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節:潘家園(2)

像這些都是約定俗成,是不成文的規定,比起這些行規,更專業的是術語,要是外行聽起來,簡直就像聽天書似的,比如翡翠叫"綠頭",玉器叫"石頭",字畫叫"紙片",複制品叫"下蛋",賣給外國人叫"洋莊",賣給國內的叫"本莊",換東西叫"打仗",收到了好東西叫"吃仙丹",做一筆生意叫"開沖",到外地收古玩叫"鏟地皮",仿制品做得不高明叫"判眼",諸如此類,說都說不過來,簡直可以出一本字典了.

剛剛講的那些,都是行家與行家交易時說的,如果碰上不懂這些行話的買主,那就是"菜頭",如果菜頭要問的話也都有很圓滑的套話應付,若是問這件東西是哪個朝代的,他就會告訴你這是"明式",而不說是明朝,問貨從哪兒來的,標准答案是"山西侯馬",潘家園中的假貨一般都是這種說辭.

古玩行里的行話術語,也是由清末那個時代產生的,然而時至今日,有些古老的行話已不再適用,便逐漸被淘汰出去,現在保留下來的已經很少很少,大多都是近代產生的新術語,同以前的行話比起來,有很大差異.

比如行話中同樣一個名詞和動詞,在不同的年代或者不同的區域,或許會有不同的說法,有的稱外出收古玩的為"鏟地皮",也有的稱他們為"游擊隊",假貨還叫做"高老八"或者"高八爺",而且為了避免露白("白"是錢財的意思)被別人眼紅盯上,在說明價格的時候,都是百分之一,說一塊錢,實際上就是一百塊錢,一百元即是一萬元.

現在總有專家給古玩鑒定價值,其實古玩的價值是很難說的,有市無價或者有價無市的情況很普遍.一件東西,賣家說值多少錢不行,沒人買它就不值錢,只有在買家認可的前提下,它才有這個價值.而且古玩真偽難辨,做假的實在是太多了,就連專家也可能有看走眼的情況,京派語言通常叫做"懵買懵賣",說白了就是"隔著口袋買貓".

總之潘家園舊貨市場,就是這樣一個給買賣雙方施展眼力,財力和魄力,斗智,斗口,斗心理,極富戲劇色彩的自由市場.就在這個市場中,發生過許多聽起來十分傳奇的故事,也有許多珍品由此得以浮出水面,有空的話去這里逛一逛,說不定會撿個漏,天上掉餡餅的美事,也許就讓您給趕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