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上)

下一次世界大戰將用石頭打仗.愛因斯坦

在與斯大林簽訂條約時,希特勒的目標是要在他消滅波蘭期間確保蘇聯的中立.然後,他能調集部隊進攻英國和法國,他的確也是這麼做的.當時,他私下宣布:"讓我們把這一條約看作是確保我們後方的東西吧."至于蘇聯,這個國家也被列在他將來的犧牲者的名單上."目前蘇聯並不危險",他說道,"只有當我們在西歐的行動自由時,我們才能反對蘇聯.在以後的一,兩年中,目前的局面將繼續存在".因此,希特勒從一開始就已制訂出他的征服計劃:首先是波蘭,其次是西歐,最後才是蘇聯.他按照這一計劃行事,並由此決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直到蘇聯和西歐變得十分強大,足以掌握主動權為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是作為由東歐少數民族爭端挑起的歐洲各國間的沖突開始的.在最初的兩年中,諸戰役只在歐洲戰場上進行.然後,日本于1941年襲擊了珍珠港,從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戰變成了全球性的戰爭,正如美國1917年的參戰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一樣.但此時,兩次世界大戰間的相似處已不存在.隨著日本閃電般地占領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第二次世界大戰包括的地區比前一次世界大戰多得多.兩次大戰在所運用的戰略和武器上也根本不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戰壕和機槍群為基礎的防守證明優于進攻;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坦克和飛機為基礎的進攻證明強于防守.這一點解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特有的戰線的極大的流動性.整個整個的國家乃至整塊整塊的大陸來回易主,這與1914年至1918年間西部戰線流血的僵持局面形成了鮮明對照.

一,戰爭的歐洲階段

對波蘭的瓜分在波蘭,德國人第一次顯示了其新式的"閃電戰"的致命效力.首先,一批批俯沖轟炸機轟炸通訊線路,擴大恐怖氣氛和混亂局面.然後,裝甲師在敵人的防線上打開一個個缺口,深深地侵入後方,摧毀運輸和通訊設施,將抵抗的部隊切割成碎片.最後是較輕便的摩托化師和步兵師出擊,必要時在飛機和大炮的援助下,"肅清"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敵軍.

不幸的波蘭正好是一個適合這種戰爭的"機構".這個國家差不多全是大平原區,幾乎沒有能阻擋坦克前進的自然障礙物.波蘭軍隊已毫無希望地成為過時的了,它雖擁有12個用馬匹,長筒靴和踢馬剌裝備起來的騎兵旅,但只有一個裝甲旅.此外,波蘭最高指揮部已將部隊稀稀拉拉地分布在整個邊界線上,妄想守衛全國的領土.德國裝甲師幾乎沒費力就突破了選定的目標,切斷了補給線,包圍了波蘭的步兵師,而德國空軍轟炸目標時僅遇到了波蘭小規模空軍軟弱無效的抵抗.由此造成的混亂使波蘭170萬軍隊中只有三分之二的部隊被動員起來,而這些部隊中只有不到半數的軍人能到達他們的集中地.

10天內,這場戰役的勝負實際上已被決定.德國的坦克飛機大隊迎著日漸衰弱的抵抗迅速通過波蘭農村.德軍推進的速度迫使斯大林采取行動,以便接管他在與希特勒簽訂條約時所堅持要求的領土.9月17日,蘇聯紅軍穿過邊界進入東波蘭,兩天後,與得勝的德國人建立了聯系.9月27日,華沙淪陷,波蘭政府領導人逃到羅馬尼亞,然後從那里逃往法國.兩天後,他們的國家被瓜分,德國人占領了擁有2,200萬人口的37,000平方哩土地,蘇聯人占領了擁有1,300萬人口的77,000平方哩土地.不到一個月,歐洲最大的國家之一就已完全地從地圖上消失.

蘇聯政府這時利用《莫斯科條約》中的秘密議定書來加強它在波羅的海地區的戰略地位.1939年9月和10月,它強迫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同意在它們的領土上建立蘇聯軍事基地.作為補償,立陶宛得到了長期渴望的,以往一向是波蘭之一部分的維爾紐斯城及其周圍地區.然後,蘇聯人向芬蘭提出了在卡累利阿地峽和北冰洋沿岸的佩薩莫周圍割讓某些領土的要求.盡管蘇聯人在別處提供了大量的領土作為補償,但芬蘭人還是拒絕了,因為那將意味著失去他們在卡累利阿地區的一個堅固的防禦工事體系曼納林防線.由于這些防禦工事在列甯格勒的大炮射程之內,因此,蘇聯人堅持他們的要求,最後,蘇聯紅軍于11月30日向芬蘭發動了進攻.

芬蘭向國際聯盟發出呼籲,于是國際聯盟將蘇聯開除出國聯,可以說,蘇聯是遭到如此待遇的唯一國家.芬蘭人對蘇聯人猛攻的抵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們在曼納林防線擊退了蘇聯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西方輿論也一邊倒地支持芬蘭.自願軍,尤其是瑞典的自願軍,加入了作好戰斗准備的芬蘭人,到1940年2月時,英法兩國政府也在認真考慮派遠征隊去援助芬蘭.但這時,曾嚴重低估了芬蘭力量的蘇聯人正在以正規軍而不是以地方部隊向芬蘭發起大規模的進攻.他們用大炮猛轟,摧毀了曼納林防線,到3月中旬對,已迫使芬蘭人求和.隨後產生的條約使蘇聯人獲得的領土比他們原先要求的還多些,包括佩薩莫地區,維堡港口,芬蘭灣中的幾座島嶼和漢科海軍基地.

蘇聯人對芬蘭和波羅的海其他國家的這些行動的主要意義,也許在于它們反映了在蘇-德合作的幌子背後存在的競爭和不信任.波羅的海地區的日耳曼人數世紀以來一直在梅梅爾和里加這樣的城市中心居支配地位,但由于蘇聯的堅決要求,他們撤退到德國這一情況也充分表明了上述這一點.

對丹麥和挪威的征服當時,西方戰線處于令人不安的平靜中.波蘭被瓜分時,英國和法國無能為力地站在一套.他們不能進入德國人已嚴密封鎖的波羅的海;他們的空軍無法飛越德國領空;他們的陸軍則遇到了希特勒自1936年占領萊茵蘭後所精心修築的防禦工事的阻擋.因此,法國人只得牢牢地守在馬其諾防線上,而在齊格菲防線那邊的德國人也沒采取任動行動.希特勒趁這種僵持局面,向西方列強作出願意和平的表示.他立即遭到了拒絕,但僵持局面仍在繼續,于是這種沖突被通俗地稱為"空頭"戰爭,奇怪的戰爭,膠著戰.

這種表面的平靜證明是靠不住的.1940年4月9日,德國軍隊突然采取行動,橫掃了丹麥,並登上挪威海岸.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要控制挪威海岸的峽灣,這些峽灣能為德國潛艇提供非常寶貴的基地,還能保護船只將瑞典的鐵礦石沿海岸運到德國.丹麥人沒能抵抗,但挪威人因有英國的支持而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後,德國人對天空的控制證明是決定性的.到4月底時,同盟國不得不撤離挪威的南部和中都.在北部,在納爾維克港的周圍,抵抗又持續了一個月.但到6月初時,法國本身也處在生死攸關的危險之中,于是,同盟國遠征軍駛離挪威,挪威政府也相隨而去,去倫敦避難.德國人在挪威建立了由賣國賊吉斯林領導的他們自己的政府;吉斯林的名宇成為追求私利的賣國賊的同義詞.

法國和低地國的淪陷同盟國在挪威的挫折不久就因在7周內便橫掃法國和低地國家的驚人的閃電戰而相形見絀.5月10日,德國人進攻荷蘭和比利時,兩天後又進攻法國.荷蘭人的防守5天內使土崩瓦解.比利時人堅持得稍久些,但到5月28日時,國王利奧波德宣布投降,比利時軍隊停止抵抗.其時,德國人已繞過馬其諾防線的最北端這條防線從來沒有伸展到海洋並穿過阿登森林,在色當把法國人的防線打開了一個50哩長的缺口.裝甲師這時向西迅速穿過亞眠朝英吉利海峽沿岸的阿布維爾城挺進,5月21日到達該城.

德國人的突破性進展使法國北部的英國,法國和比利時軍隊與法國主力部隊的聯系被切斷.法國最高指揮部試圖進行反擊,切斷德國坦克橫穿法國北部時形成的帶狀突出部.但是,普遍的混亂和麻木狀態妨礙了有效的行動,德國機械化部隊繼續沿英吉利海峽的海岸呈扇形展開.佛蘭德的同盟國軍隊,主要是英國軍隊,退縮到了敦刻爾克這個唯一仍無敵軍的港口.由于港口的一半已被毀壞,只剩下幾哩長的空曠海灘,撤退的前景似乎令人絕望.人們希望也許能使45000人得救;事實上,有336000人乘船渡過了英吉利海峽,撤回到英國.這一"敦刻爾克奇跡"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希特勒的決定希特勒當時決定重編軍隊,向南對法國進行決定性的戰爭,而不是力求取得一個已成為外圍作戰的戰役的完全勝利.同樣重要的是英國海軍部的勇氣,它調集了850艘包括河里的拖船,摩托艇,漁船和海邊的明輪船在內的,屬于各個制造時期和不同種類的船只,組成了一文混雜的援救船隊.皇家空軍掩護了這次撤退,取得了它對納粹德國空軍的首次勝利.不過,英國人除13,000人死亡,40000人被俘外,還被迫丟棄了所有貴重的裝備.

隨著6月4日敦刻爾克撤退的完成,法國的苦難開始了.第二天,德國軍隊繼續向南推進.到6月13日時,未設防的,被政府拋棄了的巴黎已被占領.兩天後,德國人到達1916年時他們曾在那里遭到慘敗的凡爾登.這時,法國總理保羅雷諾(他于3月底接替達拉第)已完全泄氣,處于其內閣中綏靖者的影響之下.原先,他已打算將其政府遷移到北非,但6月16日,他疲倦地將總理職位交給了貝當元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位"凡爾登的英雄"這時卻向德國求和.6月22日,就在1918年簽署德國停戰協定的貢比涅,法國接受了條件苛刻的停戰協定,其中包括釋放所有的德國戰俘,遣散法國軍隊,交出法國軍艦,由德國占領包括主要的工業區和產糧區以及直到西班牙邊界為止的整個法國海岸線在內的法國一半略多的領土.

德國閃電戰的驚人影響反映在低得令人難以置情的傷亡數字中.整個戰役中,法國損失了約10萬人,其他同盟國損失了2萬人,德國損失了45,000人.這些損失還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次進攻所蒙受的損失的一半.法國被認為是西方最強大的國家,它的迅速崩潰自然是一個最令人痛苦的打擊.有人指責說,叛國和怯懦是造成這一巨大災難的原因.雖然這些指責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但另一些因素似乎更具決定性.一個因素是蘇-德條約的影響,這一條約使希特勒能將軍隊集中在一條戰線上.1914年,法國曾得到在東線作戰的沙俄軍隊相當大的援助;現在,法國必須單獨與德國對抗,僅得到英國比較微薄的支持.也許最重要的是德國在好幾個方面,尤其是在飛機和坦克的數量以及新的閃電戰技術的發展方面所占的優勢.法國最高指揮部之所以處于不利地位,不僅是因為裝備不充分,更重要的是因為它不能有效地利用它所擁有的人力和物力.

不列顛戰役敦刻爾克撤退和法國淪陷之後,希特勒自然想當然地認為:英國會明白的,會屈服的.但是,他沒能考慮到英國人民和溫斯頓丘吉爾.丘吉爾是馬爾伯勒公爵的後代,倫道夫丘吉爾勳爵和《紐約時報》前業主的女兒珍妮傑羅姆的兒子,一個天生的戰士和持異見者.丘吉爾26歲以前就已在古巴,印度西北邊界,蘇丹和南非作過戰,在南非,他曾在布爾戰爭中被俘,隨後又逃了出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因加利波利遠征隊的失敗而幾乎名譽掃地,因為他曾是加利波利遠征隊的主要支持者.20世紀30年代後期,他幾乎是單獨地主持重整軍備的活動,盡管重整軍備在當時是不受歡迎的事業.他的特點是不願通過避開棘手的問題或妥協來獲得名望.因此,在張伯倫實行綏靖政策的幾年中,他帶頭要求立場堅定地反對軸心國的侵略.

如此一貫的勇敢和直率使他成為張伯倫理所當然的接班人,1940年5月10日,張伯倫因草率援助挪威和未能動員全國打一場生存戰而被迫辭職.丘吉爾組織了一個所有黨派參加的內閣,這里既有保守黨領袖安東尼艾登,又有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和歐內斯特貝文,艾登曾因抗議當時的綏靖政策而于1938年辭去外交大臣的職務.丘吉爾從一開始就證明自己是一位無與倫比的軍事領袖.他以特有的膽識和果斷告訴他的人民告訴全世界:"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著陸地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道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他的同胞們以同樣方式作出響應,他們堅韌不拔地,充滿自信地努力從事擺在他們面前的這種艱巨的工作.

其時,希特勒正猶豫不決,拿不准下一步該怎麼走.法國出人意料地迅速淪陷使他大為吃驚.最初,他試圖同他始終十分尊敬的英國人達成協議.當他的提議被置之不理時,他便于1940年7月16日發出了入侵英島的指令,即"海獅計劃".但是,對兩棲作戰,德國最高指揮部既沒有適當的裝備,也沒有除入侵挪威以外的必需經驗,故組織一次兩棲作戰還需要時間.德國武裝部隊的首腦們把許多時間浪費在關于橫渡英吉利海峽的種種難以對付的技術問題的激烈爭論上.不過,他們都同意,如果不掌握制空權,"海獅計劃"是實行不了的.因此,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調動了他的空軍,確信只需通過空襲,無需采用危險的渡海方法便能征服英國.

接著發生的空襲發展成重大的不列顛戰役,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較大的轉折點之一.在這一大規模的空戰中,納粹德國空軍擁有的飛機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英國皇家空軍2670架對1475架.但是,皇家空軍的噴火式戰斗機和颶風式戰斗驅逐機更為先進,因為英國人大量生產飛機比德國人晚幾年.英國人還使用了雷達,雷達是一種新發明,能使敵機在距離其目標還有50至100哩時就被"看見".即便如此,如果納粹德國空軍傾全力對付皇家空軍的基地和戰斗機,那麼,這種近二比一的數量上的優勢仍會證明是決定性的.然而,戈林卻不斷地變換他的目標:最初是東南岸的港口和英吉利海峽中的船舶,然後是皇家空軍的基地和雷達站,最後,在1940年9月是倫敦,考文垂和其他工業中心.一個月里,這些城市天天遭到轟炸,但死亡人數卻低的驚人,工業生產也沒有受到嚴重影響.據醫生們說,全國人民的士氣非但沒有降低,反而通過這一嚴峻考驗得到了提高與增強.此外,戈林把目標轉向城市就是默認,他無法摧毀皇家空軍的戰斗力量.9月17日,希特勒下令將"海獅計劃"的實施延遲到來年春天.事實上,這一入侵英國的計劃已被永遠地擱置一旁.英國和英聯邦自治領的幾千名飛行員同少數分散的波蘭,捷克,法國和比利時的飛行員一起成功地擊退了納粹德國空軍.丘吉爾在戰斗最激烈時說道:"在人類發生沖突的領域中,從來沒有這麼多的人如此感激這麼少的人(指皇家空軍飛行員)."

對巴爾干半島各國的征服1940年7月31日,即不列顛戰役前兩個星期,希特勒召開了陸軍和海軍最高指揮官會議.會上有人勸告希特勒說,要想在那年秋天成功地侵占英國是極不可能的.于是,希特勒作出了來年春天入侵蘇聯的重大決定.他是通過以下推論作出其決定的:

如果入侵"英國"不能實現,我們的行動目標就應當是消除所有讓英國有希望改變形勢的因素.……英國把希望寄托在蘇聯和美國身上.如果蘇聯被打敗的話,英國也將失去美國,因為消滅蘇聯將極大地增強日本在遠東的勢力.……蘇聯是英國最想依靠的國家.……隨著蘇聯的被擊潰,英國最後的希望也將破滅.那時,德國將成為歐洲和巴爾干半島各國的主人.

決定:因此,必須使蘇聯的滅亡成為這場戰爭的一部分.1941年春.

消滅蘇聯越早越好.只婆一舉徹底打垮蘇聯,進攻就達到了它的目的.……如果我們5月14日開始進攻,那麼,我們將有6個月時間可用來完成這項使命.

為了為預定的入侵蘇聯作准備,1940年10月,希特勒向羅馬尼亞派遣了部隊.他通知莫斯科說,這些部隊是派去"指導"羅馬尼亞軍隊的"訓練部隊".但與此同時,德國的一道秘密命令卻說明,這些軍隊的"真正任務"是讓羅馬尼亞軍隊作好參加即將到來的入侵蘇聯的准備.

就在希特勒占領羅馬尼亞時,墨索里尼向希臘發動了笨拙的侵略.長期以來一直以獨裁者的老前輩自居的"領袖"開始妒忌獲得驚人成功的"元首".盡管他們已通過軸心國條約正式結盟,但希特勒在從勝利走向勝利時從不與他的意大利同伴商量,也不通知他."希特勒總是讓我面對既成事實",墨索里尼向他的女婿,外交部長齊亞諾伯爵抱怨道:"這一回,我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將從報紙上發現我已占領希臘."

墨索里尼以為這將是一次毫不費力的占領,但事實卻證明它是一次恥辱的大失敗.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軍隊從阿爾巴尼亞越過邊界,進入希臘,希望勝利挺進雅典.但在越過希-阿邊境問前推進了一段距離之後,他們便于11月11日在梅索沃戰役中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意大利的精銳部隊高山型白種人的"尤利亞"師依仗自己的坦克和空軍的援助,沿著峽谷向梅索沃推進,沒有費心占領他們背後的一些高地.希臘的高山團連夜急行軍,占據了這些俯臨著峽谷里的意大利人的高地.拂曉,他們突然發起進攻,經過激烈的戰斗,意大利人紛紛潰逃.

梅索沃戰役成為希臘人以後獲勝的楷模.希臘人常常利用意大利人笨重的裝甲師在伊皮魯斯山脈中的不便占領高地,從那里切斷並包圍下面的敵人.到11月中旬時,他們已將意大利人逐出邊境.趕回到阿爾巴尼亞.在以後的幾個星期中,他們攻占了科爾察,阿季羅卡斯特隆和埃達港等阿爾巴尼亞大城市.一時間,墨索里尼似乎還得忍受亞得里亞海的敦刻爾克大潰退的痛苦.

此時,墨索里尼的軸心國盟友進行了干涉,將他從今人難堪的困境中解救了出來.希特勒這樣做並不是出于忠于其伙伴的感情;事實上,他對戰爭已延伸到巴爾干半島大為惱火.但是,他不能對意大利人笨拙的行動袖手旁觀,尤其是因為英國人正將空軍部隊派往希臘.此外,1940年11月25日,莫洛托夫要求德國承認蘇聯在保加利亞,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首要地位.希特勒對此未作答複;相反,他于12月發出了實施"馬里塔作戰計劃"和"巴巴羅薩作戰計劃"的指令這些指令將被證明對整個世界來說是決定命運的.馬里塔作戰計劃要求"經由保加利亞占領愛琴海北部的沿海地區,必要時……占領整個希臘本土."巴巴羅薩作戰計劃規定,"德國軍隊必須准備通過一次迅速的戰役征服蘇聯,這一戰役甚至可以在結束對英戰爭之前進行.…准備工作應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

為了替馬里塔作戰計劃作准備,希特勒強迫保加利亞同意駐紮在羅馬尼亞領土上的德國部隊渡過多瑙河進入該國.1941年1月,當這些部隊出現在保加利亞時,丘吉爾針鋒相對,向希臘派遣了部隊,盡管這樣做削弱了韋維爾將軍當時在北非的攻勢.最後,南斯拉夫政府迫于最後通牒的威力不得不接受了加入軸心國的條約(3月25日).但是,由于這一投降條約非常不得人心,第二天夜晚,南斯拉夫政府便被一次軍事政變推翻了.滿腔熱情的群眾在貝爾格萊德街上列隊游行,高呼"甯要戰爭也不要條約".

過了不到兩個星期,即4月6日,戰爭真的來臨.如同在波蘭和法國一樣,納粹德國的裝甲師和空軍以破竹之勢前進.巴爾干半島的高山地形並沒有象人們所期望的那樣成為有效的障礙,英國的陸軍和空軍部隊也太軟弱,未能擋住潮水般湧來的德軍.到4月13日時,德國人已進入貝爾格萊德,10天以後,英國人將他們的部隊從希臘南部撤到了克里特島.德國人隨即對克里特島發動了空降突擊,英國人大吃一驚,他們沒有料到會遭到來自克里特島以北180哩處的希臘本土的空襲.盡管德國人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到6月初他們終于還是完全控制了這座島嶼.

由于每次都有成功的可能,由于侵占整個中東地區的前景,希特勒這時在地中海有了一個他原可以利用的良機.除在巴爾干半島的勝利外,他的軍隊還在有才干的,精力旺盛的埃爾溫隆美爾將軍的領導下在北非取得了同樣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勝利.1940年12月至1941年8月間,韋維爾曾將意大利人從埃及邊境趕回到的黎波里塔尼亞,取得了在北非的最初勝利.但此後,英國軍隊立即因為撤出一部分部隊去參加希臘戰役而被削弱.同時,德國人為了支持他們的意大利盟軍,趕緊向北非派去了援軍.英國情報機構低估了這些援軍的力量,因此,當隆美爾于1941年3月31日發動進攻時,他能以破竹之勢前進.不到一個月,他就占領了班加西,巴迪亞和昔蘭尼加整個地區.

在巴爾干半島和北非的勝利為希特勒提供了一邊通過利比亞和埃及,另一邊通過土耳其和敘利亞向蘇伊士發動大規模鉗形攻勢的機會.但是,元首放過了這個機會,其原因正如德國一位外交官所說的那樣,希特勒正沿著"思想上的一條反蘇聯的單行道"行進.他沒有利用中東的有利形勢,而是將他的各個師從巴爾干半島調到了東線.1941年6月22日,強大的德國軍隊終于沖過蘇聯邊界,由于巴爾干戰役,這一時間比預定的時間整整晚了5個星期.

二,戰爭的全球階段

對蘇聯的入侵1939年8月,斯大林因種種原因同希特勒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些原因包括極不信任西方領導人和希望贏得時間來加強軍隊和工業建設.他還預料德國和西方列強遲早會發生沖突,進行一場消耗戰,蘇聯則可因互不侵犯條約而隨意避開戰爭,直到戰爭對它有利時再介入."如果戰爭爆發",他告訴他的同志們,"我們絕不可能按兵不動.我們將不得不參戰,但我們必須是最後一個參戰.我們參戰的目的是為了在天平上放上一個決定性的砝碼,這個砝碼將使天平傾斜."這一戰略是精明的,然而,它卻使蘇聯自食其果,差點毀了這個國家.它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德軍和西方軍隊勢均力敵,雙方會互相殘殺,從而使蘇聯紅軍成為歐洲大陸上居支配地位的軍隊.事實正相反,德國軍隊簡直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所有的對手,使德國成為歐洲大陸的主人,使蘇聯孤立無援,處于危險的境地.

斯大林決不是唯一因希特勒的一系列快速的,決定性的勝利而感到吃驚的人.人們所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斯大林對6月22日德國人的進攻沒有准備.據赫魯曉夫後來的證言,斯大林對德軍日益明顯的備戰跡象根本不願相信.他忽視了丘吉爾和他自己的情報機構的再三警告.相反,他繼續向希特勒的戰爭機器提供愈來愈多的糧食和軍用物資,直到最後一刻.為什麼斯大林這位總是持懷疑態度的現實主義者在與希特勒的關系上會如此不幸地盲目,這個問題至今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不解之謎.

最初,蘇聯似乎會象波蘭和法國那樣恥辱地土崩瓦解.德國各裝甲師以他們這時已熟悉的方式沖破邊境上的防禦工事,深深地侵入後方,包圍了蘇聯所有的軍隊,抓獲了成千上萬名俘虜.到年底時,德國軍隊已向東入侵600哩,占領了蘇聯工業化程度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德國人獲勝除出其不意這一重要因素外,一個原因在于他們一開始就在數量上占優勢.希特勒以一支約300萬人的軍隊攻擊對方近200萬人的軍隊.當然,蘇聯人有大批後備兵可利用,但納粹德國空軍的轟炸使蘇聯很難迅速地,有效地利用這些後備兵.德軍在波蘭,法國和巴爾干半島的各種環境下作過戰,還擁有具備作戰經驗這一顯著的優勢.此外,蘇聯近來的刊物披露了以往一向未為人們所料想到的蘇軍的弱點.蘇聯紅軍航空隊的大部分飛機都集中在靠近邊界的小機場上,其中多數飛機頭一天就被炸毀.蘇聯紅軍沒有足夠的反坦克炮來對付德軍裝甲師大規模的,有時每公里就有100輛坦克的進攻.1941年,德國步兵大多已有沖鋒槍,而蘇聯人只有步槍.最後,我們應該想到,這不是蘇聯和德國之間的一場斗爭,而是蘇聯和歐洲大陸之間的一場斗爭.也就是說,蘇聯紅軍不僅要對付德國軍隊,而且還要對付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大量軍隊,蘇聯的兵工廠除了與德國的兵工廠競爭外,還要與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廠競爭.因此,盡管1941年蘇聯的鋼產量與德國的鋼產量幾乎相等,但要比德國和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鋼產量少一半以上.

希特勒的戰略是沿著從芬蘭到羅馬尼亞的1000哩長的戰線前進,向東推進到從列甯格勒到莫斯科,哈爾科夫和羅斯托夫的這條線上.德國軍隊打算將蘇聯紅軍包圍和消滅在這條線以西的地區,因此,他們無需將他們的戰線延伸到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山脈那邊.由于上述因素,德國人幾乎達到了他們所提出的所有的領土目標,他們占領了哈爾科夫和羅斯托夫,差不多完全包圍了莫斯科和列甯格勒.在列甯格勒,每日口糧即代用面包減少到4盎司左右;近300萬城市居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可怕的冬天尚未結束前就已餓死.

德國人盡管取得了這些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進展,但1941年發動的戰役並未達到基本的戰略目標.莫斯科和列甯格勒都未被攻克,蘇聯紅軍雖受到重創,但仍然很完整.事實上,蘇聯紅軍于12月10日發動了一次反攻,粉碎了德軍對莫斯科和列甯格勒的鉗形攻勢,而且還奪回了羅斯托夫這是德軍占領後又被迫放棄的大小城市中的第一座城市.因此,盡管蘇聯紅軍損失慘重,但它所做的仍比預期的好很多.蘇聯紅軍的幸存也不象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由于"普遍的冬天".德軍于1O月向莫斯科發動首次最大的進攻時,天氣異常暖和.直到11月16日以後發動第二次進攻時,冬天的氣候才妨礙了德國人,不過,它也同樣破壞了蘇聯人的反攻,要不然,蘇聯人的反攻會比實際上的更成功.

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襲擊了珍珠港,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歐洲范圍的沖突轉變為全球性的沖突.戰爭剛開始時,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決心保持中立.羅斯福總統同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一樣,公開表明了這一決心;1939年9月3日,他向全國宣布:"和平將不會停止".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勝利,尤其是法國的淪陷,迫使美國的決策人開始提出疑問:中立態度能否自動地提供保護免受卷入戰爭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國,然後控制大西洋這在當時似乎決不是不可能的事征服計劃中的下一個目標會不會是美洲大陸?

這些因素使華盛頓斷定,避免卷入戰爭的最好辦法是向那些仍在與德國作戰的國家提供除戰爭外的一切援助.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美國會簽訂《驅逐艦與基地的交換協議》(1940年9月2日),從中立立場逐步轉入非交戰立場,為什麼美國會制訂《租借法》(1941年3月旦日),簽署《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2日)和發布若干命令(1941年8-9月,這些命令要求美國海軍為紐芬蘭和冰島之間的所有交戰國和中立國的商船護航,並要求美國海軍一看到出現在這些水域中的軸心國軍艦就立即向它們開火),從非交戰立場轉入不宣而戰立場.

羅斯福總統在努力限制軸心國在西方的擴張的同時,還試圖制止日本在太平洋的侵略.然而,一屆又一屆的東京政府由于歐洲事態的發展所提供的所謂的良機而變得越來越好戰.希特勒的勝利使法國,英國和荷蘭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富饒領地幾乎沒有設防.因此,1940年9月27日,日本同德國和意大利簽訂了《三國條約》.這一條約承認德國和意大利在歐洲,日本在亞洲的霸權,要求在任何一個簽約國遭到美國進攻時互相提供充分的援助.

不過,日本人對歐洲的戰爭不直接感興趣.他們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于1941年4月13日與蘇聯簽訂了一個條約,在這個條約中,雙方保證,如果一方"成為一國或其他幾國的進攻目標",他方將保持中立.1941年6月,當希特勒侵略蘇聯時,他曾要求日本與他合作,從東面進攻蘇聯.日本人懷疑德國人在亞洲的目的,拒不答應這一要求.此外,他們還看到了東南亞的更迷人的地區,那里正動蕩不安,為他們提供了明顯的機會.到1941年夏時,他們已占領法屬印度支那上的基地,同泰國簽訂了聯盟條約,並且,正要求獲得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石油和橡膠產品.那時,英國人在歐洲的處境非常困難,所以他們撤離了上海,只在香港和新加坡保留了一些毫無戰斗力的部隊.因此,只要美國不干涉,日本人占領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時機似乎已經成熟.

日本領導人在與美國的關系這一問題上意見不一.陸軍准備直接向英國,法國和美國挑戰,但海軍,外交家和實業家多半不同意這種做法.1941年10月,贊成與美國和解的首相近衛又辭職,于是出現了轉折點."剃刀腦袋"東條英機將軍接替了近衛,組織了一個由陸,海軍軍官組成的內閣據說這是一個"充滿火藥味的內閣".東條決定,通過外交或武力手段,在這年年底之前跟美國算帳.日本駐華盛頓大使野村吉三郎海軍上將和來棲三郎特使一起同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在這最後時刻舉行了一系列會談.雙方的立場相差甚遠,因此,達成和解根本不可能.

當時,東京政府每天的決定赫爾都知道,因為日本的電台密碼已被破譯.因此,一份份"注意戒備"的警告送到了珍珠港,送到了駐紮在菲律賓的美國遠東軍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手中.12月7日,參謀長喬治C.馬歇爾將軍從華盛頓向珍珠港發出了最後一份警告.由于靜電故障妨礙了美軍電台的使用,因此,這一消息只得通過商業渠道傳送.在火奴魯魯島,這份電報交給了一位騎自行車的郵差.當他還在送信途中,即上午7點剛過,日本的炸彈已開始落在這座島嶼上.幾小時之內,除三艘巡洋艦和三艘驅逐艦被炸毀外,珍珠港上的八艘戰列艦中有五艘被擊毀.與此同時,日本另一支特遣部隊摧毀了美軍在菲律賓的大部分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