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道(二)

想了半天,最後寫了一封信,寫給朝中諸位宰相的,孩子小,不懂事,或者聽了一些老百姓的議論,于是前去彈了一支琴曲.諸位相公,你們象他這般大的時候,又能會做什麼呢?又能知道幾分黑白?此事越演變越複雜,連我在鄭州都聽到許多古古怪怪的謠傳.就是不慈悲心,為了國家,向太後進進好言,將他釋放了吧.

只能這樣說了.

另一邊大娘醒過來,劉知州也求過了,還有什麼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只有親家翁.

實際上這幕大戲中,無論劉知州或者崔知州,又算什麼?頂多是兩只小蝦米.

讓宋伯用最快度趕到崔家,央求崔有節.

徐氏一聽,立即冷嘲熱諷:"你家小郎還真會闖禍啊,居然都惹怒了太後."

"休得胡言!"崔有節怒道.

這不是闖禍,小子無意中做了一件事,以後達啦.

老太太雖不高興,可是宮里皇帝不知道?老太後上了歲數,還有多少年好活,縱然她有武則天的高壽,也不過頂多活上十幾年,那時候鄭家子也許不足三十歲.

但皇帝會不會記住這件事?

無論是范仲淹或者鄭家子,都是受益人.

況且老太太能有武則天那個妖人的高壽麼?只要鄭家小子以後繼續保持這兩年的學習態度,中一個省試,仕途就會飛黃騰達.

將妻子斥責下去,好言安慰了宋伯.

不管怎麼說,先將人撈出來,還不知道開封府尹王博文是什麼態度.聽說這個人是太後的心腹,並且手段惡毒.所以王博文苦不堪言,連崔有節在孟州都這樣認為了.

可自己力量太小,能求誰?

其實這件事是鬧大了,否則以崔劉二人出手,什麼人撈不出來?最後想來想去,只好找晏殊,雖然晏殊進諫了張耆的事,貶了貶,也能算是太後的心腹大臣,托他說一句話,比較管用.

只可惜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謝拒了晏殊的好意,不然沾到一點關系,自己就是不出面,晏殊在京城也會保護.

劉崔二人是出了力,但這個力很小.

京城里壓力最大的是王博文,上朝時,都有許多官員冷嘲熱諷.

王博文氣得想與這些人捋胳膊肘兒干架.我容易麼?老太太壓制之下,我還在全力保護,或者硬挺,讓老太太太將我貶出京城,再換一個官員擔任開封府尹?

再換,鄭家小子會不會那麼幸運?

還有你們這群言官,不要命似的,若不是你們,好好勸幾句,老太太氣一消,當真與一個小孩子生氣?

其實這算什麼?往後這種現象更多,好也吵,歹也吵,特別是清流大臣們,為了打擊政敵,傷人一千,自損八百,宋朝元氣一點一滴就在這爭吵過程中消耗了.

曆史上被人美名的人都干過,范仲淹,歐陽修,晏殊,韓琦,龐籍,包拯,富弼,石介……

這邊清流大臣冷嘲熱諷,那邊老太太還沒有甘休,又派內侍過來詢問,哀家讓你審問鄭家子,為什麼沒動靜?

風箱里的老鼠若是機靈點,還能找到風箱的旮旯躲一躲,可他想找一個地方躲都躲不了.若不是還有些貪圖富貴,真想索性一下子辭官不干了.


被老太太逼得沒有辦法,審一審吧.

帶著文吏與幾個衙役來到牢房.

于其是來審犯人的,不如是來看望犯人有沒有吃苦.不這樣沒辦法,讓那群清流逼得快要上吊了.老太太若再問,臣也審過.若不放心,你再換人吧.

在他關照下,衙役特地找了一間乾淨的牢房,關放鄭朗.牢房雖不大,可收拾得很乾淨,並且上角還有一個四角窗,空氣流通,倒也沒有其他牢房那股怪味.

並且也讓四兒帶了一些床鋪進去,若不考慮前途未卜,是沒有吃多少苦.

不過此時鄭朗的姿勢有些奇怪,也就是那種坐禪式.

"這……"

看守牢房的衙役說道:"這位小哥這幾天幾乎都這個姿勢,要麼在牢房里走一走."

王博文好奇的問:"鄭朗,你在做什麼?"

鄭朗思路被打斷,不由自主的說道:"我在想道."

"道?放心,朝廷會最後公平處判此案的,你不用想出家."這個孩子看似不錯的,若出家為道士,朝廷以後豈不少了一個人才?

"府尹,不是道家的道,是道義思想真理."

"小郎,是否在牢房里關得急?若急,明天某在犯人中選兩個斯文的人,陪你打一個伴."王博文差一點嚇著,這點大孩想什麼道義思想真理?難不成自己照顧不當,讓他一個人呆在一間牢房里將腦子急壞了?若是那樣,自己就等著清流大臣狂批吧.

"多謝府尹厚愛,不過不必了.晉文公曾對郭偃說,始也,吾以治國為易,今也難.對曰,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焉."王博文點了一下頭,這是《國語》很有名氣的一段話,論述難與易的關系.

鄭朗繼續說道:"府尹以為難,小子這兩三年閉門讀書,很少與外人來往接觸,承蒙府尹拂抬,這幾天沒有遭受鞭笞之苦,呆在這里倒也不是很急."

"記下來,"王博文對文吏說道.

這就是證據,你們這些清流不用吵了,聽聽苦主說了什麼!

文吏開始用草書記.

沒辦法,說話的度永遠比用手寫字度快,況且這時候還是用毛筆,只好用草書先記下來,再慢慢謄抄.

"並且小子還讀過一段,孔夫子困于陳蔡,七日未嘗進食,只好吃野菜,但孔夫子依然在屋內放聲歌唱.顏回出去挖野散,在路上遇到子路與子貢,他們對顏回說,夫子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于宋,窮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君子就這樣沒有羞恥感嗎?顏回無以答,告于夫子.夫子召之,對他們說,是何言也?君子達于道謂達,窮于道之謂窮.今丘也拘于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疚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藏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陳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小子僅是東施,但何人阻小子效顰?"

這一段話出自《呂氏春秋》,孔子困于陳蔡確有其事,但與弟子是否有這一番對答很讓人懷疑,可是贊揚孔夫子的德操,所以曆代儒家們就將它當作真的了.

後來范仲淹那句很有名的話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從這里延伸出去的.

孔夫子餓得都快要死了,心中都沒有憂慮,況且我這個小小的牢獄之災,又算得什麼.雖不能與孔子相比,可不才,也想學一學.

這句話出自大人之口倒也罷了,偏偏出自一個突然遭到大難的十二歲的少年嘴中,王博文很覺得不可思議,很慎重的湊到鐵柵前,問道:"何以道,請聞."

那你想出什麼道了,請說給我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