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謀定而後動 第一百三十三章 呂不韋的仕途回顧

呂不韋的仕途經曆,只能用夢幻兩字來形容。他並沒有在基層曆練過,也不曾在權力之梯上經過艱辛的爬行,他第一份官職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仕途之順利,可謂空前絕後。小時候看西游記,常常疑惑,孫悟空為什麼非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這才修成正果呢?他完全可以馱著唐僧,一個筋斗云翻到西天,取走真經的呀,那多快捷多省事啊。後來漸漸明白,小時候的我太過功利,其實最重要的也許不是結果的滿意,而是過程的快意。人生就像請客吃飯,非求一飽,而是在于盤中滋味,席間風情。呂不韋作為一個職業官僚,從一開始,他就已經取到了真經,從此再無奮斗目標,這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呢?

呂不韋之所以能一步登天,榮居相國,靠的是他對嬴政父子的擁立之功。然而,相國乃是朝野之所望,百官之楷模,光躺在舊日的功勞簿上吃老本顯然不行。從莊襄王元年,到現在的嬴政八年,算起來,呂不韋在相國的位子上已經待了十又一年。呂不韋的仕途已經即將到達終點,是時候該檢討總結自己執政多年來的業績,給自己也給曆史一個交代了。

這十一年來,呂不韋到底干了哪些值得書寫的事情呢?領導者的第一原則:所有的錯誤,都是你的錯誤。由是言之,所有的功勞,自然也離不開領導者的英明領導。在呂不韋的任內,有以下幾件值得書寫的大事,應該均可記在呂不韋名下。

一是滅亡東周,發生在呂不韋上任的第一年,為呂不韋親手操作。當時的東周已是風雨飄搖、弱小不堪,全部領土加起來也只不過七個縣城(河南、洛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而已。六國中的任何一國都具備絕對實力,可以輕易滅之。因此,滅亡東周並不能顯出呂不韋的本事,實際意義也不大,然而其象征意義卻非常巨大:它宣告了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的周朝從此不複存在,世間再無天子。捅破了這層窗戶紙之後,戰爭便只是戰爭,再無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此後,秦國攻打六國,也不用再擔心跳出個所謂的天下共主,對秦國的暴力表示強烈的抗議和譴責。

二是開疆拓土,大有斬獲,先後為秦國增加了三川郡、太原郡、東郡。

三是擊潰五國聯軍,事在嬴政六年。從此,六國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再也無心西向伐秦。合縱連橫,曾為多少能人異士提供了絢爛舞台,演繹出他們人生中最華麗的樂章,也從此徹底地成為了一個曆史名詞。

四是決策修建鄭國渠。當時鄭國渠尚在建設之中,只見投入不見產出,是利是弊還難以定論。

除卻以上四條,現在呂不韋又在自己的相國履曆上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呂氏春秋》。可以說,能否千古流芳,呂不韋很大程度上就指著這本書了。

《呂氏春秋》雖然由呂不韋以相國之身份出面主編,卻並不像後世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那樣,有著明顯的官修痕跡。《呂氏春秋》深具民間色彩,里面充斥著那些編書者——不得志的士人的牢騷和郁悶,不歌功頌德,不隱諱曲折,新鮮活潑,非常原生態。而在每章每節的末尾,也並不來個臣不韋曰:如何如何,贈格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