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子,得天下之十三,李唐王朝的第一推動力

最有可能名應圖箓李密失敗了,秀才李玄英對《桃李章》的理解只對了一半:皇後繞揚州,宛轉花園里.皇帝楊廣在揚州被宇文化及所弑,蕭皇後,變成宇文化及的俘虜.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打敗後,皇後被竇建德控制.據曆史記載,竇建德好象還蠻把皇後當回事兒,生擒宇文化及後,"先謁隋蕭皇後,語皆稱臣,素報哭煬帝甚哀."不知道這竇建德哭隋煬帝的成份,有幾份真誠?

如果他真對隋煬帝有什麼感,又何必造反?這隋末大亂的"功勞",有竇建德的幾份.隋煬帝是一獨夫,許多起來造隋煬帝的人,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竇建德見其一死,反到哭之甚哀,感的成份少,做秀的成份多也.

竇建德失敗後,被李淵"斬竇建德于市",而蕭皇後也不知所終!所以皇帝與皇後都回不去了.但李玄英對《桃李章》結局的理解,完全錯了!

李玄英認為:《桃李章》里,"桃"者,"逃"也;"桃李子"可以理解成"逃"亡的李氏之子.在隋王朝之世,因為"李氏當為天子"的讖過于流行,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這一讖.其中還有幾位李姓大臣,因為這個讖全家遭難!如李渾,李金才等.受到政迫害而逃亡的李姓之人,也有很多.即如這位秀才李玄英,他也是一李氏之子.按和尚安伽陀讖:李氏當為天子,李玄英也應是隋王朝的政治嫌疑犯.《資治通鑒》他"自東都逃來,"則按李秀才對"桃李子"解釋,他也是一逃亡的李氏之子,他憑為什麼會認為,李密就是應讖之人?

秘密據就在《桃李章》的第三句話里:勿浪語,誰道許?

把這話翻譯成大白話:不要瞎,誰知道會是什麼?

李玄英卻把這句話解讀成一個"密"字.按字面意思:不要亂,誰知道會是什麼?明"桃李子,得天下"一事兒,還處于保密,或秘密狀態.但李玄英把讖的動態特征,解讀成一個"名"詞,認為"李密"就是桃李章里的主角.

現在的我們,已經很難考證出《桃李章》出現的確切時間,地點,以及最初出自于何人之手.但有一個法,可以作為參考:南北朝之世,佛教太盛,外來的和尚,搶了中國的道士們不少風頭.所以有道士,對于佛教喧賓奪主現狀不滿,借用道教鼻祖老子李聃的姓,杜撰出"桃李子,得天下","李氏當為天子"的讖.目的是想提高宗教界,道教的資本.但,也有人想不通啊,如果是道士們杜撰了讖.為什麼最早提出這一讖的,不是道士,而是一位姓安的和尚?所以象中國曆史上許多的讖一樣,"桃李子,得天下","李氏當為天子"的讖,基本上不可能弄清出處,這則讖,基本上成了一筆曆史的糊塗帳!

秀才李玄英卻把自個兒臆測出來的《桃李章》當了真.還千里迢迢地從洛陽跑到山東,投靠李密.而我們再回頭看看《桃李章》里的天機:皇與後這句,李玄英的解讀好象碰對了."勿浪語,誰道許",估且認為可以理解成"密"字,全句:桃李子,皇後宛轉揚州里,勿浪語,誰道許?看不出有李密當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意思啊?

李玄英對于讖的解讀水平,估也也是一半瓶子水,他堅信得天下者,會是李密!他的堅信給了李密一個強大的心里喑示,也讓翟讓這些山大王也相了信.但李密最後的結局,卻讓所有支持他的人失大望!

又到了問天下"誰才是真正的英雄"的時候了.答案就在李世民身上.縱觀李唐王朝所以能崛起,以及李唐王朝崛起的過程,中國的唐朝是一片曆史的天空的話,李世民就在于這片天空里,最亮亮的太陽!


在唐公李淵為官太原時,李世民還是一孩子.晉陽令劉文靜一次偶然機會,碰到李世民,他驚歎曰:"此非常之人,漢高魏武未必能及也!"

這劉文靜可能也會給人相面,但他給老朋友裴寂聽時,裴寂也可能與李世民的父太熟,天天看著李世民這孩子長大,所以對于李世民很"非常"一面,沒有感覺.見劉文靜如此誇張地誇李世民,他"不以為然".當笑話聽了,沒有當回事兒.

後來,劉文靜因為楊玄感造反一事,受到牽連,被皇帝下令關在太原的大牢里.作為朋友,李世民到牢里看望李世民,劉文靜歎息道:"現天下大亂,非命世之才,無以安天下!"

李唐王朝的開國元老劉文靜也是天生反骨,因為與楊玄感瓜葛,所以被皇帝關在牢里,但卻不思悔改,依然不忘用激將法,忽悠李世民.當然,這很可能是劉文靜的脫身之計.從前敢皇帝造反的人,可是要滅門的大罪.劉文靜因為造反被關在牢里,沒有意外況,早晚得挨皇帝一刀.如能讓李世民和他走上一條道,他就能活下來,所以劉文靜剛開始李世民"非常之人"的話,比較可信,但在太原大牢里的所,更多的是在為他自個兒脫身設局.

不出劉文靜所料,李世民聽劉文靜如此一,有點不爽.他對劉文靜:"先生憑什麼當世無才?我今天所以來看先生,非是想效兒女之,是想和先生共商大事,對于當今之亂世,先生有什麼好計謀?"

劉文靜聽李世民如此發問,他能肯定自己死不了啦!而且很可能有一份光明的前途,已經放到自己的面前!所以劉文靜喜顛顛地:"現主上(楊廣)南巡江淮,流連不返,李密義軍進逼東都,天下已經大亂,正是英雄逐鹿之時!現太原四效百姓,因避亂入城,文靜為官多年,知其中若干豪傑,一旦義旗高舉,可收十萬豪傑.而令父唐公後下,尚有數萬將士,號令天下,剩虛入關,不出半年,帝業可成也!"

昔諸葛亮與劉備有隆中之對,而劉文靜與李世民,也有獄中之對.劉文靜一席話,基本是給李世指正出李唐義軍未來的發展方略.比文字功夫而,劉文靜的獄中對,與諸葛武候的隆中對差遠了,但就實際效果而,獄中對的結局,比隆中對好太多了!李唐王朝所以有一個開始,就是從劉文靜的獄中對開始!

李世民聽劉文靜一,哈哈大笑,他道:"先生之,正合吾意!"

但只李世民與劉文靜談到一處沒有用啊,此時山西最高長官是李淵.李淵這個人,也是當世一個文化人,受儒家思影響較深.李世民,劉文靜對大隋王朝動野心眼兒時,李淵還在想著怎樣為大隋王朝,平定山西附近的動亂.也許因為事關重大,或者李淵平日家教頗嚴,所以李世民與劉文靜謀劃好了之後,李世民好長時間,不敢鼓動父親造反.《資治通鑒》:世民恐淵不從,猶疑之,不敢.

還是劉文靜出主意,讓李世民先動裴寂.而這個裴寂,對于李世民感覺,還沒有到位,李世民沒有辦法通裴寂.最後手下人出了一個主意,裴寂喜歡賭博,李世民對裴寂也搞起了腐敗活動:"使龍山令高斌廉與裴寂博,稍以輸之",在贏了李世民的錢之後,這裴寂居然對李世民有重新"認識",答應幫李世民做李淵的工作.


此時,李淵手下大將,征突厥失利,按隋律李淵這個長官,也得連坐.李世民逮到機會,他向李淵進道:"今主上無道,百姓窮困,晉陽城外皆為戰場,父親如守節,則治內有盜,出兵失利,按皇律,家破人亡,為時不遠!不如順民心,高舉義旗,或可轉危為安!"

李淵聽二兒子李世民此話,他嚇出一身汗!他沒有想到兒子,有這麼狂悖的野心,而且還敢明目張膽地對他出來!人都"知子莫若父",而李淵這個時候,好象不認識自己的兒子李世民了!李淵愣半響,才驚醒過來,他大聲斥責李世民:"你怎麼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話,我要把他送官法辦!"

李淵斥責李世民,不是虛假意.剛才就了,李淵是一受儒家思想教化頗深的文化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已經滲入了他們的血脈與骨髓,在純正的儒家信徒們那兒,他們已經自覺地閹割了"革命"或"造反"的神經或精神.如同皇宮里的太監們,閹割了男性的特征之後,他們才有可能獲得皇帝的寵幸一樣;儒家思想,非得把文化人野心,革命精神完全閹割之後,他們的學術思想,才能獲得曆代帝王配享冷豬肉的政治待遇!

李世民見父親對于他夢想的大業,居然是如此態度,他的心冷了大半,他對李淵:"世民觀天時人心如此,才敢發,父親必欲送世民告官,世民不敢辭死!"

李淵歎了一口氣:"我怎麼舍得辦你?你剛才所,不要再了!"隨後,李淵陷入了沉思,李世民輕輕退了出來.

見父親沒有太生氣,李世民到是"知父莫若子",他認為這件事可能有門,所以第二天,他舊事再提:"今盜賊便于天下,父親受詔討賊,而賊能盡乎?不能盡,則是父親之過,自然不能免罪.而世人都認為"李氏當為天子",父親縱能討盡全國賊,則功高未必能獲賞,因為我家亦姓李氏,只能招至更多的猜忌與懷疑,兒昨日之,或許是保全之策,請父親三思!"

李世民的話很有意思啊?

李淵受皇帝之詔,有討賊之責,但當時所以盜賊橫行,也是當時的社會體制病,那是一個特容易產生盜賊的體制,所以體制不變,盜賊不止!這個觀點也許是當世許多人的共識.再者,李世民拿讖嚇李淵,即就李淵能力無限,把全國的盜賊都討光了,但因為李淵姓李,許多人原本懷疑"李氏當為天子",李淵如果做了李氏之子的出頭鳥,必然會招致皇帝的猜忌!前行無門,後通是牆!這李淵的日子沒法子過了,好象只有聽從兒子的話,造他娘的反!

最後,李淵長歎息道:"你的話,為父想了一夜,很有道理啊!從今而後,家破人亡,由你而起;或能化家為國,也是由你而起啊!"

爭得了李淵的同意,至此,李世民為李唐王朝的創建,完成了他的第一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