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荷村無花

上回到賈局長正在思索,是否同意他去荷村,姚德志心里確實沒數兒.按理,干什麼事都需要光明正大才行,直接講清楚機構的原則,想要干什麼,不必要遮遮掩掩,倒還好得多.如果總是懷疑對方會否定,則就想盡辦法走彎路,拐彎抹角地要達到自己目標.這就是欺詐行為,哪怕沒有成功,也有欺詐的心.賈局長是經過風雨的,特別是政治上比較敏感,對齊老師和劉姐的作法,他早就洞悉,只不過為了看清楚她們到底要什麼,再拿出對策.但是,對于德志,他還拿不准,因為德志不在江城,而在歸州城,對歸州正在摸索,漸漸明朗,知道了自己,看清楚了弱點,然後再出重拳,痛擊自己的軟肋,往往是一拳致命,不過,看起來德志在政治上還比較稚嫩,沒有老江湖的毒辣,仿佛還留了一手,等待以後再慢慢地收拾.

他看著他,慢慢地:"你去,沒問題,我相信你.但只是做分內的事.其他的我就不多了."

他使勁點了點頭,嘴里不由自主地:"太感謝您了,沒有您的支持,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賈局長:"沒事.老鄧,你送一下譚主任和姚,送到荷莊村."老鄧"哎——"了一聲,已經跑下樓去,到車庫開車了.

他終于放了心.好在德志沒什麼行李.帶上背包,辭別賈局長和其他工作人員,下樓上車.

老鄧是個老司機了,當兵的時候就是汽車兵,經常在青藏高原上奔馳.對歸州城這個"山路十八彎"的地方來,沒有什麼難的.他的技術堪稱一流.賈局長這樣安排,也是出于對德志的保護,畢竟德志的後台是省民委以及港西的機構,雙重的保障,向不得不考慮周全.德志代表機構,第一次來到大山深處的少數民族地區,怎麼,也是海外的機構,很自然就會考慮到是否帶有目的來做善事,是不是在搞滲透呢?所以,好事並不好做.這些關系錯綜複雜,都得要心翼翼地應對才行.

這部車就是到碼頭接關姐和德志的那輛車,在當時還是比較豪華的桑塔納,SH大眾的那一種.黑色,走起來很穩健,但就是看起來古板.至今還沒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評論別人很容易,就是一個的目標,也不容易達到.

車沿著國道前行,過了馬鹿池,就是下坡.據,這個地方有泉水,過去山上的野馬和野鹿都會到這個地方喝水,故取名"馬鹿池".山上的樹木這些年補種了不少,看起來郁郁蔥蔥的.正值春末夏初,草木瘋長的時候,看起來嫩芽已經變成了完整的葉子,都爭先恐後地向開闊處伸展,爭搶著陽光雨露,積攢營養和力量,准備秋盡冬來的蕭條.

走完了下坡路,就是上坡.車沒有繼續往前開,而是從一條分岔的路上開上去.對于這樣的山路,老鄧不屑一顧,在戰略上藐視,在戰術上卻十分心翼翼.德志也清楚,開車肇事的十有**是開快車的,下河游泳出事的大多是弄潮兒,水性非常好,敢于挑戰和冒險,結果總有不測的事發生,釀成悲劇,同時,從另外一方面來,卻成為笑談.嚴格來,這條路不是一條路,到處是坑坑窪窪的,老鄧就是牛,硬是把車給搖上了山,停在破舊的村委會門口.村委會上寫著的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德志不敢苟同這個法.政府是個抽象的概念,抽象,抽象,抽出來靠想象的,虛無縹緲,政府辦事機構的人,一般是姑娘,你靠姑娘來養老嗎?這個不靠譜,德志想,這是一個問題.自己的養老問題,也不靠譜,不知道將來如何,反正現在要出錢,等沒錢出的時候,怎麼辦?德志看看這些標語,很明顯,那是騙人的.不要相信,因為牆上的標語隨著風吹日曬,會變得更加黯淡無光.有些老土牆上,還寫著**語錄.這些語錄應該沒問題,但是不是與時俱進,還是成問題的.後面的接班人不反對,還是照樣有效.因為憲法里面也寫了這個,誰都不能提出反對的意見.即便提了,又能如何?還是一樣,方向不對,努力白費.迎接他們的是譚支書,他歡迎歡迎,讓我們進入到他家里.山上還有火爐,上面燒著一壺水,已經開了,突突地冒著熱氣.


譚支書家一半是土牆屋,一半是水泥磚的,水泥磚建築的房屋,已經做了簡單的裝修.內牆是半人高的大牆磚,貼著牆,是暗黃色的花紋,這樣的釉面磚當成牆裙,方便清洗或者擦拭,因為火爐的灰和水蒸氣或者火鍋的油煙,很容易弄髒牆面,這樣設計,一定是個聰明人,用大牆磚可以保持室內的乾淨.

譚支書長得又瘦又黑,個子也矮,怎麼看,都不是印象中的支書.這也許是山區的特殊地理和環境,把人塑造成這個樣子吧.但德志看賈局長,就不矮.據賈局長的父親是伐木工人,也許更朝前代來看,遺傳加上後天的鍛煉,到了向的這一代,就成了這個樣子.

譚支書做事較慢,話也謹慎,受過大會會的訓練,大概都是這樣的.譚主任和他交代了幾句,就要離開.譚主任要留他吃飯,被謝絕了.

臨行前,譚主任對他:"姚,我走了,這兩天先住在譚書記家,等到鄉鎮領導有時間,我們來開群眾會.再見!"他完,就坐上老鄧的車,顛簸著往山下走去.

譚支書送走了他們,回來,坐在火爐旁,喝茶.他也喝茶.那水還在冒著熱氣.

譚支書:"我早晨接到的電話,是鎮上打來的,你們要到.我代表村民歡迎你的到來.我們祖祖輩輩都希望解決吃水困難.你們來了真好.你先住到樓上吧,然後下來吃飯.

譚支書帶著上樓.在土牆屋和新屋之間,有一個樓梯,全木制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響,樓梯口有一盞落滿灰和油煙的白熾燈泡,譚支書一拽拉繩,燈就亮了,原來這里已經解決通電問題.但是由于燈泡很久沒擦,透出的光照並不遠,和沒有燈差不多.等于還在黑暗中摸索.過了木樓梯的拐彎處,從二樓射進來的自然光,讓他看到了轉折後的樓梯的階梯.我上了二樓,很亮.其實,土牆屋也有二樓,全木的,上面放著雜物,可能是個倉庫,因為還有一些農作物堆放在那里.

譚支書給他指了一個房間,是靠著山的一邊.透過窗戶,可看見藤蔓沿著山石往上串,還有一些不知名的花草,石頭是鐵青色的,看起來冷冷的.譚支書臉長,不愛笑,讓人覺得不能接近,不過,他安排的房間還行.比較安靜.可能省里已經給縣里打了招呼,我喜歡安靜,縣里又給鄉鎮透露了這個消息,鄉鎮再給村里了此事,譚支書就按著指示在辦.譚支書問我是否吃過早飯,他吃過了.他他還沒有.他讓他休息一會,他下去吃早飯了.等飯後再談談村里的工作.

他放下行李和背包,開始整理一下日記.這兩天在賓館,吵鬧的不行,根本沒辦法記日記,只好補寫落下的內容.寫完了日記,譚支書也吃完了飯.


一個少女出現在我面前,個子不高,眉目清秀,身材窈窕,頭發烏黑,眼睛明澈,如同鴿子的眼睛,很有神,長發飄逸.

德志問:"你是誰?"

她:"我是譚書記的女兒.我爸爸讓我來請你下樓吃飯."

他:"好的.馬上來."

她完,就噔噔噔地下樓去了,奇怪了,她走起樓梯來,一點都不慢.也許是熟能生巧吧.德志摸索著下樓梯到了客廳,他們的客廳,又是餐廳.飯桌就是火爐上的鋁合金的圓桌.飯菜還沒有撤走.看到他們的菜,四菜一湯,臘肉和火鍋骨頭,香味撲鼻而來.

德志心想,這里的伙食比他們平地上的還好,真難以想象,他們來這個村扶貧的意義在什麼地方.不過,德志沒有再想下去.這一年的項目由縣民委來具體操作,他們只是監管.所選的扶貧點,又不是他定的.他只做好分內的工作就好了.況且,村支書比其他村民的家條件要好一些,也不奇怪,不必要以偏概全的.

德志正想著,從外面進來一個女人.

起點中文網*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