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家情(3)



難得的是,曾玉屏為富卻非不仁。他本人早年失學,未能讀書博取功名,年既長而經濟條件有所改善,遂“引為深恥”,令子孫出就名師讀書,且喜好“賓接文士”,與“通材宿儒”密切往來,對“老成端士”乃至一應讀書人均“敬禮不怠”。

曾玉屏又重視搞好親緣、地緣關系,“舊姻窮乏,遇之惟恐不隆”;“鄉黨戚好,吉則賀,喪則吊,有疾則問”,幫財幫物助力。

這些,都提高了他在地方上的威望。

以此,曾玉屏憑曾氏宗族領袖、地方權威人士的身份成為湖南湘鄉白楊坪的地方精英。換言之,曾國藩家自其祖父時起,即在湖南湘鄉白楊坪擁有地方精英之家的社會地位。

曾國藩的祖先保持和傳承著農民儉樸、忠厚的傳統。

曾國藩曾祖曾竟希小時在陳氏宗祠讀書,正月上學時,父親給他一百文錢做零用。五月歸來,他只用了一文,把九十九文原封不動交還給父親。

曾國藩祖父曾玉屏在曾國藩初點翰林步入仕途時,對曾國藩之父曾麟書說:“吾家以農為業,雖富貴毋失其業。彼為翰林,事業方長。吾家中食用,無使關問,以累其心。”《曾文正公年譜》作者寫道:“自是以後,公居京城十余年,未嘗知有家累也。”曾玉屏還一直堅持種菜、拾糞,不丟“勤儉”二字。曾國藩進京離家時,侍祖父于階前,請求教訓。曾玉屏“要言不繁”,只說了一句影響曾國藩一生的大白話:“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

曾玉屏此類警句式的大白話還有不少。如“曉得下河,須曉得上岸”,又如“怕臨老打掃腳棍”。說的是做人處事要留有余地。這些話,後來都成為曾國藩為人處事的座右銘。

曾國藩從潛移默化到主動自覺地效法祖父乃至祖先,他說:“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訓,惟星岡公之教尤應謹守牢記。”“余常細觀星岡公儀表絕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頗重厚,蓋取法于星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