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真命天子誕生(3)



種好自己的土地才能活下來!劉太公常用這再簡單不過的嚴酷現實來教育他的兒子們。

大兒子伯、二兒子仲能謹遵父命,每日勤勤懇懇隨父勞作于田地上,並練就了一手種莊稼的好功夫,成了劉太公的得力幫手。

三子劉邦卻一改劉家的門風:好吃懶做,游手好閑,整日無所事事。

劉邦聽多了父親的教導,耳底里已結了繭,早不放在心上。早上兩個哥哥從田里耕種回來之後,劉邦還躺在被窩中不願起身。每每要等母親劉媼從身上將被子揭開,才懶洋洋地爬起來。吃了早飯,就呼喚著一幫年齡相仿的子弟,不到吃飯的時間,不回家。

這一天,天將晌午,村東的本家三姑氣沖沖地來到執嘉家中。

“太公你可是品行在村里最高的。可你們家邦兒卻怎麼一點都不像你呀?”

太公聽著,心內一驚,“難道十幾年前的事情被人知道?”

“三姑,有話你只管講來,是不是邦兒又出什麼亂子了?”劉媼在一旁問道。

“我們家養了十幾只雞,幾天之間,被人偷的只剩三兩只。昨天晚間我將燈吹滅,單等偷雞賊來。快要三更時,有幾個人偷偷來到我家雞棚里,我拿著棍子出來打賊,那幾個人就逃,逃跑中有人將鞋子丟了,拾來一看,便知是你家邦兒的,你說說,太公你一世美名,可就讓你的邦兒給玷汙了。”三姑能說會道。

太公只有低著頭聽的份,接過三姑手里拈的鞋子,一看就知是劉邦的,太公心里怒火上升。安慰了三姑,讓三姑抓了自家的幾只雞走後,氣得在堂屋內直歎氣。劉媼只躲在一邊,不敢吱聲,只有暗自落淚。

劉邦哼著小曲,手中玩弄著一把扇子從外面回到家中。太公一見兒子一副浪蕩公子相,心中的三分怒火一下子長了七分,從柴堆里揀出一根棍子劈頭蓋臉地打劉邦。

劉邦剛由門外回來,心中本來十分高興,還沒反應過來已被父親狠狠地抽了幾棍,劉邦躲藏著問:“父親為何杖打孩兒?’’

“為何?為何?你還敢問為何。”

子不教,父之過。最初,劉太公把劉邦的不端品性看作是自己的過錯。的確,劉邦幼時,劉太公因老年得子,把太多的父愛給予了劉邦,自己與那兩個大兒子承擔起了家庭重擔,劉邦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中放縱地成長著。乃至劉邦長大成人,當劉太公意識到該嚴加管教的時候,為時已晚。

劉太公為了使劉邦步入自己既定的人生軌道,拿出了所有的本事,喋喋不休地勸導,有時諷刺、挖苦,甚至動起棍棒。有意思的是劉邦的表現:表面上總是乖巧地點頭稱是,而實際上堅決不改。

自從挨了父親杖責之後,劉邦向太公保證自己再不做為害鄉鄰的事,每次回家總是點頭哈腰,對父親說東道西,討好太公。父親說什麼自己應什麼。轉過身去,想要做什麼,總是指派自己周圍一幫小弟兄去做,自己不露面,事情干得利利索索,偷雞摸狗,揭瓦過房,鄉里人被一群游手好閑的浪子折騰得家無甯日,卻抓不到劉邦的把柄。有苦說不出。

劉邦一日招呼了一群弟兄到了趙氏開的酒店,猜拳行令,飲酒取樂。酒過三巡,借著酒勁劉邦對弟兄們說:“你們看我劉邦如何?”

眾弟兄都說:“劉兄仗義豪爽,有謀有略,我弟兄皆服大哥!”

聽此言,劉邦更加來了興致:“我劉邦自小就看那些躬耕的人不起,胸無大志,只滿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何日能為王侯?我輩此時混跡鄉間,他日成事,必相互提攜,共成大事。我輩必不要一世滿足于躬耕之人。兄弟們可知道嗎?”

眾弟兄聽得此言,交口稱是,更加與劉邦形影不離。

此時劉邦已厭倦了父輩的生活方式,丟掉了農家的傳統美德,當然,這里也蘊涵了不甘心聽天由命的反叛性格。

循規蹈矩,就不會有日後的劉邦。

不願揮汗受苦,那麼該如何活著,劉邦是茫然的,心理上的無所適從,必然導致行動上的無所事事。日複一日,青年劉邦百無聊賴地打發著時光。

一家人一年四季,日出而勞,日落而息,日子過得十分艱辛。若苦些、累些倒沒有什麼,左鄰右舍也不過是如此生活。讓劉太公苦惱的是,家里養著一位整天東游西逛吃白飯的三兒,家庭關系逐漸緊張起來。

先時,兩位兄長沒有什麼怨言,只是兩位嫂子說長論短。這一日,劉邦還沒起床,就聽見院中吵吵鬧鬧。劉邦伸了個懶腰,從窗子向外看個究竟,大嫂正滿面通紅。大叫著:

“我們婦道人家每天累死累活,可一個壯小伙子倒在風吹不到、日曬不著的屋里養得細皮嫩肉,有這樣的道理嗎?”氣憤顯然已經使大嫂忘記了自己正在和公爹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