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三後傳之權欲(本書不屬于異三) 第一卷 第九章

其實桓皇後前來太子府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她在宮中久等李磐母子不來,擔心愛孫出了什麼事情,于是擺駕出宮。至于宮門的禁軍雖然是馬則的心腹,固然敢阻攔李霸這些皇子,但卻不能阻攔皇後娘娘的鳳駕。馬杲父子機關算盡,卻萬萬沒有想到,會因為一個小小孩童的原因,而導致失敗。當然,在李建與馬杲決裂的同時,也就注定這場謀逆的結果,沒有太子的支持,馬杲父子縱使掌有兵權,也都只能注定失敗,雖然這其中還包括了有李昌等人的努力。

馬杲聽到張王妃的話,勉強笑了幾聲,道:“莫非娘娘已經知曉楚王千歲受傷之事?”說話之間,卻以眼色暗示馬則。馬則自然明白其父心意,現在桓皇後突然前來,若是李建拋開所有顧及,將事情真相說出,那對他父子二人便是大大的不利。所以馬則悄悄地退出房間,前去召集心腹,這並不是他父子所想見到的結果——用武力來奪取勝利。馬杲的打算很簡單,將皇帝求援的消息封殺,只等到邊關敗報出來,便擁立李建為帝,名正言順地登上國丈之位。可惜李建越來越不肯合作,才使得馬杲陷入如此被動的局面,不得不放手一搏,如果讓桓皇後知道真相,那只能選擇這最後的一條路——將桓皇後等人除去。

看到馬則離開,李昌笑問道:“馬將軍怎麼突然離去?”馬杲“呵呵”一笑,道:“吾兒聽說娘娘前來,先去加緊戒備,若再有刺客,豈不驚動娘娘鳳駕?”李昌假裝深信不疑,笑道:“有馬將軍在,那些宵小之輩,怎敢再來?”李建卻明白馬則離開的真正用意,面寒如水,冷道:“孤去迎接母後,三弟有傷在身,就在房中等候。”說完,便當先邁步出門。馬杲急忙尾隨其後,低聲道:“娘娘乃萬金之軀,不能有所閃失。殿下見了娘娘,還請慎言。”這話已經是赤裸裸的威脅,李建聽在耳中,怒火中燒,卻也無可奈何,淡淡地答道:“孤理會得。”

一路走向大門,李建果然看見府中守衛倍增,猜是馬氏父子早有安排,驚怒之余,也不禁為母後與妻子擔心。等到了太子府正門,桓皇後鳳攆已至,李建急忙帶著眾人上前行禮接駕。桓皇後深在宮中,並不知道外面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是看著各人臉色有異,微感吃驚。朱唇輕啟,問道:“太子,今日本該磐兒入宮,怎麼不見人影?”話音剛落,就聽著李磐脆生生地喊道:“皇祖母。”眾人轉頭看時,卻是太子妃抱著李磐趕來,謝罪道:“兒臣接駕來遲,還請母後責罰。”馬則帶著幾名侍衛跟在二人身後,也一起道:“臣等恭迎娘娘千歲。”李建知是馬則又在以那母子二人相脅,眼里早噴出火來,只恨桓皇後在場,不敢發作。

桓皇後見李磐久不入宮,還道是出了意外,此刻見到愛孫並無異常,心中頓安,笑讓眾人平身,親自上前拉著李磐的小手,問道:“磐兒今日怎麼不入宮來?”馬飛燕看了身後兄長一眼,道:“兒臣准備的糕點不慎被打翻,正重新准備,所以打算遲些在帶磐兒進宮。不想母後竟先出宮來,兒臣惶恐。”

“哦。”桓皇後點了點頭,撫摸著李磐,道:“本宮還道是磐兒出了意外,左右無事,便前來看望。”又看了看左右,道:“只是不想到丞相大人也在太子府中。”馬杲急忙道:“微臣有些朝事要與殿下商議,恰巧在此。”桓皇後並不多言,道:“恩。都進去吧。”便拉著李磐小手向里走。

眾人都覺松了口氣,便要跟隨入內,卻聽李磐又奶聲奶氣地說道:“皇祖母,是外公和舅舅不讓磐兒進宮。”馬則本想以李磐要挾太子夫妻,卻沒有想到童言無忌,李磐卻將真話說了出來,頓時臉色大變,轉望向父親。馬杲也是神色陡變,額頭浸出幾顆汗珠。李建站在馬飛燕身側,握住嬌妻玉手,手臂不禁有些顫抖。

桓皇後聽了李磐的話,也覺得十分驚訝,轉看馬杲,道:“馬大人怎麼不讓磐兒進宮?”馬杲還不及答話,馬飛燕便搶先道:“母後,楚王與楚王妃此刻也在府中。”桓皇後更覺奇怪,問道:“昌兒也在?怎麼不出來迎接本宮?”

馬杲父子聽太子妃又提起李昌,心中都有些發慌,暗想,莫非她要破釜沉舟,拼死一搏?馬則再看了看周圍,都是自己的心腹死士,頓時心中稍安,暗暗握拳,只等其妹說出不利于他父子二人之言,便即刻下令,先將桓皇後等人一起擒下再商議後事。

馬飛燕看了看在旁蓄勢待發的兄長,道:“母後容稟,近日京城之中盛傳有鮮卑刺客潛入。父親得報之後,趕來與殿下商議。殿下深覺事關重大,便派人請楚王過府商議。哪知那些鮮卑刺客竟然膽大包天,潛入府中,刺殺殿下。楚王千歲為救殿下,被刺客所傷,正在府中靜養。父親擔心磐兒的安全,所以才不肯讓兒臣帶磐兒入宮。”

她這幾句話,便將李昌受傷與李磐不曾進宮之事解釋清楚,而且為馬氏父子開脫乾淨。馬杲、馬則固然松了口氣,李建也十分感激地看了她一眼,畢竟現在這個時候揭穿馬杲父子的陰謀,只能是陷皇後于險地,並沒有任何的好處。

桓皇後聞言,娥眉緊蹙,沉聲問道:“如此大事,怎麼不稟告本宮?”馬杲這會兒便急忙借坡下驢,道:“太子殿下唯恐驚了娘娘鳳駕,所以沒有稟報。只是暗中加強戒備,請娘娘勿怪。”桓皇後微微點頭,對這個解釋絲毫不疑,轉問太子道:“昌兒傷勢如何?”李建心中石頭落地,立刻答道:“並無大礙。”

“本宮去看看昌兒的傷勢。”李昌乃是桓皇後撫養長大,聽說他受傷,自是十分關切,當即讓李建帶路前往探視。李建不敢有違,只好在前引路,桓皇後與太子妃緊隨其後。馬家父子互望一言,馬則低聲問道:“父親,怎麼辦?”馬杲低歎一聲,道:“為父跟去,你見機行事。”

李昌見到桓皇後親自前來探視自己的傷勢,急忙想要掙紮起身見禮。桓皇後卻開口阻止道:“你有傷在身,不必多禮。”但見李昌臉色蒼白,又是腹部受傷,更是十分關切,不住開口詢問。李昌含糊答應幾句,目光卻不離旁邊的葉嘉,似在詢問。葉嘉見時機已至,便點頭示意。李昌正准備開口,卻見只有馬杲一人,不禁問道:“馬大人,馬將軍怎麼不在?”


馬杲一直在細心注意李昌與桓皇後兩人,他並不知道李昌已經知曉傅羽之事,只是覺得今日之事有些蹊蹺。等見到李昌與旁邊侍衛互使眼色,頓時覺察不妙,卻又不能立刻出房,聽到李昌問及,便道:“不知千歲找他何事?臣這便去叫他進來。”便欲抽身而去。

葉嘉卻哪里肯讓他離開,猛然阻攔在馬杲身前,道:“請大人留步。”馬杲進來,身邊也帶了幾名護衛,見葉嘉無禮,也都擋在馬杲身前。李建擔心馬杲反噬,府中上下都是他的部屬,唯恐傷及皇後,急忙問道:“三弟,你這是干什麼?”

李昌並不回答,只是讓妻子將自己扶起來,對著桓皇後,道:“母後,馬杲父子謀逆,隱瞞父皇軍報,罪大惡極,還請母後治罪。”桓皇後自從進了太子府,是隱隱覺得有些地方不對,但卻萬萬沒有想到,李昌口中會說出這樣驚人的消息。不禁轉看馬杲、李建二人,問道:“這是怎麼回事?”

馬杲立時明白自己上了李昌的當,卻不知他是如何得得知此事,不由望向李建,心中卻暗暗打定主意,既然事情到了這一步,只能讓馬則帶兵將房中一干人等拿下。這兩天,他都一直冀望于李建能迷途知返,與自己合作,不曾下決心起兵。現在李昌話已出口,讓他父子再無退路,反而覺得輕松許多,笑道:“微臣也不明白楚王千歲這話何指。”

李昌遂從懷中拿出李疆親筆詔書,交于皇後,道:“父皇北征,誤中鮮卑慕容啟的奸計,被困在赤城,五十萬大軍危在旦夕之間。這是父皇親筆詔書,命桓國公為帥,帶兵救援。可是馬杲卻蠱惑太子,不發兵救駕,反而意圖謀害千里求援的燕國公之孫傅羽,此等歹毒用心,還請母後明鑒。”

桓皇後此刻才知道李疆兵困赤城,頓時花容失色,急忙打開詔書,仔細看完。只氣得渾身發抖,轉看李建,喝道:“太子,你說,昌兒所言,可否屬實?”李建知道不能再有隱瞞,立刻跪倒在地,泣聲道:“兒臣一時鬼迷心竅,請母後寬恕。”他雖然沒有明白承認,但卻與認罪無異。桓皇後突聞如此噩耗,險些暈厥,在身後宮女攙扶之下,勉強站立,冷然道:“此等大罪,還能寬恕麼?”眼淚潸然而下,道:“本宮一直以為你本性寬仁,萬萬沒有想到,居然會做下這等大逆之事。”

馬飛燕見桓皇後誤會已深,急忙道:“母後容稟,這事皆是父親與兄長所為,與太子無干……”桓皇後猛然記起,轉看馬杲,喝道:“馬杲,你父祖皆是開國重臣,陛下多年待汝不薄,何以如此?”馬杲被皇後厲聲質問,也覺得心中發慌,勉強笑道:“太子有意早日登基,微臣只好盡力輔佐。”李建與馬飛燕聽他反咬,都想要開口辯駁,卻聽外面馬則喊道:“殿下,臣馬則前來保駕。”接著房外響起眾多腳步聲,猜有大量人馬將此處團團圍住。

葉嘉陡見變起,出手如風,瞬間便將馬杲制住,喝道:“讓馬則退下。”馬杲之所以將馬則留在外面,便是以防不測,現在事情敗露。若是馬則能將這些人拿下,或者還有轉機;若是束手就擒,父子二人定會死無葬身之地。馬杲這點道理還是能想透,嘿笑幾聲,便閉上雙眼,不理會葉嘉。

當日秦舒與傅羽被葉家兄妹所救,葉嘉本來是要請秦舒離開,但卻突然得到李疆的親筆詔書,赤城形勢不容樂觀。葉嘉于是只能行險一搏,與秦舒定下計策。秦舒假扮刺客,刺殺太子,李昌卻拼死救護,以李建的性格,必然會大為感激,然後借此求見皇後。當著桓皇後的面,揭穿馬杲父子的陰謀,然後擒賊先擒王,憑借葉嘉的身手將馬杲拿下,再以桓皇後之威望招撫叛軍,平定這次叛亂。

事情進行到現在這一步,可謂相當成功,只是馬則帶兵在外,將眾人團團圍住,而馬杲肯定不會開口讓其子放棄投降。這父子二人一旦狠下心來,拼個魚死網破,則不是葉嘉等人的初衷。現在房中只有葉嘉及手下數人,而需要保護桓皇後與楚王夫妻的安全。葉嘉縱使武藝超群,也沒有多少信心,手上用力,喝道:“馬杲,你若能迷途知返,懸崖勒馬,便能從輕發落。仍舊執迷不悟,則是誅滅九族之罪。”

李建也在旁邊勸道:“馬大人,你就放棄吧。”馬杲冷哼一聲,道:“殿下,開弓沒有回頭箭,即便現在認罪。殿下與老夫仍舊性命不保,殿下何不拼死一搏?”言語之中又隱示,太子確實參與此事。馬飛燕知道父親一心要拖李建下水,不由道:“太子仁厚,父親為何一定要牽累于他?”馬杲再哼一聲,不再說話。

外面馬則似乎知道房中變故,又高聲喊道:“楚王李昌謀反,挾持太子與皇後,我等奉詔前來護駕,事成之後,眾將士皆有封賞。”他帶來的本來多是心腹,重賞之下,頓時應聲震天,一干將士都高呼道:“願奉將軍號令。”

李昌與葉嘉對望一眼,低聲問道:“葉壯士,于將軍的兵馬什麼時候能趕來?”葉嘉看了看窗外,答道:“差不多該是時候了。”桓皇後聽到他二人對答,突然想起一事,仔細打量葉嘉片刻,問道:“武陵侯葉公,是你什麼人?”葉嘉早將馬杲交于屬下,對著桓皇後行禮,道:“正是草民先祖父。”


李疆代漢之後,大封功勳重臣,其中以桓、郭、傅、關四姓國公為尊,而封侯者多達三百余人。在眾多侯爵之中,又以武陵侯葉楓最為有名,倒並不是因為他的封地爵位高于旁人,而是在太祖皇帝駕崩之後,葉楓便放棄功名,歸隱山林。雖然他不在朝堂,但卻關心社稷,在當今皇帝李疆東征孫吳、北伐公孫之時,葉氏後人都立有大功。可是受葉楓影響,葉氏始終不肯入朝為官,即便武陵侯這個爵位,也只是虛受其名,不受其祿。

每逢皇室危急之時,葉氏都會挺身而出,所以當聽到葉嘉之名,桓皇後首先便想到武陵侯。再聽到“先祖父”三個字,桓皇後又是一驚訝,問道:“莫非葉公已經仙逝?”葉楓與大充太祖皇帝李蘭以及桓易平輩論交,所以桓皇後用詞十分客氣。葉嘉點了點頭,道:“多蒙娘娘掛心,先祖父已經去世多年。草民此次前來救駕,是奉家父之命,這份陛下的親筆詔書,也是家父使人從赤城傳來。”

李昌一直以為那份詔書是由傅羽攜帶來京,直到此時,才明白葉嘉的身份,也才明白那份詔書的來源。雖然對葉氏之事有所耳聞,但現在聽來,仍覺得有些驚訝,遂再問道:“莫非葉侯爺也在赤城,那麼可有父皇確切的消息?”葉嘉答道:“正如殿下所言,在陛下起兵之時,家父便隨在大軍之後。陛下被困赤城,家父也身陷其中,雖有傅小公爺突圍求援,家父卻仍不放心,又請得聖命,派心腹死士突圍。天幸如此,否則豈不讓馬杲父子奸謀得逞。”

馬杲也才明白,並非李建走露消息,長歎道:“人算不如天算,老夫萬萬沒有想到,陛下還有這支奇兵。剛才楚王千歲口中說的‘于將軍’,莫非是宛城鎮南將軍于軌麼?”葉嘉冷笑幾聲,道:“在下早在數日之前,便使人持陛下詔命,前往宛城征調于將軍軍馬,約定今日便來。你若此刻能幡然悔悟,或者還能有一線生機,否則……”

“好,好。”馬杲仰天大笑幾聲,道:“你竟讓老夫幡然悔悟?”突然又加大聲音喊道:“我兒,宛城于軌大軍將至,還不進來將這些叛賊擒下。萬不可以為父為念。”葉嘉沒有想到他會突然如此,想要掩住馬杲嘴巴,已是不及。外面馬則本來還有幾分顧及,聽到這話頓時下定決心,明知于軌來後,自己父子必然死無全尸,現在唯有乘著于軌未至,先控制京中局勢。于是高聲道:“救出太子,擒下楚王,賞千金,封萬戶侯。”麾下軍士被他一言激勵,便都齊聲呐喊,向著房間收縮靠攏。

房中眾人都是大驚,只有桓皇後冷然道:“本宮倒要看看馬則有什麼能耐。”說著便邁步向門口走去。“母後不可。”李昌急欲阻攔,卻牽動傷口,頓時痛得冷汗直冒。葉嘉低聲叮囑手下保護好李昌夫妻,自己也跟在桓皇後身後出門。

外面叛軍本來十分喧鬧雜亂,但見桓皇後出來,立刻鴉雀無聲。這些軍士大都是宮中禁軍,對桓皇後自然有著一股說不出來的畏懼。桓皇後冷冷掃視四周一眼,輕喝道:“本宮在此,誰敢胡來?”馬則見到皇後親自出來,也心中發虛,強自喝道:“皇後娘娘被楚王蠱惑,不辨忠奸。來人,暫時先將娘娘請去外面。”在他的眼色脅迫之下,便有幾名心腹將士挺刀上前,一步一步靠向桓皇後。葉嘉冷笑一聲,雙掌齊出,片刻之間,便將三人打倒在地。他意在恐嚇眾人,所以下手毫不留情,倒地三人都是立時氣絕。其余眾人見到葉嘉如此神勇,又畏于桓皇後之威,都遲疑不前。

“冷翌,這里是太子府,你這侍衛總管是怎麼當的?”桓皇後看到躲在一旁的冷翌,喝道:“三年前你飲酒誤事,若非本宮,怎麼能在太子府中繼續當差?”冷翌看了看桓皇後,又看了看馬則,低頭道:“娘娘恕罪。”

“本宮恕你無罪。”桓皇後又道:“只要你立刻帶人拿下馬則,本宮非但不治你的罪,還賞你重金返鄉,安享下半生的榮華。”桓皇後向來一言九鼎,冷翌之所以跟隨馬氏父子,不過是懼其淫威,此刻有了桓皇後的保證,頓時心動,眼中光芒大放,再問道:“娘娘當真?”

桓皇後輕哼一聲,道:“你犯下大罪,加官晉爵固然不能。但留你一命,賜你富貴,本宮卻還能做主。”

馬則見冷翌有些心動,急忙道:“冷總管,不要聽信她的謊言,今日勢危,不得已如此。試想異日,她怎會輕饒我等?”冷翌又看了看兩人,猶豫不決,不知該如何是好。馬則卻慢慢靠近,道:“冷將軍,千萬不要被她所騙,一定……”話未說完,便搶先出手,一劍刺穿冷翌胸膛。冷翌不想馬則突下殺手,未曾提防,而且兩人武藝也有些差距,故而躲避不及,直到長劍穿胸而過,才狂吼一聲,作勢欲撲,卻被馬則一腳踹開,倒地身死。

馬則抹了抹劍上的血跡,轉看周圍眾人道:“今日之事,誰敢不聽號令,便有冷翌為榜樣。將他們給本將軍拿下。”一干將士隨他日久,在其淫威之下,不得不一起呐喊,再次圍向桓皇後與葉嘉。

葉嘉縱然身手了得,但在這數百精銳的禁軍之中,想要保證皇後的安全,也沒有信心,何況還有一個堪稱高手的馬則在旁邊虎視眈眈。正心慌的時候,聽見牆上一個熟悉悅耳的聲音道:“鎮南將軍于軌奉詔救駕,馬杲、馬則,還不棄械就擒。”葉嘉轉眼望去,就見秦舒與葉靈並肩站在院牆之上,知是救兵已來,不由大喜道:“于將軍何在?”話音剛落下,就聽著陣陣急促的馬蹄聲,接著一個悶雷般的聲音喊道:“微臣于軌救駕來遲,還請皇後娘娘恕罪。”

葉靈奉兄長之命,趕往宛城求援。她雖是一介女流,但既有皇帝詔命,又有武陵侯的印信,很快就取得于軌的信任,親點三千精銳騎兵星夜兼程,趕來洛陽平亂。雖然洛陽城防是在馬杲心腹門生陳飛手中,但秦舒行刺之後,便潛伏在城門接應。等大軍到時,便斬門奪鎖,放大軍入城。等到陳飛帶兵阻攔時,已是不及,被秦舒飛身斬殺,部下盡皆散去。大軍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抵抗,便趕到太子府。


馬則見大勢不妙,便想險中求勝,提劍在手,疾向桓皇後刺去,欲將其擒下,以為翻身的資本。可惜葉嘉守護在桓皇後身前,怎能容他如願?徒手將其攔下,戰成一團。外院殺聲大作,想是于軌部下與馬則的禁軍厮殺起來。院中的禁軍也都左右盼顧,不知該如何是好。秦舒飛身而下,劍光過處,接連刺殺幾名小軍官,然後喝道:“棄械投降,可免一死。”大勢已去,有些膽小的便先丟下了兵器,接著“咣當”聲直響,片刻之後院內的禁軍十成中倒有九成拋下兵器,伏地請罪。只有少數馬則心腹,因為參與密謀,唯恐不能免罪,抵死反抗,當然也不是秦舒與葉靈的對手,很快就斬殺乾淨。

馬則武藝本不如葉嘉,眼見部下大多投降,再無機會扳回敗局,心中慌亂,手中長劍更是不成招式。十余招後,便被葉嘉制住。李昌已在其妻的攙扶之下,走出房外,見馬則被擒,叛亂即將平息,不由大喜,道:“馬則,還不讓外面的軍士放棄抵抗?”馬則明知必死,卻不肯就此放手,冷然道:“我既是必死無疑,何不多讓幾人在黃泉路上做伴?”

“你……”葉嘉怒極,手上用力,竟將馬則肩骨捏碎。馬則雖然痛得額頭汗珠滾落,卻咬緊牙關,任憑李昌如何勸說,始終不肯松口。過得片刻,外面殺聲漸漸平息,又是于軌悶雷般的聲音道:“王爺未免小瞧本將,區區戰事,何必要讓馬則開口?就算他們拼死抵抗,本將軍自能取勝。”接著一個鐵塔般的虯髯壯漢大步進來,直奔桓皇後身前,拜倒道:“微臣于軌拜見皇後娘娘,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桓皇後見大亂平息,喜歡之余,竟有些身體虛脫乏力,強自支撐身體,道:“將軍快快平身。”于軌乃是曹魏名將于禁之後,當年于禁心存漢室,棄暗投明,臨陣歸降太祖皇帝李蘭,被傳為忠義之美談。其子于圭更是在蜀漢一統的過程中立功甚多,李疆代漢之後,有意加其公爵,但于圭上表固辭,最後受封巨平侯。于軌便是于圭之孫,乃是難得猛將,官拜鎮南將軍,駐紮宛城。大充太平盛世,多年未有戰事,方今平定叛亂,雖然戰局不大,但也足使于軌興奮,起身道:“啟奏娘娘,微臣在外殲敵五百八十二名,生擒七百二十……”他身為武將,只知殺敵論功,此刻竟然向桓皇後稟報自己的戰果了。

桓皇後對著些絲毫不感興趣,乃揮手道:“叛首雖然被擒,但恐余部為亂,將軍可速派人四下清剿安撫,切不可驚擾百姓。這些功勞先行記下,日後定當論功行賞。”于軌必恭必敬地領命,又道:“微臣不求賞賜,只請娘娘應允微臣一事。”桓皇後眉頭一皺,暗想,莫非他要借機要挾高官厚祿麼?但時下正是用人之際,也只好道:“將軍請講。”于軌遂道:“微臣希望娘娘能讓微臣前往邊關隨陛下殺敵立功,只要娘娘答應,微臣不要這鎮南將軍,只當一個小卒也甘心。”他見皇帝親征,竟沒有征調自己,心中早就憋的發慌,好容易有了這個機會,立刻便說了出來。

此言更是出眾人意料之外,桓皇後見他憨直,不禁莞爾,道:“本宮答應便是。”于軌聽後竟比受到百倍加賞還高興,樂呵呵地便帶人出去。

看著于軌高大的背影,桓皇後再歎道:“真是一員忠心耿耿的虎將。”說話之間,便有意無意的看向旁邊面如死灰的馬杲。李昌複上前奏道:“母後,馬杲父子如何處置?”桓皇後又瞟了一眼太子李建,輕歎道:“傳本宮旨意,宣召在京所有親王以及二品以上官員來太子府中議事。”然後便向著東宮大殿走去。

“母後……”太子李建小心翼翼地喊了一聲,桓皇後腳下微微一停,卻還是頭也不回的離開。李昌看在眼里,喜在心中,表面上不動聲音地對著李建道:“殿下,母後此時盛怒,等氣消之後,殿下再解釋不遲。”李建卻明白,這樣的大罪,是不能輕易解釋清楚的。自己太子的位置定然不保,說不准這條性命,也要葬送在馬氏父子的手中。只是搖頭苦笑,並不理會李昌的寬慰之言。

李昌還要再說,卻有一名內侍走來,道:“娘娘懿旨:馬氏父子叛逆,暫時監禁,待百官商議定罪之後,再作論處。太子與太子妃立刻返回寢宮,無旨不得擅離。”李昌頓時皺眉,道:“我去向母後求情……”李建卻將其拉住,搖頭道:“三弟不必如此,為兄犯下大罪,自該受罰。”說著便長歎一聲,轉回寢宮。馬飛燕一直抱著李磐,對著李昌微微一禮,道:“謀逆之事,實是父兄所為,與殿下無關,還請千歲多多費心。”李昌急忙還禮道:“小弟一定盡力。”馬飛燕又是一禮,才跟在李建身後離去。

馬氏父子也被人帶下看押。李昌走道葉嘉、秦舒身前,抱拳道:“此番多謝二位壯士相助。”二人急忙還禮,葉嘉看著局面平定,便道:“大事已定,草民也該告辭了。”李昌微微一怔,驚道:“壯士立下如此大功,正是論功行賞之時,怎麼就此離開?”

葉嘉淡笑道:“家父嚴令草民不能貪賞,而且不日便要趕往北邊,朝中之事有王爺與皇後娘娘做主,料來不會再出差錯。”李昌素聞葉氏不入朝堂,如今方才深信不疑,感歎道:“壯士與令尊果然是當世英傑。小王在此代父皇、母後向壯士致謝。”說著便又抱拳一拜。

葉嘉急忙伸手攙扶,再與李昌、秦舒互道珍重,便與其妹一起離開。秦舒眼看著二人離去,不禁暗思:這二人與自己,倒真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