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崛起之路 第三百零四節 國之哀傷

郭子儀揮刀自刎的舉動大出所有人的意料,趙飛龍沒有想到郭子儀竟然比曆史上記載的還要剛烈,想要阻止卻已來不及,心中大急,卻毫無辦法。正在此時,突然從大唐軍中竄出一道人影疾快地將郭子儀手中腰刀打掉,制止住了郭子儀的沖動。趙飛龍下意識地松了口氣,郭子儀的表現,讓趙飛龍更加渴望得到他,這樣忠義而又能征善戰的將才,再多趙飛龍也不嫌多。

一直靜靜地待在趙飛龍身後的彩云,身子一閃,疾快無比與那發須皆白的老者閃身出現之時,緊張地浮到了趙飛龍的身前將趙飛龍護在身後。來人的氣勢讓彩云知道這是一個只怕比自己還要厲害的絕世高手,少有地緊張了起來。

“恩公!”郭子儀一看阻攔他的人,全身一震,立刻慚愧地叫了一聲,一時再也說不出話來。夜風吹拂下,李白半尺長的胡須隨風飄揚,出塵飄逸,神采非常,猶如一個仙翁一般超脫塵俗。淡然的目光之中讓郭子儀靈魂上感覺著深深的震撼,目光竟然不敢與他對視,不自然地將頭偏開。

郭子儀二十歲時在河東服役,曾因觸犯軍紀,按律處斬。在押赴執刑的途中被當時李白巧遇,李白見郭子儀相貌非凡,凜然不懼的樣子,甚感可惜。李白認定此人將來一定會大有造化,會成為一個國家的棟梁之才,于是便以自己的官職擔保,救下了郭子儀的性命,並且傳其文法經略,而後郭子儀果然不負所望,參加武舉考試後,便獲高等補左衛長史之職。其後因屢立戰功,多次被提升晉職,天寶八年便出任安塞軍使,拜左衛大將軍,李白與郭子儀可謂亦師亦友,又是救命恩人。

秦紅岑難以掩飾神色中的興奮,伏在趙飛龍耳邊,悄悄地向注視著來人的趙飛龍肯定地道:“青蓮居士,有劍仙、詩仙之稱的李白、李大家,怎麼會出現在這里?他應該在流放夜朗的路上才對。”聽秦紅岑的語氣,顯然對李白十分了解與崇拜,讓趙飛龍忍不住微微泛起一絲醋意,不過想象李白已經是六十歲的老翁,自己都感覺為有這種想法而臉紅。

眉頭微簇,能正面見到詩仙的確令趙飛龍略略激動,李白的風采怕沒有多少人能夠抵擋,後世毫不吝嗇地將天才、奇才的美譽冠到他的頭頂,對他的評價是才能通古今,文能驚鬼神,精通儒學,兼涉百家。古往今來,中華泱泱大國人才不知多少,能得到這種評價的也不過幾人。

不說他在詩詞上的造詣,在這個文化盛行的社會對當代社會的影響,據研究他不只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更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李白和他的父親都是販運銅鐵的商人,而李白則更加精通‘兼涉采冶‘之業,在大唐建立有極其成功的商業網絡,是那種理論與操作都非常精通的一個人才,也是趙飛龍非常渴望得到的一個人才。若李白為自己所用,以他的的威望,定然能夠為己吸引更多的文人騷客,領導著大唐的詩詞文人來同化新得勢力,將事半功倍。

然而此時趙飛龍卻不得不考慮李白到來的意圖,他的到來讓本以為十拿九穩的局勢變得不確定起來。一個天級高手的實力以及他在大唐的名望,的確有改變目前形勢的可能,一個不是,自己的努力都浮水東流了,畢竟趙飛龍真的不想殺掉唐軍。

“恩公!子儀有負恩公所望,身位國之大將,卻無力救國,讓陛下與三軍將士跟著蒙羞,恩公便讓子儀以死謝恩公知教之恩與陛下的知遇之恩吧!”郭子儀望著李白淒涼地道,多瑪的夜一片寂靜,雖有千萬人馬,卻沒有絲毫的響動,郭子儀悲涼的聲音讓大唐的士卒內心震撼異常,散亂的目光全都沾染上了悲涼的色彩。

李白的雪須隨風飄揚,平淡有神的目光一眨不眨地與趙飛龍犀利的目光撞擊在一起,耳中聽到歐陽天已經數到二十五,淡淡地道:“大元帥還是讓將士拋掉手中的兵刃吧!”

“今日的局勢,即便有老夫傾力施為也是無力回天,只要一點火苗,這一萬多大軍就將葬身火海。”不知道何時,慧清道長已經悄悄地來到了趙飛龍的身後,雖然未有所動,但是帶給李白精神上的壓力,讓他不敢有所妄動,大唐已經永遠地失去了剿滅柔然的機會。


郭子儀就是知道了現在的局勢,知道將來趙飛龍一定會說降他,有數萬大軍在手中,若趙飛龍逼迫郭子儀就范以他愛兵如子的性格,難免會就范,他就是因為不願意背叛大唐,才以死為軍中將士留一條生路。

既然無力扭轉局勢就不如給將士們留條生路,自己一死,軍中將士少了自己這層顧忌,定然能為趙飛龍所用,以趙飛龍的名望,也定然會待他們以誠。現在聽到李白的話,頓時癡傻了,難道自己真的要背叛帝國?

如今太子殿下被困在涼州,太上皇被圍巴蜀,叛軍兵臨長安,危及皇室,天下一片大亂,而宵小之輩不顧形勢還在政權奪利。他突然覺得,帝國形勢與吐蕃好不到哪里,已經到了窮途末路。

以趙飛龍的耳力自然聽到了李白與郭子儀的對話,微微松了口氣,對歐陽天做了個手勢,讓他停止數數。此時他已經不介意給郭子儀多一些時間,逼迫太甚,反而會讓李白這個天級高手反感,若惹得讓他孤注一擲,那場面絕對不是趙飛龍願意看到的。

“大元帥以為你與高仙之比如何?”李白見郭子儀在如此緊張的情況下竟然微微失神,語氣中蘊涵著真氣低聲喝道。

郭子儀凜然頓時恢複過神來,聽到李白的問話,猶豫片刻,由衷地贊道:“高公雖然因造奸人構陷被賜死而反出朝廷,但是高公為國之情,其心可見,其情可表,一生不但沒有一次主動攻擊朝廷,反而為朝廷擋下許多吐蕃的侵犯。”

“高公精通兵法戰略,文治武略為人景仰,一生滅小勃律、石國、祟國,戰吐蕃、攻回鶻、退阿拉伯帝國,為帝國開疆拓土。有高公在西域,胡人異國不敢犯我天朝一步,原本百國林立,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由此得到天朝文明的教化,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子儀與高公比,不如高公遠已!”

李白點點頭,語氣平淡中夾雜這絲責怪之意道:“大元帥既然對高仙之如此推崇,當知連他都不是趙飛龍的對手,以約降于柔然,大元帥怎麼被趙飛龍打敗就要自盡?”

李白語氣一頓接著道:“若元帥大人真的自盡,才是枉費了老夫當日為你求情之恩,陛下對你的知遇之恩。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老夫雖然不曾統軍作戰,也知道將軍的職責在于為國開疆拓土,守護國家百姓不受侵害奴役。”

“然,今先皇陛下遭蠻族侵襲,受困與巴蜀,天子危于京師而無外援,儲君被圍在涼州而不能脫身,賊臣逆子禍國亂世。百姓受逆賊異族外國荼毒,天朝上國,文明開化,百姓如今被逼易子而食,殺人剝肉,誰之過?誰之悲也?”李白語調悲傷地道。


他是一個悲傷者,這悲傷的情調已經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夜風蕭瑟,卻沒有了那絲肅殺,只剩下了淒涼哀傷。大唐將士靈魂震顫地望著李白,他們是軍人,他們是華夏的軍人,國今如此,誰之過也,那振聾發聵的聲音,回蕩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促使他們的捫心自問。

聽到李白聲音洪亮,抑揚頓挫,飽含感情幾乎泣血的疑問,就連趙飛龍也是心中沉甸甸的。他突然有點明白,為何李白為何才華蓋世,為國為民,一生卻沒有重用的願意了。

他以法家之身,受孔孟思想影響,而又超脫其間,由他詩句中可是知道,他的目光太為超脫了。為民請願,在這個黑暗顛覆的社會里,君子與小人自古不共戴天,若非他有一身本事,只怕已經身死了,他是這個世代真正的愛國者。

愛國必先愛民,試問若連你自己的胞澤親族都鄙棄,帶著有色眼睛來看你的同胞,若你出門在外,你怎麼期望能夠等到外人的尊重。在這個農業文明過度之中,追溯起來畢竟哪個人最初不是出身農工?而此時社會上士大夫之流,顯然已經忘記了誰在供養著他們!忘記了天下那千萬可愛又容易滿足的人們!

“西域邊關,阿拉伯帝國數十萬大軍與匈奴人枕戈待旦,對我中華土地、財富與女人垂涎三尺,尋隙而欲擊我中華,華夏已經危在旦夕!民為重,社稷為輕,君次之,如今民不得生,社稷將傾,君身危而民族將亡,大元帥究竟是為誰而戰?”李白重重地問道,如一個大拳,擊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天龍軍將士都為之色變。

每個人都體會到了李白那深深的哀傷,那哀民、哀國、哀天下的絕世哀傷,柔然將士默默地垂下了手中的兵器。他們是軍人,他們也是中華的軍人,國今如此誰之過也?任何人都失去了撕殺的情趣。

“無論元帥大人選擇何為?若有一點希望,都應該奮而搏之,為民、為國、為江山社稷、為先皇、天子、儲君作出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做那懦弱之人,引頸自戮!”李白望著郭子儀叱哧道。

見次情景,趙飛龍心中苦笑,這多瑪之戰還真是讓敵我意想不到,自己雖然勝了,實也敗了。若三軍將士強以軍令剿滅了不願降伏的大唐軍隊,對他們的心理打擊將再也難以磨滅,在他們心中自己再也不是仁義之師,而是剿滅同胞的劊子手。

李白真是太厲害了,趙飛龍感情複雜地望了一樣淡然而哀傷的李白,自己問心無愧,可以坦然地告訴別人自己是為民族未來而戰。趙飛龍將目光放在郭子儀的身上,此戰結果究竟如何?全看郭子儀是選擇民、國、還是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