲,全靠幾株蘋果樹為生,一株樹對陸家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何家卻是大頭……我這不是偏袒,何寡婦每天都圍著她那幾株樹轉,也不會平白指責陸家吞沒她的蘋果樹.

陸家說他家的果林都以椿樹與山楂樹間隔.為什麼毗鄰何寡婦地地上少了幾株間隔樹.陸家此舉深有嫌疑,何寡婦人單力薄.陸家此舉有存心不良之嫌,其錯出于陸家,板子也該打在陸家身上."

其余的長老紛紛表態,場面一面倒的偏向何寡婦,最後形成的決定是:譴責陸家,責成陸家把那株蘋果樹歸還何寡婦,而後將靠近何寡婦樹林邊緣的蘋果樹一律砍去,重新栽種標志樹.

這個決定不是官府文誥,在法律上它沒有約束力,執行不執行這個決定全憑個人道德,但在宋以前,當鄉飲酒禮存在的時候,還沒有一個古****人敢無視鄉約形成的決定.

這場鄉飲酒禮也是座次的排定,評定出最道德人家稱之為"上善之家",其次為"賢",再次為"眾人".

在漢代以前,這種鄉飲酒禮也是古代推舉制,孝廉制地鄉間組成部分,選舉出來的"賢能"推薦給朝廷任命.到了宋代,它已失去了推舉作用,唯剩鄉間道德約束的用途.鄉老在這里排出的座次,在今後一年當中,凡有群眾活動,坐席時均以善惡分列三等,不許混淆,以此作為實行道德教育的手段之一.

其中,上善之家坐在最前或最上位,其次為"賢",再次為"眾人".而被評為"惡"人,這一年只能游蕩在群眾歡樂的外圍----這也是《禮記》記載的鄉民自律公約.

評述完陸家,鄉老們繼續一個個叫上家長評判一年所為,被表揚地家長驕傲地像一只得勝的大公雞,被批評地人臉上灰溜溜的,有點不敢見人的羞愧.

等評點結束,鄉間娛樂開始了,由陝西步弓手主導的"射禮"開始,他們向台上鞠讓行禮,而後溫文爾雅的開始"君子之爭".

射禮是和解禮,射禮結束後,一群人開始在台下舞草龍,接著戲班子出場表演"趕趁",而後諸般表演接二連三,一台完全的宋代社戲在趙興面前徐徐拉開.

儀式進行到一半時,程爽已經開始在台下擠眉弄眼,趙興脫不開身,他在台上微微搖頭示意程爽等會再說,等到社戲開始了,百姓們歡鬧起來,程爽悄悄湊到台跟前,低聲跟趙興交談幾句,趙興慢慢的點點頭,稍後,他摘下了帽子上的寶石,將燦華的龍皮腰帶纏上一塊布,蒙住上面的寶石配飾,做完這些,鄉間活動也差不多到了尾聲,趙興輕聲召喚一旁驚愕觀察他的鄉老:"奏樂暫停吧----太後薨了!國喪!"

高太後薨了.

這個消息像一聲霹靂在天空中響起,余威迅速向四周擴散,僅僅十多日,大宋朝各地官員都知道了這個消息,他們一致摘下了身上的配飾,停止飲酒作樂,屏息等待朝廷的變化.

哲宗小皇帝趙煦親政了,他的手腳很快,十月,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反對者,戶部尚書蘇轍貶知汝州;同月,蘇軾貶為定州知州.由是,朝野皆知皇帝又要行新法了.

十月末,章起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時罷免宰相范純仁,呂大防.這月底,軍器監監造的一千支火藥槍終于下發到環慶路,同來的十余名教頭是趙興的熟人----密州團練屬下提轄與都監.但此時趙興已無心教導環慶路團練,因為他已經嗅到了風暴的味道.

是的,風暴就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