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道(三)

這一章放出去,不知有什麼反應,但無奈了,寫儒學,必須得這樣寫.就兩章.繼續求票支持.

===================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謂之中,而皆中節謂之和.君子之心,于喜怒哀樂未未始不存乎中,故謂之中庸."

"何解?"

鄭朗前面的話出自《中庸》,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謂"中",表現出來有節制謂之"和".可是後面一句,王博文沒有聽過.

"庸,常也,以中為常也."

這樣就明白了,又比《中庸》里的中庸更進了一步.然而這與案件無關,文吏小聲地問道:"府尹,要不要記?"

"記."

干嘛不記,越有才華,才越好,老太太一喜歡,將他釋放,自己壓力也就消失.

不過很狐疑的看著鄭朗,你這小子,未免胃口太好了,居然還延伸聖人大義?

但這幾天鄭朗盤坐,除了溫習外,就在琢磨這個.自己學習,要科考,要當官,不當不行啊,看一看多慘,一頓狠撲,上了公堂一腳踹得鼻血直流,有了功名,誰敢這樣對待自己?

可是當官了,不是僅只有學問才能當好官的,就是有了政績也不行.看一看,僅彈了一琴,惹出這麼多事.那麼自己該怎麼辦?不往其他朝代想,宋朝矯枉過正的政策,導致某些方面很畸形,只能往本朝人物上想.

象范仲淹那樣,自己半個小資,肯定玩不來.象歐陽修,韓琦他們內耗,自己不知道罷了,知道了肯定不會去做.但象晏殊那樣,做一個富貴的大臣,不惜裝聾作啞,自己同樣不屑.然而象王旦那樣呢?做忍者神龜,也做不下去.

一想茫然了.

學書法,還有一條道路,可在官場上想了大半天,居然沒有找到一條可供選擇的道路.于是沒有事做,就在琢磨宋朝一些文人的心理,包括他們的儒學,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條途徑.

也可以說道,與文人嘴中的"道"有區別,是他自己的"道",不過得想好了.這個想不好,自己以後不大好辦.或者換一句話來說,就是他的人生目標,與他獨特的哲學,或者現在人嘴中的儒學.想清楚了,以後行事就有始有終.

所以第一個選擇了成功的大臣,司馬光的朔學來分析.

開封府尹好奇,正好說出讓他聽聽,或者傳揚出去,能有更多的人參議,這樣可以為自己做一個參考.于是也說了出來.

"及其既,必制之以中,則無不中節.中節則和矣,是中,和一物也."

"咦?"王博文先出驚奇的一聲,然後微涔出汗,這又是對中庸升華,何謂中,不但是中,還要中(第四聲的中).因此未之前,必須培養自己的德操,想法,使之正確,沒有錯失,無不中節,所以中和乃一物.

不對啊,這小子在竄改中庸!

老王嚇著了,又道:"何人教你?"

"府尹,小子自幼時,曾蒙受先父教誨,後來先父過世,小子一時放達,不知所謂,出了一些小事後,看到幾位慈母悲痛欲絕,才痛改前非,于是閉門苦讀.倒無他人教導,閉門造車,因此有些古怪的想法."

也就是我自己兒琢磨出來的.

雖不大准確,可待會兒他還要反駁,算是一半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

老王頭有些暈,這是人家大儒才做的事,你一個小孩子琢磨這個做什麼,道:"繼續以聞."

"養之為中,之為和,故道,中者,天下之本也.和也,天下之達者也.智者知此者,仁者守此者,禮者履此者,樂者樂此者,政者正其不能然者,刑者威其不能從者,合而言之,謂之道.道者,聖賢之所共用.豈惟人也?天地之所以生成萬物,靡不由之,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


這是對中庸里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的解釋.

但更深了一步,不是"未",而是平時就要養這個"中",所以呢,一必中.這才是道.

這番見解,王博文哪里聽過.

似乎很有道理,特別是他自幼也飽讀儒家書籍,此番解釋,仿佛合了他的內心想法似的.喜不自勝的抓耳撓腮,道:"將牢門打開."

"喏."獄吏將牢門打開.

老王一下子鑽進去了.

獄吏將他往外拉,道:"不可啊,王府尹."

你跑到大牢里面與一個犯人談什麼道,已失了體統.現在作為一個堂堂的開封府尹,怎麼還要往牢房里鑽?

"不要攔某,"王博文急了.憑借多年官場的經驗,今天這番對答,有可能會留名青史啊.終于明白,這個小子為什麼替范仲淹送行了.敢情人家肚子里真有這種大義凜然的想法.

差一點將官服都拉破了,衙差不敢再拉,眼睜睜的看著若大的開封府尹,就鑽進了牢房,與那個少年席地坐在爛稻草上.開封府尹都鑽了進去,文吏不用說了,只好皺著眉頭,也往里面鑽.

鄭朗只看了一眼,臉上沒有表情.若聽到這樣的話,還不動心,那麼眼前這個開封府尹,則是一個真正的大草包了.

又道:"但小子思之,非然."

嗯,又不對了,王博文道:"請講."

"物無完物,人無完人.縱養之,無有人萬制萬節.所有孔子困于蔡陳,老子難于函谷.況聖人以下,漢武黜武,唐太宗晚年失節."

"孔夫子也是無奈."

"是.但子曰,防禍于先而不致于後傷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牆之下,焉可等閑視之.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易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前一句是孔子提醒人主動遠離危險,但演變到後來,卻成為一些人明哲保身的借口.中間一句說是國家清明時,要正直的說話做事,無道時正直行事,小心說話,省得惹來災禍.後一句出自《剝》卦,小人勢長,此時君子應該順勢停止行動,這也是順應天道的行為.

前兩句是孔子說的,《易》是孔子修的.他不是教導人貪生怕死,但做事要明智,如果連自身都保護不了,如何將"道"揚光大.

這又是一辨了.

這種學問看似很好,養中,其實就是養這個道,每一個人心中有了道義,仁者守仁,禮者守禮,樂者守樂,政者用它來辦不能辦到的事,刑者不威自有人從,真正的天人合一.

可關健有那個人能養十全十美的"道"?雖然孔子困于蔡陳,不為苦憂,然而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既然必中,又何必非要招來這場災禍.連孔子都做不到的事,如何讓其他的"仁者""禮者""樂者""政者""刑者"做到?

"是……"王博文遲疑起來.

這時候司馬光還不知在干什麼呢,更無從談起權威,甚至他此時心中都沒有產生這些想法.

所以鄭朗反問,王博文立即跟著鄭朗思路走了.

忽然想起一件事:"鄭小郎,你讀過多少書?"

看一看,從公堂審案開始,到今天晚上一席交談,引用了多少典故?若不是坐在對面,都懷疑對方是一個飽讀詩書的老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