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會工作很有意義

他,從事社會工作快十年了,從以前的門外漢逐漸明白了一些道理.

他是,我承認自己笨,但是,只要先飛,就不至于落後落得太遠.

一句話,社會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要做事,先作人.人不行,事就做不好.

到底,如果你認為捐款人把錢給你,讓你使用,使有需要的人得到安慰和滿足,並借此機會可以提升自身的能力,培養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信心,相信憑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善生活,以此為例,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持續發展下去,這個項目的目的就算達到了.此時,就可以全身而退,讓其自力更生地發展下去.達到讓捐款人滿意,受助人滿意,機構滿意,以及相關的部門的認可,自己也有成就感,這個幾方面都滿意的項目,就是成功的,否則,就不算成功,捐助人不是傻瓜,他們可能會中止甚至終止捐助,嚴重的可能會中斷伙伴關系.

這就給我們提個醒,即不是花錢就很得意,也不一定花錢是個美差.要把錢用好,花在刀刃上,使受助人得到金錢,還得到愛心,並願意讓愛心傳遞下去,養成關心他人,愛鄰舍,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意識的訓練是個長期的工作,不是短期就能帶來效果和改變的.我們的項目時間如果太長,就會使受助人養成依賴的習慣,以至于我們無法全身退出,即便退出了,也不放心,很有可能在我們走後不久,他們又恢複常態,甚至更糟糕.

dashing基金會做水利項目,硬件很成功.水是千家萬戶都不可缺少的東西,能夠吃上足夠的乾淨的水,是每個人的願望.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項目都是有必要推行的.但是,致命的缺點是,我們只做了硬件設施,讓村民能夠吃上好水.但由于周期短,項目又單一,想讓村民從根本上提升發展意識,目前還狠難.

救災項目也做過.但是,受政府的影響較大.救災工作很緊張,因為時間就是生命,群眾受災後最迫切的問題是吃喝拉撒問題,遲了就毫無意義.遲到的援助還不如不做,在別人之後做,就不是救災,而是發放福利了.不定會引起群眾的不滿,因為對干部分配的不公,借此機會打翻身仗,給救援人員造成麻煩,簡單,可能會出現哄搶救援物資的現象.這不是危聳聽,而是經驗之談.他.

他,目前,還沒有確切消息dashing基金會要做救災項目,所以,可以暫時不再細述有關問題.總之一句話,救災工作,一點的民間機構不宜去做,除非像樂施會那樣有專門的一些設施,基地和人員,其它NGO組織要做,最好和當地政府合作,用盡當地人力資源,不能單打獨斗,否則,後果一定很慘.不僅愛心被誤解,反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後續工作更難開展.

到發展工作,也是我們一線工作人員的強項.但是,社會不斷往前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優惠政策層出不窮,山區村民得到的實惠大多來自政府,我們作為民間慈善機構,援助款項跟政府相比,可以是菜一碟.但是,我們所做的,花錢,辦實事,錢落到實處,村民得到實在的好處,當然歡迎我們.但我們不能沾沾自喜.也面臨許多的考驗.主要的困難就是,人力資源不夠,村民中的青壯年外出打工的居多,留在家里的是一些老弱病殘,想要做一些基礎設施項目,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卻找不到人.最後,只有讓沒勞力的出資,請近處的短工人員來做.他.

針對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的現實,我們在農村做硬件的基礎設施的項目就要有所改變.否則,就達不到我們的目的,比方,想讓老百姓提升能力,留守老人和孩童,以及病殘人員,他們的能力怎樣提升呢?他們能為村里的發展帶來什麼果效呢?這些都值得我們思索.他.

他,我們也要考慮,怎樣來設計我們的新項目,使項目更能滿足村民的需要,解決他們想解決卻無法解決的問題.針對政府在村里無法解決的項目,我們在設計項目時,就要給予充分的考慮.政府做基礎設施和硬件項目的資源比我們豐富,但是在做軟件方面就不如我們.我們要揚長避短,發揮我們的特長,把工作做得更細,做得更好,讓村民,村干,當地政府和慈善機構,更重要的是使捐款人滿意.

他,到機構性質,我們不能本末倒置,弄清楚我們的非營利的本質是最重要的,否則,機構的性質一變,就沒了優勢,將要冒很大的風險.這個風險就是,將要失去捐款人的捐助.

他,因為既然是非營利機構,就不能去開公司賺錢,所賺的錢用來做項目也很有限,這將導致關閉一些捐助渠道.因為捐款人會很自然地考慮,哦,他們不需要我們的捐助了,因為他們自己在賺錢了.想要搬回這個局面,就必須要重新評估辦公司的可行性.

他,不要以為開公司賺錢是容易的,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同樣,做慈善,做好社會工作同樣不容易.兩方面都需要專業人士去做,各取所長,取長補短,盡量發揮各行各業的優勢,達到優勢互補,最後讓群眾受益,從而使他們的能力得以提升,培養起對生活幸福的追求心,對未來充滿希冀.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