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席卷大江南北 第四十四章 顛撲不破


在關于退還庚款的《中德友好協定》簽訂後,中作已是順理成章。威廉二世受了英日同盟的刺激,鐵了心要將中德關系塑造成與英日同盟對抗的堡壘。雖然中美德三角大同盟的建立依然遙不可及,但提升中德關系仍然是題中應有之意。此次給予中國禁衛軍代表團、海軍考察團前所未有的高規格待遇,也反映了德國方面的急切心里。

借著這股東風,雙方很順利地達成了《中德海軍協定》,為掩人耳目,協定中有大量類似于主張“門戶開放政策”,積極維護“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確保鞏固“遠東與太平洋地區和平”等公式化條款。而掩蓋在虛虛實實之下的實質性條款主要有六條:

其一,中國向德國日耳曼尼亞船廠、伏爾鏗船廠、凱撒船廠定購“北興”級輕巡洋艦(即二等裝甲巡洋艦)四艘,分別命名為北興、北甯、北固、北安,要求1909年i|陸續興建,最遲不超過1913年12底交付,包含人員培訓費後總標的合同約3000萬馬克,折合銀1000兩,分五年付清,本年交付10%首款。

其參考技術數據為:艦長146米,寬13.4,吃水6米;標准排水量4500噸,滿載排水量5900,誤差控制在2%以內;蒸汽輪機,8純燃油鍋爐,標准輸出功率3.1萬匹馬力。最大功4.55匹;最高航速29節。15節時續航力5400海里;主要武備為6門5.9英寸:(>:身管的克虜伯海軍炮,各采用雙聯裝,前一後二。3533mm魚雷:=裝甲厚度25mm40mm,司令塔等關鍵部位為80120mm不等。

其二,定購3500噸級運輸艦一艘,>.3前交付;訂造一等魚雷艇八艘,每艘150。1910起每年交付兩艘;訂造U-3級.|艘,由德國負責全部人員培訓,本類總標的合同C德國馬克,分五年付清。

其三,定購280mm口徑克虜伯海防炮24門,所有軍港、炮台、船廠建設工程全部委托德國公司實施,並優先考慮擁有海軍背景地公司承攬;

其四,中國軍港在和平時期專項對德開放。德遠東艦隊可完成修整、補給、修繕等作業,如此條權利要授予第三國,需征得德國方面事先同意;

其五,中國保證不將沿海各島嶼租讓他國。理解並支持德國在中國各大自開商埠地經濟優先權。

……

協定雖是這麼簽了,但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外交糾紛。只有第一、二款明確公布,第三條模糊公布,第四、五條則根本避而不談,只以密約的形式存在。


但不管公開與否,上述五項重點內容再加德國應中國邀請派遣教官、技術顧問及選派中國海軍官兵留學德國地其他內容將使中國海軍將中斷幾十年來的英派風格轉而向德國學習,並進而與陸軍相關協議構成整個中德軍事合作的總核心。

簽字儀式上,提爾皮茨看似漫不經心地問道:“聽說將軍閣下是在英國學習的海軍?”

“是的。但是……”薩鎮冰狡黠地一笑,“過去我們學習英國經驗沒有能夠取得勝利,我們希望德國經驗能幫我們實現這個願望。”

提爾皮茨哈哈大笑:“我相信一定會的,從今天開始,就是德國風格戰勝英國風格地起點。讓我們為未來的勝利干杯!”

“為兩國的友好合作,干杯!”

除了酒花,還有那番雄心壯志四處濺射!

當國際輿論觀察家還在為《中德海軍協定》的意義與動向而進行煞費苦心的分析時,中德有關《中國皇室昭信債券發行協議》的簽署又再一次沖擊了世人的神經。

協議白紙黑字地寫著:中國皇帝以其個人資信和皇室年俸為基礎,發行價值6億德國馬克的昭信債券並委托以德意志銀行為首地德國銀行團全面承銷(承銷費率1%),全部債券由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予以擔擔連帶責任。

債券將面向各國金融市場銷售,其中第一年發行2,今後4每年陸續發行1億,用于


鐵路、港口、工礦業等各項產業建設。年息5,債不掛失,每年3和9月第一個工作日剪票息,前年逐步還本付息。為充分保障債權人和債務人權益,債券發行條例約定,借款期前10年和最後5不允許債務人提前清償,其余時間債務人如需提前清償,則除正常期限的本息外還需向債權人支付相當于5利息的違約金,同時條例亦約定,債券持有人可自由轉讓、贈送債券,但不得要求債務人提前清償。

歐洲民眾並不太懂得“昭信”是什麼意思,他們按照自己地認知與了解將這種債券稱為“雙皇債券”,而事實上這種叫法也不能算錯,發行的債券票面上就赫然印有中、德兩國皇帝親切握手地肖像畫,十分直觀。由于日俄戰爭結束後歐洲金融界已有數年光景沒能夠得到類似的大型債券發行機會,投機資本充盈于世,邊際回報率逐步降低。諸如“雙皇債券”這樣擔保雄厚、回報豐厚、條件十分優渥的債券,金融投機客與手頭有閑錢的市民階層紛紛踴躍爭購。

近水樓台先得月,很多德國市民在得知有關消息後紛紛前往德意志銀行團的當地網點排隊購買,很多人買到後高興地揮舞債券債券,歡呼:“偉大的凱撒萬歲!感謝皇帝陛下再一次把握住了東方的機會。”

一貫對德皇持批評態度的倫敦《泰晤士報》評論道:威廉二世在這件事情上贏得了漂亮的滿分,不僅成功影響了中國的政治格局與走向,還為德國帶去了豐碩的商業利益,像這次中國海軍價值6000萬馬克的訂單就足夠大不列顛的船廠好好羨慕一陣子。我們注意到,僅僅在發行條例公布後三天,德國各大銀行已經開始發售相關債券,考慮到設計、印刷、運輸等一系列過程所需耗費的時間,決不是三天就能夠完成的,由此可見這一談判過程早在進行之中。可笑我們的外交官員,一貫聲嘶力竭地嚷嚷要維護帝國的商業利益,但在這筆價值3000英的大生意上居然嫩得像未經世面的新手。更糟糕的是,由于德國人積極主動,中國人必定會傾向于在德國購買相應的工業設備——或許本來就有這樣的秘密協定。種種失策讓我們不得不懷疑每年的外交經費是不是花到了合適的地方,議會、政府都需要對此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為加速債券銷售,林廣宇授權全權代表做出聲明:凡在正式發行後個月內購買債券的,可得到中國方面1%的折讓優惠。消息傳出,本來就對債券趨之若騖的各國金融市場更加熱情高漲,2馬克的債券不到一月就銷售一空。巴黎銀行、彙豐銀行等代表本國銀行界紛紛向德意志銀行團搖動橄欖枝,要求合作。

出于利益平衡的需要,德意志銀行團在征得中國方面同意後,將發行規模擴充4,雖依舊以德國馬克為記賬單位,也沒有1%的優惠饒讓,但各國金融市場依舊反映良好。就連本國資金極度緊張,一直倚仗法國借款的沙皇俄國也有一定的認購份額。記者采訪得到的原因竟然是——德國皇帝和中國皇帝在借債一事上的信譽遠遠好于沙皇陛下。

望著干脆利落的銷售速度與前景,威廉二世樂開了懷,為中國擔保借款一事非但沒有在德國引起任何爭議,報界反而爭相贊揚:“皇帝陛下做出了一個好決定。”無論是承擔借款的銀行家還是已經簽訂了大量中國訂單的工業巨子都在第一時間向皇帝送上了力所能及的奉承,在他們眼里,皇帝以其個人魅力和遠見卓識為德意志換回了價值上億的利潤。



那一天,為接待數撥不同的記者和寡頭,威廉二世整整換了九套不同的服裝,說話的音調高亢而激動,仿佛自己在那一時刻已經升華成為普魯士最偉大的腓特烈大帝。面對鮮花和掌聲,他也同時心安理得地收下了中國方面遞上的200馬克傭金——用于酬謝“慷慨的德皇陛下在擔保書上的簽名。”

資本是沒有國界的,有錢能使鬼推磨的道理在哪個國度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這真是一個為錢瘋狂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