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漢江血淚 第三十九章 挖金礦

(實在不好意思,傳晚了,晚上盡量再更一章吧,對著電腦一天,寫了N多字,一直不太滿意……)

-----------------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ΖuiLu.ΠET

汪洋也算是個異數,想想他這幾天天夜,幾乎就是在城隍堂合過六個小時的眼,然後又是強行軍,又是拼命激戰,再又強渡漢江耗盡了最後一絲體力,就憑他這樣的情況加上風寒入體,本來沒有個十天半月是絕對起不來了.

但是在眾人的揪心等待下,也許是趙曉燕照顧得體,也許是汪洋小時候在山里練出來的強壯身體讓他抗過了這道難關,汪洋恢複得倒還是挺快,雖然身體還微有不適,但這小子在山洞外活動了一下,立馬就變得生龍活虎起來,高曉東看著這變態眼珠子直轉,實在是有說不出的意味深長.

可是,其他的戰士就不像汪洋那樣幸運了,汪洋一邊在趙曉燕的陪伴下喝完熱湯,再吃了一點牛肉罐頭,順便也和其他的幸存戰士打過了招呼,才了解到了他們現在的狀況.

那個在漢江中受傷的戰士董建國最終還是犧牲了,雖然他在敵人飛機的攻擊下只是被打中了大腿,如果有合適的醫療設備進行手術,最多也就是截肢他一定能保住性命,但偏偏他是在戰場上,而且還是在敵人的重圍之中,血流不止又沒有合適的藥物,大量的血液流失還有傷口感染在第二天就讓他失去了性命.

還有開始就受傷的兩個戰士其中一個受傷在腿部,過江前就一直是張排長背負著,雖然換過好幾次藥,但是可惜他們手中沒有抗生素,在這個天氣惡劣的山林中,他的腿部還是感染了,現在一直暈迷不醒,如果不能盡快找到大部隊進行合適的醫療,情況實在不容樂觀.

不過,除了這兩個消息讓人心中憂愁外,汪洋總算發現他們還沒運氣背到家.

起碼另一個受傷的戰士和高曉東的傷勢沒有惡化,甚至還有好起來的跡像,在以後的戰斗力這兩人雖然不說會形成一定的戰斗力,起碼也不會成為小隊突圍的負擔.

同時,因為汪洋在密林中帶的路,是下意識地離開了敵人的重點防守區域,所以雖然他們突圍是在敵人對180師潰散官兵進圍剿的危險時刻,但他們行走的方向卻早已離開了本是60軍負責的防禦范圍,所以敵人反而對這里搜索得不是那麼嚴密.

在這三天三夜汪洋暈迷的過程里,戰友們將汪洋背著翻過了二座小山,路上雖然看到了敵人的一個搜索小隊,但及時隱蔽了後硬是沒讓敵人察覺.

最後發現了這個山洞,整個小隊也精疲力竭,高曉東很是機警,他突然想到敵人竟然在大肆搜索失散的志願軍部隊,那麼為何不干脆就等幾天過了風頭再突圍呢?

要知道相比其他突圍的志願軍戰士,汪洋他們可有一個無比強大的優勢,這個優勢就是糧食.

人是鐵,話是鋼,有了吃的心不慌,這話聽起來通俗易懂,可是誰又知道在朝鮮戰場上中國志願軍有多少戰士因為後勤供應不足,不是死在敵人的槍炮手中,卻是因為饑餓而倒在了異國他鄉,又有多少180師的突圍戰士,空著肚子拼命往回追大部隊,他們不是怕敵人,卻是害怕在沒有消滅敵人之前就因為饑餓而倒下呢?

汪洋他們實在是幸運太多了,因為曾經襲擊了敵人的一個營地,所以他們獲得了大量的糧食和彈藥補給,雖然在過漢江時扔下了不少,但食物卻是還留下來了,三天的休息過程中對激戰多日的志願軍戰士們來說實在是解了燃眉之急,既照顧受傷的戰友,恢複體力,又躲過了敵人的搜索圍剿的高峰期,相比其他180師官兵,汪洋他們雖然人少,卻反而成了一支養精蓄銳的精兵.

"我們今晚必須出發,再待下去沒有任何必要!"

等汪洋吃了一頓美味的牛肉罐頭之後,高曉東似乎終于松了一口氣,看著又多了一個生力軍,終于作出了一個很久前就想下達的決定,他很快地就將剩下的志願軍戰士們聚集到了一起.

此時,高曉東右臂還用繃帶掛著,可看他臉色雖然嚴峻,但精神還算不錯,應該傷口沒有大礙,只見他拿出那張他一直隨身的地圖放在地上凝神向所有從說道:


"經過這三天的休整,我們已經躲開了敵人的大隊搜索恢複了體力,但是我們的食物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必須盡快出發找到我們的大部隊."

"根據這幾天我們偵察所知的結果!"

雖然小隊這三天都在休整,但並不是什麼事也沒干,高曉東一手指在地圖上說道:"在這里我碰到過一個朝鮮的老鄉,根據他提供的消息,我們應該處在國望峰至場岩里中間的位置."

"那我們應該離軍指揮所的距離不算很遠,看距離從我們所在地到史倉里應該也就80公里左右!"

一個志願軍戰士順著高曉東所指的路線,臉上湧出一股激動之色向高曉東問道:

"高參謀你的意思是我們很快就能與大部隊彙合了嗎?"

現在小隊里也只有九個人,相處了三天大家慢慢地熟悉了起來,汪洋知道這個人叫王現魁,是180師的文化教員,那時文化教員因為文化素質較高,作為部隊的重點培養干部進行著保護,他們的工作也不過是平時教不會文化的戰士讀書唱歌,戰時大部分也就分配到擔架隊去擔任後勤方面不太危險的工作.

不過在戰場上危險不危險可是相對的,戰斗進行順利就算在前線也安全,可是一旦戰斗失利那怕你在大後方一樣也可能變成前線,王現魁他現在的遭遇倒正應了這句話,他能安然地和大家坐在一起,恐怕還是虧了高曉和汪洋不顧生死相救,否則他最大的可能性是已經進了敵人的戰俘集中營.

"話倒是不錯,但我不認為去史倉里是個好主意!"

看著王現魁一臉的激動,想必他這幾天在敵人的重圍之下也受足了驚嚇,看到能回去的希望當然會興奮,汪洋倒不是想潑他冷水,不過他看了地圖就不禁眉頭深皺,直覺去史倉里不是個好主意.

"哦!汪洋你有什麼看法?"

也許高曉東心中早就了定算,可是卻沒想到平時沒太多意見的汪洋也會插上一句,倒讓他有了想聽聽的興趣.

"我只是說說我個人的一些意見,從我們在漢江南岸撤退的情況看,越往我們師撤退的方向走,那里的敵人也就越多,史倉里誰都知道那里是我們軍部的後方所在,我們師就算被敵人擊敗了,撤退的方向也一定是那里!"

汪洋搖了搖頭,看到其他人都用疑惑的眼光看著他,他也說不出什麼大道理來,他有的就是一種戰場上洞悉危險的直覺,但無疑這種直覺起碼在這突圍的路上已經救了大家好幾次了,因此汪洋也不做作,他看了看地圖毫不猶豫地道:

"所以我敢肯定,如果我們向史倉里附近突圍,說不定還會碰到很多向我們一樣在突圍的小股部隊,當然也絕對免不了會有大批的敵人進行阻截和包圍,對于我們現有的力量來說,這無疑不是一條好的突出重圍路線."

雖然汪洋沒有拿出什麼事實依據,可是說的話卻是非常有可能,文化教員王現魁張了張嘴本想駁解一下,可是卻最終覺得汪洋的話還是有道理,到嘴邊的話也就歎了口氣收回去,倒是高曉東眼里露出了研究的味道,然後饒有興趣地問汪洋說道:

"那你覺得向那個方向突圍好一些呢?"

說實話,早幾天前就一種挖金礦的沖動,可是卻一直沒有機會得到落實,雖然心里面早就了一定的想法,但是看到這金礦自己蹦了出來,高曉東心里也不禁有些食指大動之感,他突然有種想探究的欲望,這個金礦里面到底能倒出多少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