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順而止 -明(全書完)

明洪武初年,一次朝會結束,朱元璋留下劉伯溫.他對劉伯溫:"劉愛卿精通星象曆數,可否為我大明王朝,測測運數如何?"

劉伯溫是大明王朝開國功臣之一,有大明王朝"張良"之稱.同時,又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讖學大師(讖緯之學),據曆史記載,他通天文地理,數學,命數,風水之學,傳中比較神秘的讖學著作《燒餅歌》,作者就是劉伯溫.

明太祖朱元璋在朝會結束後,把劉伯溫留下來,居然問出這麼一個問題,劉伯溫不好回答,但又不得不答.所以他客套式地對朱元璋:"我大明王朝福澤長久,陛下當傳萬孫."

明太祖朱元璋的這個問題,確實不怎麼好回答.只要略讀明史之人,對朱元璋猜忌多疑品格,不會沒有印象.劉伯溫作為明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跟隨朱元璋打拼了若干年,他對朱元璋的性格,看得很透.所以他把皇帝的恭維話,客套話放在第一位,明朱王朝,能夠千秋萬代.但這話,是劉伯溫怕犯政治錯誤的吉利話,朱元璋心里當然明白.他對劉伯溫:"世間哪里有什麼萬年王朝,萬年天子?赦愛卿無罪,愛卿不防為朕據實以聞!"

朱元璋把話都到這份兒上了,劉伯溫如果還是扭扭捏捏,假謙虛的話,這皇帝可能就要龍顏大怒了.所以劉伯溫只能細心推演,良久方對朱元璋:"我大明王朝,曆世當在三百年左右,後遇順而止!"

明太祖朱元璋遂手書"遇順而止"四字數遍,良久才曰:"三百年亦足矣!"

在清人鄧士友編著的《國朝要典》這部書里,記載了這則讖:"高廟命伯溫,卜曆數之長短.伯溫卜之曰,遇順而止."

曆代開國帝王,天下創建之後,對于自家王朝未來的預期,基本上和秦始皇一個心理,希望自家王朝,能一世然後二世,二世然後三世,世世不歆,傳之萬世.但從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稱帝,到朱明王朝創建,前前後後,有一千五百年時間.在這一千五百年時,中國經曆過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蒙元.可以數得上台面的大王朝有九,如果連上亂世割據,偏安于中國某一偶的政權,王朝,就更多了.在這麼多大王朝之中,沒有那一個王朝,能傳之萬世,世世不竭!

在秦始皇稱帝之初,他有野心,想讓秦家王朝萬世不竭.可當時中國封建王朝的曆史,才被秦始皇開了一頭,對于這種體制生命力,許多人只是處于想象當中.可到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創建明王朝之時,所謂的封建制度,在中國發展了一千五百多年,已經存在的曆史,讓後來的開國帝王,再也不敢預期自家王朝,能傳萬世,能世世不竭!所以劉伯溫推演出大明王朝,只能"曆世"三百年時,朱元璋"知足長樂",這一點,他比秦始皇好多了.

轉眼之間,到了公元1627年,明王朝倒數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死了.這位明熹宗朱由校,不喜歡做皇帝,他最喜歡做木工活.《明史》里他喜"自操斧鋸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而且日營造,"成而喜,喜不久即棄,棄而又成,樂之不倦."唯獨對權力,女色不感興趣,或者提不起興趣.

作為中國古代萬萬人之上的皇帝,對女色不感興趣,與眾多好色的皇帝們相比,這簡直是一個大大的優點.但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皇帝,對權力沒有興趣,或者提不起一點欲望,文化了一點,是"尸位素餐",粗俗一點,是"占著茅坑不拉屎"!

明熹宗朱由校就是這樣一個"占著茅坑不拉屎"的皇帝,結果國家大權,旁落于魏忠賢手里,而魏忠賢是什麼人?

中國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太監,沒有一丁點兒文化,連大臣的奏章都看不懂.可他有了權力之後,許多人,爭著,搶著,哭著,喊著要做他的干兒,干孫!《明史》里,當時魏忠賢門下,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而這些人,都是些什麼人?其中有飽讀詩書,明王朝的省部級干部崔呈秀;還有一些"威風八面","起居八座"地方總督,巡撫.這些人所以心甘願地,作魏忠賢門下走狗,不是因為魏忠賢有什麼獨特的人格魅力,文化素質,都是權力惹的禍.在魏忠賢一人得道之後,投靠魏忠賢的雞犬走狗,都跟著占光,一個個恍恍乎干成之器,成了呼風喚雨的朝庭大員.所以傳出一則讖:魏鬼遍地走,茄花滿天飛,的就是魏忠賢及明熹宗的奶媽客氏.

魏太監竊國的結果是,把大明王朝僅存的正氣,一點一點砍削怠盡.一些研究明史的專家們認為,明王朝之亡,從明萬曆帝開始,但明熹宗的太監魏忠賢,是起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巧合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令劉伯溫推演國運時,劉伯溫了一句吉利話:陛下當傳萬孫.此話本是劉伯溫客套話,但後來大明王朝的曆史發展,讓劉伯溫"遇順而止"讖應驗,也讓劉伯溫的客套話,一語成讖!

明萬曆死後,太子朱常洛繼位,即為明光宗.據《明史》記載,明光宗朱常洛只做了29皇帝,便死于庸醫之手.這是大朝王天字第一號醫療事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搞清楚明光宗的真正死因.明光宗死後,太子明熹宗繼位.明熹宗稱帝八年,因無嗣,所以由皇弟朱由檢繼位,他"恰好"是明萬曆皇帝之孫,可簡稱其"萬孫".劉伯溫的客套話,明朱朝會傳之"萬孫"之,十分荒唐滑稽地"一語成讖!"

明末帝朱由檢1611年出生,公元1627年繼位,繼位時16歲.

他哥哥明熹宗朱由校,留給朱由檢的大明王朝,已經是一個既爛又破的國家.如同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爛木船.船老大朱由校對怎麼開船,怎麼保證船上成員的安全,漠不關心.他把老大的許多權利,責職,都交給船上臨時二副魏忠賢.而魏忠賢這個鳥人,胡亂指揮一通,就把大明這條船,開進了一個風口浪尖的海.

朱由檢做皇帝才幾天,就有許多大臣彈劾魏忠賢.魏忠賢有十大罪.如:並帝,蔑後,無聖,弄兵等等.這時的朱由檢表現出了,與他16歲的年齡不相符合的成熟與果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決了魏忠賢集團.

公元1627年的明崇禎帝,大有康熙帝,誅殺熬拜的風范.但明朝的元氣,被魏忠賢集團傷得太多,魏忠賢雖無亡國之實,但他的所作所為足以讓明朝亡國.所以魏忠賢雖死,大明丟失的民心士氣,再也找不回來了.其時內有義民為患,外有滿人作祟,已在風雨飄搖之中的大明,選擇了一個16的孩子為帝,他何以堪受?


在崇禎誅滅魏黨後,大明朝有一個短短的興奮期,特別是當時的北京人.當時的北京人,對明朝皇室的支持,是有理由的.這與中國曆史上,不容忽視的"首都現象"有關.所謂的"首都現象"有兩個特征:

一,居民對時政消息異常敏感.

二,中國曆代的王朝帝(首)都居民,至少是地理上的既得利益者.

現有王朝如果施行仁政,首都居民最先受益者;如果施行惡政,他們也是最先受害者.他們如同是宋詞里的鴨子,政治上的春來或者冬去,首都居民最先知冷知熱.

公元1627年,崇禎17歲,他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總督薊,遼軍務.袁崇煥為了激勵這位皇帝,他向崇禎皇帝吹了一個著名的牛:他能用五年時間,就可以徹底搞定外患,徹底打跨滿人!

當時就有人指出袁崇煥話得過頭,袁督師略有感悟,可為時已晚.所以有人認為,袁崇煥的這個牛,為他兩年後,被崇禎帝處死,埋下禍根.

公元1630年,明崇禎三年,其時的大明王朝,處于內憂外患之中.

一,內患.陝西義軍鬧了數年,已經鬧得很大了,占領了中國西南大片土地,有燎原之勢.

二,外患.滿人突然來了一個戰略大迂回.繞過袁崇煥嚴兵把守的遼東,從北京西北方向,張家口地區,直搗進朝大後方—北京.

從軍事角度分析,滿人此舉,是"氣吞萬里如虎"的大手筆.當時崇禎帝朱由校還是一個孩子,對于行軍打仗,排兵布陣,戰戰術所知有限.

而袁崇煥,不只是帝國的東北的一個方面軍司令,還是明帝國的兵部尚書.至少相當于現在全軍的總參謀長,但他也沒有想到,滿人會給他來一個迂回的閃電戰,在清軍圍攻北京城這件事上,他有失職之處.

好在,北京在袁崇煥急速趕來的,救援部隊拼死抵抗之下,得保平安,但絕不無事.因為滿人突襲,許多北京人家破人亡.所以清軍雖然敗了退,而戰後的北京損失慘重.當崇禎,朝臣,民眾,再度檢拾起袁崇煥三年之前的諾時,不禁失望,甚至憤懣!

袁崇煥任薊遼總督,兵部尚書兩年有余,滿人不但沒有被掃平的跡象,還有足夠強的實力,打到帝國首都,袁崇煥的五年之諾,肯定無法兌現了!

後有親信密告,發現袁崇煥與皇太極私下和談,有與滿人勾結嫌疑.崇禎這個孩子迷糊了,憤怒了,他下令拘捕袁崇煥,交有司偵辦.許多後來的讀史人,讀到此處,止不住會想起韓信的走狗論.入侵的野獸跑了,可以烹走狗了.但有沒有誰讀出,雖打了勝仗,卻損失慘重的北京?

有一個人家,一天,突然跑來了許多劫匪打劫.而這時有一個人趕回來,指揮大伙打擊劫匪.這個人來的很是時候,大家都把他當作救星.為了有效打擊敵人,家里的什麼壇壇罐罐,還有一些重要的家什,都拿出來當武器用了.在打斗之中,不免有許多人會受傷,會掛彩.最後,劫匪是趕跑了,可家也完了一半,還添許多傷員.

按常理,大伙兒還是比較感激幫助他們的人.沒有想到,有人舉報,這個幫忙的人,居然和劫匪們一伙兒.大家對他的感激變成了憤怒.家庭的家長就下令,把他給抓起來.

袁崇煥就是那個趕回來幫忙的人,崇禎大明朝的家長,北京的民眾就是在戰爭中受到傷害的"大伙".最後皇帝下詔,認定袁崇煥與滿人勾結"屬實".對袁崇煥處以碟刑.

崇禎的行為,如果給他一點理解的話,他其時才是一個19歲的孩子.在他的年齡與心智都不能承受時,是封建的家天下體制,把他推上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位置上.他決策錯誤,決定失誤,屈殺了袁崇煥!但他的錯誤,對于明王朝,對于當時的社會,是至命的!

袁崇煥被處于碟刑,當時的北京人居然爭著,搶著吞食袁崇煥尸身,不能涼解!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對于自己國家真正的英雄,居然無到這種地步,所有後來讀史之人,不寒而栗!


但古人云:"讀書必敬,臨史必恕."也給點理解的話.也可以有兩個涼解的理由.

一,當時的北京人太相信崇禎.崇禎繼位之初的一些表現,讓他們相信,皇帝是個好皇帝.再而且他們是首都居民,習慣了不敢懷疑權力.

二,戰後的瘡疤沒有被撫平,他們需要找一個夠格的出氣筒.袁崇煥這個真英雄,假叛徒出現了.曆史總是一次一次地,真理,正義許多時候,是在少數人手里.袁崇煥就成了,不明真相民眾的犧牲品.

公元1630年的明崇禎帝,碟殺袁崇煥,等于自毀長城.三年之前,公元1627年三月,陝西澄城饑民王二,揭竿而起.樹起了打倒明王朝的義旗.此時,明熹宗還沒有死,崇禎帝還沒有繼位.早在明熹宗之前,明萬曆皇帝稱帝時,大明王朝各地的反抗浪潮,已經是星星點點.

明太祖朱元璋創建大明之初,為了減刑民眾負擔,明太祖朱元璋嚴令控制賦稅,所以其時民眾對政府賦稅政策,還是比較滿意,大伙多認為"不尚煩苛".到明萬曆之世,國家營建過甚,且皇室揮霍無度,為了滿足皇室需求,明神宗萬曆皇帝,下令增加礦稅.而且此項稅收,非有地方代收,而由皇帝派出的宦官,直接辦理.結果"中官司四出,任意誅求,海內為之困."

後與滿人交戰,國家每年所需軍費,逐年猛增,這些錢都分攤到老百姓頭上,民眾的負擔大大的增加了,但結果還是入不敷出.結果有許多官員,開始打軍餉的主意.對于一些沒有上前線的士兵,或者拖餉,或者克扣軍餉,甚至干脆不發.明王朝末期的國家內亂,實質是從一些缺餉士兵嘩變開始,如:

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正月,四川建武兵變.

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云南騰沖兵變.

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京軍兵變……

據明史專家們統計,在明王朝萬曆帝時,兵變之多,在明一代,無出其右者.但兵變只是給明朝皇室敲響警鍾,與兵變相比,真正可怕的,是全國各地,廣大民眾的反抗,如:

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鎮江農民汪元起義.

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河北滑縣農民起義.

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鄂皖山區農民劉汝國起義.

同年,廣東始興縣僧人李圓朗起義.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徐准地區農民趙古元起義.

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福建爆發白蓮教起義.

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河南永城,劉元緒領導無為教起義……

萬曆時,大明王朝已經是一只裝滿了火藥的火藥桶.萬曆帝死後,他兒子手下的太監魏忠賢,又給火藥根添上了許多根引信.

公元1627年,陝西澄城,又爆發民眾起義,李自成,張獻忠加入了這支隊務.


自明末帝崇禎稱帝之後,在外,清人已經在東北虎視大明王朝數十年,隨時都有可能對大朝王朝致命一擊;在內,全國各地的民眾反抗浪潮,達到了一個新高.在先安內,還是先攘外政策上,明崇禎皇帝居然也是實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其內"的政策.為了支援東北戰事,皇帝決定實行精兵簡政的國策,其中之一,是裁減全國各地,驛站工作人員.此項政策讓大明王朝許多人下了崗,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的統治者,沒有以人為本的觀點,也不知道對下崗人員,實行低保政策,所以許多人下了崗之後,為謀生計,不得不聚嘯山林,違法犯罪.

王二在陝西澄城起義後,恰好李自已下了崗,失去了飯碗,走投無路況下,李自已張獻忠等人,加入了王二的造反集團.

在《明史》,及其它一些自命正統的封建王朝的曆史記載里,古代史學家們,喜歡把李自成這一類人,稱之為賊.而用我們現代公平,公正一點的眼光回看李自成這類古人,他們在國家與民族危難時刻,表現出來的反抗精神,恰恰是我們這個民族,自我糾錯,綿延發展所必需的品格!

所以他們不但不是賊,而且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只是這一類英雄的出現,是社會無意識的產物,這類人物的出現,不是哪本教科書,或者哪位學術大師,所能教育得出來的,他們是出生于社會的曠野之中,非獨特的社會環境,不能成其大,非個人獨特的個性,不能成其功!

比較可惜的是,這一類人物,絕大多數,非善良之輩,他們出現的目的只有一個,打爛舊世界.所以在他們破壞舊世界的過程之中,對于當世的民眾,很可能帶來很大的傷害!如在四川創建大西國張獻忠集團,盤據四川數年時間,殺人無數,四川為之一空,直到康熙中期,據成都城里,人都給殺光了,白天屢老虎出沒,以至後來,清王朝決定實行"湖廣填四川"政策.

公元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起義軍攻占了山西,開武昌創建了政權,自稱新順王.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起義軍攻占了西安,改西安為西京,李自成創建了大順王朝.

明王朝開國功臣劉伯溫讖,"遇順而止"里的第一個順出現了.

李自成創建大順王朝之後,立馬揮軍東向,三月十七日,攻破北京.明末帝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王朝自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創建,到公元1644末帝崇禎自殺.前後曆時277年,距劉伯溫所的,明王可傳世300年,差23年.

但崇禎帝死後,公元1644年五月,由馬士英,史可法等人,奉明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創建南明五朝.這位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也是明神宗萬曆帝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公元1646年,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同年,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擁戴桂王朱由榔,于肇慶稱帝.

即明永曆皇帝,這位永曆皇帝,也是明神宗萬曆帝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他領導殘存明軍抗清,一真堅持到公元1661年.後,吳三桂率軍入緬,捉回朱由榔,次年四月在昆明將其處死.

至此,大明王朝失去了最後的希望.把所謂的明王朝之國祚,從公元1368年,算到公元1661年,距劉伯溫的三百年之數,僅差7年,誤著率在2/左右,從預測學角度,也算是精准了.

而對于所謂的"遇順而止"的讖,第一個"順"應在李自已的大順王朝.而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李自成自稱"新順王"之後,其時,還遠在關外的另一位清朝皇帝愛覺新羅-福臨,于1643年繼承皇帝,他稱帝的年號,居也是"順治"!他是大明王朝,碰到又一個"順".而還有一個"順",就是已經在四川稱霸了數年的張獻忠,他創建的大西國,年號里,與順治一樣,也有一個"順",大順!

"遇順而止"這則讖,也是一則古老的讖,在明王朝流傳了幾百年時間,所以有許多人知道這則讖.學者蔣建平先生,在他的著作《明史之謎》里認為,李自成創建的王朝,所以命名為大順王朝,很可能與他手下的軍師,宋獻策有關.據記載宋獻策這個人身材短,但"精于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沒有加入李自成的起義軍時,他是以給人算命,看風水混生活.碰到李自成時,他陳一文件"讖記",(可能是一體古讖書)里面有一句話:十八子,主神器.意指李自成會做皇帝.

自成大喜,用為軍師.按蔣建平先生的理解,此人不會不知道,劉伯溫讖"遇順而止",所以很可能是他建議李自成,創建國家的國號用"大順"這兩個字,以求應讖.據《明史》記載,李自成對宋獻策"信之如神".這李自成的"大順"可能就是源自這里.

但光光靠李自成的大順,想徹底地革了明王朝的命,好象還不是那麼容易.他只是推倒大明王朝的一個"順",真正讓大明王朝"遇順而止"了,還得靠關外的那個"順"和"順"的同伴們.

至此,"遇順而止"這一讖,也算是陰差陽錯在應驗了.筆者的這部讖作品,也只能貼寫到大明王朝.所以如此,與作者的心里有關,與讀讖的人心里有關,與迷信讖的人,心里更有關.筆者本意,不是宣揚迷信,只是想站到一個神奇的,有點怪異的角度,曆史.別無它意,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