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大軍閥的狐步舞 第3254章 沈括又告密了


軍隊走入福建的時候,趙興一路顯得非常得意.嘴里哼著歌,一路走一路甩著馬鞭.隨行的朱雀軍士兵感受到趙興的快樂,知道這位曾經的環慶安撫使沒什麼架子,偶爾還蹲在他們田頭與他們聊莊稼,故此那些士兵在趙興下令漫步行軍,可以喧嘩後,也開始無所顧忌地跟趙興開玩笑.

"大官人,聽說胡姬要生了,好,好,難怪大官人如此快活,只是不知道胡姬生下的,眼睛是藍色的還是黑色,大官人,你覺得該是什麼顏色?"

"去去去",有士兵不滿意地訓斥:"胡姬客氏也是你這厮能說的嗎?那胡姬客氏在環慶的時候教百姓種蘋婆果,教人釀酒,活人無數,俺家如今還在用客氏教導的法子,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你這厮敢褻瀆客氏,信不信我打你個滿臉桃花開!"

趙興搖晃著馬鞭,悠然自得地回答:"這孩子眼珠是什麼顏色我不關心……哈哈,我的快樂,你們不懂!"

"怎不懂,大官人開枝散葉,多子多孫,那是福!別的俺不懂,大官人在環慶打仗,傷亡最少,繳獲最大,俺們跟大官人出戰放心,這就是福,大官人的福氣旺,走一路活人無數,俺們跟著大官人,也沾點福,這日子甭提多快活了!"

"哈哈哈哈",趙興仰天大笑起來.

快樂就是這樣,一份快樂多人分享,于是成了許多份快樂.

士兵們雖然不知道趙興為什麼而樂,但他們受趙興的感染,不自覺的快樂起來,隨即,這份快樂就像流感病毒一樣.傳遍了全軍.軍隊的快樂又傳遞回來,令趙興越發欣然.

原本,這樣派兵助剿鄰縣的事情不該由趙興親自出馬,但因為趙興打算挾持福建路,所以決定赤膊上陣.福建路的使者不知究竟.還感覺受寵若驚.而趙興詭計成功還享受別人的恭維與贊美奉承,情不自禁地在偷樂,沒想到士兵們誤會了,竟齊齊為胡姬的臨產而祝福,這讓趙興深為自己地人品而自豪,這一刻.他感覺到自己真正融入到這個時代.\\\\\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美麗令人無法呼吸.

當月,章在好水川修築平夏城成功.

雖然在築城過程中,西夏人屢次騷擾,但章這位白發蒼蒼的七十歲老頭,還是以堅強的毅力頂住了西夏人地連番進攻,將城池修建在西夏人的嗓子眼.隨後,宋兵在沿邊地帶相繼築堡.夏人為此憤怒哭嚎:"唱歌作樂地.都被漢家占卻,以後該怎麼辦."

章修築平夏城成功後,使他的聲譽上升到頂點,全大宋都在談論章的功績,由此以來,宋朝南方的大勝也更加引人注目.

原廣西經略安撫使張田自南方大勝,占領大理後回到京城,做事非常低調.以至于人們常常把他的勝利忽略.而章地連番大勝使人們想起了原先與章左右配合的趙興,所以趙興雖然竭力低調行事,但民間人士還是把他與章並列稱之為"紹聖二將,北章南趙".

其中,章已經七十了,章之後就要看趙興的風騷了,而趙興的崛起.同樣意味著大宋軍事力量後繼有人.這不禁令人暢想的更多……

福建路原以為能請到趙興名下的帥范領兵助剿,就已經是最佳方案了.現在趙興親自出馬.他們自然為此大喜過望,全沒有注意到趙興背後的險惡用心----當然,沒准福建官員還期待趙興對他們的用心不善呐,因為這幾年里,趙興光是從福建雇用水手,就雇用了三萬之多,連帶著,讓福建許多失地貧民生活變地寬裕起來.

而趙興名下官員,那更是有名地福利好,待遇高,娛樂多多……即使趙興真沒意思插手福建,沒准福建官員要糖衣炮彈一起上,哭著喊著讓趙興接受他們,以便享受廣南待遇.至于那位福建轉運使,這會兒,已被福建官員拋棄了.

福建使者沿路討好,緊隨著廣南大軍出了福建,此後道路艱難起來,福建使者已經心中有底,暗自派出數波人馬統治福建官員接應,自己則盡力安排好廣南軍隊的行宿,爭取在趙興面前的個好印象.零點看書^^^^


廣東火槍兵雖然是步兵,但每個人都配有一匹馬,這樣的步騎混同的軍隊,它的行軍路線只能沿著水邊走,九龍水(漳水)兩岸山壁時而陡峭,時而平緩,有時候河邊沒有路,只有陡峭的山崖,隊伍忽上忽下,走慣官道的趙興一直皺著眉頭,福建使者難堪地笑著,一個勁的解釋:"大人,我福建多山,道路最是難修,諸兵辛苦了,前面是龍岩縣,我們可以在那里歇息一陣."

兩人正說著,對面懸崖站起幾個人影,他們揮著刀沖這里大吼,吼聲在群山之間引起一陣陣回音,福建使者眯著眼睛打量著那幾個吼叫的人一番,搖了搖頭,向趙興解釋:"這是鑽天鼠匪伙兒,這群匪徒嘯聚山里,字號鑽天,沒想到他竟然在這里露面."

趙興比量了一下河岸,輕輕搖了搖頭.河岸太寬,這個時代的火炮威力有限,炮彈可能打不過這樣的距離.他目光轉向旁邊的炮兵指揮,那炮兵指揮也輕輕搖頭.

隨軍前進的是三磅小炮,這樣地小炮,加上這時代黑火藥地威力,開起炮來嚇唬人的成分居多,趙興也清楚這點,他擺一擺手,命令軍隊繼續前進.旁邊地福建使者詫異了,他驚咦一聲,感慨說:"趙大人治軍可真嚴,這大隊人馬行進,竟然沒有一聲喧嘩.對面鑽天鼠叫的那麼響,隊伍里連抬頭看的士兵都沒有."

福建使者如此說是有點誇張,趙興卻對使者的變相恭維感覺很受用,他半是自豪.半是得意的說:"我的軍隊向來以軍法嚴苛著稱,他們訓練的時候,站在隊列里,督戰隊要不停的向他們扔石頭,甚至射箭.在這當中,如果有人亂說亂動,或者驚恐逃散,是要受到嚴懲地.

也幸虧這些人都是百戰老兵,所以只是訓練了幾個月,但紀律方面已經不成問題……對了.我們讓士兵們來此實戰射擊----傳令下去:今天輪到第一營進行實戰射擊,讓第一營的士兵開始裝彈,別管能不能打到對岸,只管給我把火槍放響了."

隨著趙興的傳令,不一會兒,一隊火槍兵來到趙興身邊,按照三橫隊排好,沿著山坡梯隊展開.\\\\\隨著指揮官小旗揮動.他們沖對岸整齊的放了三通排槍.

這時代的火槍射程不遠,但巨大地爆炸聲完全蓋住了對岸的喊叫,槍聲余音嫋嫋,在群山中引起了一連串的回音,仿佛台風季節的雷雨,一聲一聲響個不同對面的人也估摸不出火槍的射程,因為子彈地速度過快,肉眼根本無法追蹤子彈.他們看到火槍兵舉槍向這里瞄准,自然以為火槍確實能打到這麼遠,只是士兵們的射擊技術並不嫻熟,所以沒有打到他們.

驚恐之下,對岸的匪徒悄然隱去……

在火槍兵輪射期間,隊伍沒有停下行軍腳步,繼續默默的向前進發.等槍聲停息.趙興觀察了一下效果.晃了晃腦袋,遺憾地說:"不好.射擊不齊整,頻率過慢……罷了,反正我們還有時間,命令士兵唱首軍歌,我們邊走邊唱,踏歌入福建."

生在宋代的士兵免不了沾染了一點追求風雅的習性,聽到趙興的建議,他們轟然叫好,惹得山中群鳥驚飛,隨即,士兵們聲嘶力竭地唱了起來:"奏捷淮,

勒功燕石,

鼓吹凱旋.

正歸班玉筍,

花袍方卸,

彩衣亟著,

忠孝雙全.

清德獨高,

皇心簡注,


燕寢凝香朱兩.

君王問,

錄屏風姓字,

趣對金鑾."

嘹亮的歌聲讓驚起地飛鳥盤旋不下.婉約地宋軍歌讓陝西人唱得拖腔拐調,趙興情不自禁吼起了蘇軾的"大江東去",這歌聲迎來一片響應,歌聲中中廣南軍隊過了龍岩,趙興在一處平緩的地方停下腳步,轉頭問福建使者:"千山之中,為此最平.這地方叫什麼名字?"

福建使者趕緊回答:"此地無名,它原屬龍岩縣管轄,附近有七個寨子,都是三國時代,為躲避戰禍從河洛一帶遷居過來的百姓,他們說的語言古樸難懂,人都稱之為河洛語.*****"

趙興點頭:"這里應該是漳平吧.我聽說河洛(河南)一帶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但後來,真正的華夏人已經在河洛不存在了,他們都在三國時代逃亡了南方,也就是晉史中記載的白衣渡江,是吧?那些人是真正地河南人,他們說的話是華夏先明最原始的語言,遺憾的是,現在依舊生活在河洛一帶的人卻聽不懂他們的語言,我知道他們當中有些事改姓冒充漢人的胡人."

"河洛語"在現代不算是民族語言之一,現代稱它們為"客家話"之一,所謂"客家人"就是指為躲避戰禍,客居江南地純種華夏人.現代基因研究認為,他們體內地炎黃基因最為純正.但遺憾的是,在宋代,純正地炎黃語言已經沒人聽懂了.

趙興晃了晃腦袋,似乎要將什麼東西晃去,他又問福建使者:"這附近都有什麼地方?"

福建使者回答:"左近有青陽鐵場."

趙興點頭:"這倒是一個養兵的好地方,位處千山之中,氣候適宜,附近還有一座鐵場,九龍水直通大海,若是築上幾個水壩,修建幾個鑄鐵場,有兵有槍,什麼也不怕."

福建使者面色尷尬,他請廣東派兵來是保衛福州城的.只要福州城不被盜匪騷擾,福建轉運使才不會管別處盜匪重生.可趙興卻只想著哪里可以藏兵.

咽了幾口吐沫,福建使者強笑著說:"此地雖然地勢平坦,水源充足,但處于深山之中.交通不便,萬一外面有事,恐怕一時半時響應不及……"

趙興說的是事實,漳平這塊地方,隱居在此的河洛人躲過了隨後的金人大屠殺,蒙古人大屠殺,滿清人大屠殺,一直逍遙自在的生活到現代.在亂世中,此地不愧是生存的好地方,但它顯然不適合發展,因為群山之中的漳平與外界交流實在不方便.===而文明要想發展,在于交流,在于接受大量信息.

正午時分,接受了河洛七寨人地款待,趙興滿頭霧水的走出寨子.一邊站在路邊看著士兵行軍.一邊詢問福建使者:"他們說的什麼話?你聽懂了嗎?"

福建使者搖著頭,回答:"趙大人,福建三里不同音,這地方的方言不下上千種,下官怎麼可能一一都清楚,不過,這群福建人肯定聽懂了我們的話,這就是了."

停了一下.福建使者感慨地說:"都說大人治軍嚴,今日一見,果不其然.官軍行軍,征發民役,從來無需付錢,只需要跟地方官說一聲,而後從徭役中扣除就行了.但大人的士兵一路走來.卻要按價付款,而且支付的是廣東好錢……其實.大人是按照廣東的價格支付勞役的.大人不知道,廣東好錢在我福建價值較高,一枚換福建鐵錢五到七枚.而我福建地少人多,勞役價格低廉,大人原本無需付那麼多的."

在宋代,福建人地名聲並不好,呂惠卿這個"福建子"及其同黨已經在士紳當中把福建人的名聲搞臭了,而宋代許多文人筆紀都記載了福建人喜歡鑽空子的習性.比如看到銅價貴,銅錢廉,許多福建人便將銅錢融化鑄成銅器,以此"獲五倍收益".


趙興到了廣東後,也發現廣州每年有大批銅錢流向福建,而後沉澱下來不再流通,使得福建錢荒現象一直沒有解決.為此,趙興不得不加大了對福建的銅錢供應量,同時從海外調入大量銅幣,以平易銅價,這種現象直到他拿下云南大理,才得以解決.宋朝廷擁有了采用新工業開采的大理銅礦,使廣東的銅錠流入量立刻增加了三倍有余,此後,福建銅器的價格漸漸回落,開始回歸理性價值.

福建本地也是一個造價錢非常猖獗的地區,不少宋人都在自己地筆記里談到福建人將朝廷地錢重新融化後,摻入大量的鉛,另行鑄造偽幣,這種錢由于摻入大量的鉛,顏色發白,所以被稱為"白錢".相較于"白錢"來說,廣東鑄造的銅幣由于含銅量高,鑄造精美,錢文清晰,所以一般一枚廣州錢能當五六枚福建"白錢"使用.而趙興剛才接受河洛七寨的款待,竟然用廣東錢在寨中購買食物和水,而且是按照"白錢"的價格付款的,想必他前腳出門,後腳已被寨中的人笑話為傻瓜.

可是,誰更傻?

趙興就是來收買人心地,他的目的是控制整個福建,如果錢能做到的事情,不用流血與流汗,他甯願對方開價再高點.

福建使者在那里感慨,趙興嘴角浮著一絲笑容,淡淡的站在路邊,目睹著他的軍隊魚貫而行.

廣東軍隊一直行進到水口鎮.這里是岷江的上游,沿河而下就是福州,當趙興抵達水口鎮地時候,廣東第二艦隊護送地陸戰隊也抵達了福州.兩路同時抵達的大軍立刻給福建路轉運使充足地信心,他紅著眼睛四處張望:"哪有匪徒,那些匪徒哪里去了?怎麼他們不來攻打我福州了?"

這句話,大概是福建轉運使在任上的最後語言.旋即,福建士紳與朝廷察訪使聯合彈劾原福建轉運使縱匪作亂,應對失措……這位轉運使黯然下台,後繼者是趙興與福建當地鄉紳妥協的結果.

福建多山,想要把每個山洞,每塊石頭都搜遍,那是不可能的,趙興也沒打算如此干,他的軍隊從陸路來,一路放著空槍,一路大灑金錢,等到他穿過半個福建抵達水口鎮時,他走過的路,那些匪徒竟然奇跡般的消失了,剩下的個個都是"良民".

感激不盡的新任福建轉運使准備來水口鎮致謝,但趙興已經動身趕回廣東----在趙興來福建的路上,剛好錯過了交趾國的謝罪使.交趾國的謝罪使是由陳公川領頭的,這人在趙興的府上見到了蘇軾,黃**堅等人,立刻忘了自己姓啥,連忙將謝罪使的職位轉讓給自己的副使,由副使帶隊繼續前往汴梁,而他留在蘇軾身後,活像一條搖尾巴的小狗.

然而,交趾的事不是趙興匆匆回去的原因.

這月,朝廷設立了為元佑時被貶官員平反,同時打擊反變法派官員的專門機構"訴理所",當年重新清算的官員就達830家之多.新黨決定,凡元年間被貶謫的官員,無論貶謫理由是什麼,一律予以平反並委以重任.此時,身在香港的沈括聽到這消息,耐不住寂寞,也開始偷偷活動.

沈括學識淵博,他在教授學生的時候,也籠絡了幾名崇拜他的童子,趙興監視雖嚴,沈括還是利用學生投遞出幾封信件.不過,沈括也在廣州待久了,知道廣東被趙興把持的鐵板一塊,他的信沒敢投遞到王穎,文勳那里,直接走海路投遞到杭州,打算通過杭州官員轉呈章.

但沈括沒想到,趙興對杭州的把持更嚴,杭州的主官雖然由朝廷委派,但所有的小吏都出自他門下,很多衙役還是他當初與蘇軾在杭州屯墾時所招納的屯墾廂軍.

沈括的信件直接被小吏截獲,這名小吏把信件送到了廣州,廣州留守的萬俟詠大驚,立刻送信給趙興,要求趙興回去親自處理.于是,趙興不得不中途轉回.不過,他來福建的目的已基本達到,剩下的手腳,他不在場更佳.

沈括知道的秘密太多了,趙興的所有機械發明,經手人都是沈括.不僅如此,沈括還知道趙興火藥配方的秘密,這讓趙興趕回廣州的時候,心急如焚,因為他不知道沈括究竟送出了多少封信,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沈括蠱惑.

"看來我還是心軟了",趙興趕回廣州府邸內,面對萬俟詠吐露心扉:"當年夢溪先生跟我的時候,他幾次想投水自盡,若不是我,估計他早已經抑郁而終,現在他活蹦亂跳的,竟然還有能力背後搞手腳……我該怎麼辦?"

萬俟詠笑著說:"屬下有兩策供大人選擇,一策稍緩,一策稍急,不過,這兩策使用出來,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大人知道,夢溪先生性格孤僻,他的病其實也未曾全好,大人只要把他身邊的人全部換走,再以言語撩撥,打擊夢溪先生的自信心,估計他會舊病重發---夢溪先生曾經有三次投水自盡的曆史,估計他再投水,人們也不會責備大人.屬下這第二策就是針對夢溪先生的病症的,只要夢溪先生投水,一了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