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猴戲

1922年5月底,京劇名家楊曉樓應邀赴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5月27日《申報》14版《天蟾舞台昨晚宴客》一文:天蟾舞台,現已聘請梅蘭方,楊曉樓,王風卿聯袂由京抵滬,系由該台台主許紹卿親自北上聘就南來.

此次南行眾星璀璨,楊,梅除各自演出了拿手劇目外,並在滬首次演出了《霸王別姬》,轟動大上海.

林子軒帶著家人一起去看了這場演出.

說實話,京劇不是他的菜,他這次來捧場是為了見一見楊曉樓.

演出結束後,在孟曉冬的父親孟洪群的引薦下見到了楊曉樓,孟家也是梨園世家,在上海梨園行頗有聲望.

林子軒此來是為了孫悟空的演員人選.

《大鬧天宮》的主角是孫悟空,只要找到了合適的演員,其他配角都無所謂.

然而,孫悟空的演員不好找,想要把猴子演的惟妙惟肖,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這樣一來,只能把目光轉向梨園行了.

在民國時期的戲曲舞台上,孫悟空戲,俗稱"猴戲"深受歡迎.

猴戲是京劇武生戲中一個特別品種,主角就一個:孫悟空.

畫猴臉,動作也是專門設計的一套藝術化模仿猴子的范式,而且為了表現孫悟空的猴性與法力,更有大量高難度動作與花樣,幾近雜技雜耍.

它有自己的流派,分為京派和海派.

以楊曉樓為代表的"京派猴戲"主要是《安天會》,《水簾洞》,《鄱陽湖》等戲,重在功架和氣度.

他在孫悟空的外型設計和動作表演上,十分注意把握這一神話人物的性格,力求"神似"而逐漸減少"形似".

當年慈禧很喜歡楊曉樓的猴戲,慈禧曾問楊曉樓,怎麼能演得這麼好,楊曉樓回答說我是把猴當人演而不是把人演成猴.

"海派猴戲"的演員數量則相當多.

這都是長期在上海競爭極其激烈的演出市場中磨練而成的,不過真正的名家卻不多.

只有蓋教天的猴戲可以和楊曉樓相媲美.

蓋教天是南派著名武生,他基本功紮實,身手矯健,表演上注重造型美和動態美,並把武術技巧化于武戲表演之中,創出了"張派猴戲".

以張派猴為代表的海派猴戲重在細膩和靈巧.

他在上海共舞台創排《西游記》,從悟空出世一直演到被壓在五行山下.

其中《水簾洞》里耍雙鞭,出奇制勝,技藝純熟.

林子軒首先找的人就是蓋教天,畢竟大家都在上海,比較方便.

蓋教天看完劇本後頗為猶豫.

如果是在舞台上演出,林子軒在下面拍攝,那無所謂,他能演好,但這次的電影不是在舞台上演出,而是需要生活化的演出,還要錄制聲音.

這就讓他犯難了.

林子軒給的薪酬很高,可他擔心自己演不好,從而壞了名聲,為了穩妥起見,他拒絕了.

林子軒知道這些京劇名家都有所顧慮,對電影這種藝術形式頗為擔心,不願意冒險嘗試.

可請一個籍籍無名的演員來扮演孫悟空和請一位京劇名角來扮演孫悟空,那造成的轟動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甯願多出錢也要請一個有名氣的人.

尤其還牽扯到能不能把孫悟空演好的問題,名角們的功夫是有保障的.


他來見楊曉樓並不是真的邀請楊曉樓來演孫悟空,那不現實.

一個是楊曉樓是北方人,不可能一直在上海呆著.

拍電影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大家都耗不起.

此外,楊曉樓的名聲太大了,年紀也有四十多歲,林子軒不是請不起,而是萬一在拍攝過程中出了什麼意外,他不好交代.

他想請楊曉樓介紹一位猴戲行家,名聲不要那麼大,但猴戲功底一定要好.

如果是楊曉樓的弟子那就更好了,到時候可以用這個做噱頭,相信能吸引到很多觀眾.

楊曉樓是安徽懷甯人,出身梨園世家,父親楊悅樓也是京劇名家.

他和梅蘭方,余叔言一起並稱為"三賢",是京劇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師"的盛譽,是楊派藝術的創始人.

他為人比較和氣,花了不少時間看了《大鬧天宮》的劇本,聽林子軒講拍攝有聲電影的事情,露出很有興趣的模樣.

林子軒真怕他要自己來演.

拍攝電影和舞台表演不同,有一定的危險性.

比如,那些飛來飛去的動作,在舞台上可能只是做做樣子,但拍攝電影的時候需要用繩子吊著在空中晃悠,很容易發生意外.

好在楊曉樓沒有為難林子軒,也沒有介紹他自己的弟子,而是介紹了另一個人.

這人叫做鄭發祥,和其他武生不同,他專攻猴戲.

像蓋教天被稱為"江南活武松",說明他武松演的最好,猴戲只是附帶.

楊曉樓演的最好的是《長坂坡》和《霸王別姬》,也精通猴戲,但不是專業演猴戲的.

只有鄭發祥自幼隨著父親演猴戲,十一歲的時候就在戲台上扮演小猴,後來父親亡故,迫于生計,在漢口滿春茶園京戲班子充當武行.

在上海的林子軒對此人不熟悉,但楊曉樓在北方,又是圈內人,自然知道鄭發祥這個人.

鄭發祥能以演猴戲見長,又有獨特的表演技藝,從而創立了海派猴戲中的"鄭派".

在後世,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同樣是演猴戲的世家,他的父親就是幼年時觀摩鄭發祥的猴戲,逐漸成為了南派猴王.

所以說,猴戲的傳承經久不衰.

林子軒相信楊曉樓的推薦,鄭發祥的名氣還不大,生活上較為窘迫,請他來拍攝《大鬧天宮》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有了演員的人選,林子軒琢磨起道具的事情來.

有人說在民國時期沒有電腦,就沒辦法做出特殊的效果來,這是因為不了解傳統戲曲.

在傳統戲曲中有一種叫做機關布景的類型,以表現離奇景象和迅速變換場景為其特征,多用于偵探戲,武俠戲和神怪戲中.

最早采用機關布景的是上海的新舞台,曾經上演過神話劇《濟公活佛》.

說這些你可能沒有直觀的印象,那就以《射雕英雄傳》為例.

裘千仞號稱是鐵掌水上漂,但他的哥哥裘千丈卻沒有這種功夫,可他照樣能夠糊弄人.

所依靠的就是機關布景之術了,只要事先在水下打上木樁,誰都能在水上漂著.

第九十三章猴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