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女性文學的啟蒙者

在林子軒籌備新電影的時候,上海的報紙上開始了一股討論這個時代愛情觀的熱潮.

起因就是他的那本武俠小說《白馬嘯西風》.

林子軒把稿子交給嚴獨賀後就沒有注意,這畢竟只是一部中篇小說,還不到七萬字.

嚴獨賀看完之後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特別的怪異.

第一個怪異在于這是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武俠小說.

在《白馬嘯西風》里,最重要的人物當然便是李文秀這個女孩子.

全篇故事都是圍繞著她發展,她目中所見,心中所思,全成為故事的情節.

在中國這種男尊女卑的大環境下,不能說沒有以女性角色為主的文學作品,但極為少見.

在戲曲上有《楊門女將》,詩歌上有《木蘭辭》,更有無數描述閨怨的詞作.

也出現過如李清照和朱淑真這類詞壇名家.

但女性文學從來都不是文學創作的主流,甚至是偏的不能再偏的冷門.

在十里洋場,有些末流的作者為了勾起男性讀者的好奇心,特意用女性的視角和語氣寫豔情小說,這在文壇屬于不入流的手段.

嚴獨賀不相信林子軒會采取這種方式來吸引讀者,他想到了林子軒的《亂世佳人》,也是以女性的視角來講述故事.

這難道是小說未來的創作趨勢?

他不知道的是,自從民國開始,西學東漸,興辦女學,大學開女禁,女子能夠入學,甚至是到國外留學,這讓女子增進了學識,開闊了視野.

由此培養了一批思想獨立的女性文學家.

她們以女性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以細膩而溫婉的筆觸寫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女性文學逐漸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潮流.

女性文學和女性解放是相伴而生的.

早期的女作家,如廬音,石評眉,馮沅珺的作品里那種濃得化不開的迷惘,徘徊,悲涼之氣,便源于這種女性解放的理想與封建古國沉悶落後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後來的張愛靈和蕭虹,更多的是對自我的生活,對社會的探尋.

至于後世的女性文學,更是觸及到了心靈和身體的層面,爭取徹底的解放.

林子軒的《亂世佳人》和《白馬嘯西風》恰巧出現在了這個時間點上,又恰巧以女性為主角,可以說是一種巧合,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必然.

這是中國女性文學萌芽和覺醒的階段.

林子軒一不小心扮演了女性文學啟蒙者的角色.

當然,就算沒有林子軒,也會有其他人扮演這個角色,女性文學的覺醒是時代大環境造成的,正如白話文的出現一樣.

胡拾和魯訊也只是時代的選擇.

這兩部小說在上海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特別是在女性群體中,她們喜歡思嘉身上西方女人的直爽,也喜歡李文秀身上東方女人的含蓄.

她們從這兩個女人的身上看到了一種希望.

思嘉和李文秀一樣,都是有獨立思想的女人,不過對于得不到的愛情,思嘉選擇了爭取,李文秀則選擇了放手.

這就是西方女性和東方女性的區別.


上海的女人更容易接觸到西方文化,更為大膽,有些女人甚至給林子軒寫信,想要和他談談人生和理想.

這其中不乏上海交際圈子里的名媛們.

這些名媛們的生活較為豐富,但內心頗為空虛,她們把林子軒當成了知音,認為他最懂得女人的心,否則寫不出如此讓人動情的人物來.

這些信件成了林曉玲和馮程程取笑林子軒的證據.

在馮程程看來,林子軒真不怎麼懂得女人的心思,在和女人的交往中,有時候甚至是有些笨拙,不知道怎麼應付.

這和上海灘那些周游在美女圈子里的公子哥們截然不同.

這也是讓馮程程放心的地方.

不過她不知道,林子軒只是繼承了後世的性格特點,骨子里想入非非,表面上道貌岸然,典型的有賊心沒賊膽.

嚴獨賀認為第二個怪異之處在于《白馬嘯西風》不像是武俠小說,更像是言情小說,而且是那種虐主的言情小說.

因為它提到了一個命題.

如果你愛的人不愛你,你該怎麼辦?

這就是引發上海報紙大討論的主題,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愛情觀.

在這個時代,包辦婚姻還是主流,能夠追求自由婚姻的畢竟是少數.

在民國時期,法律上規定了是一夫一妻制度,想要再娶,必須要和原來的妻子離婚.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代很多名人都有離婚的曆史,比如魯訊和徐至摩.

同樣也能看到很多女性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這是一個思想解放而風起云湧的大時代,舊思想和新思想進行著激烈的碰撞,從而造就了無數人的悲劇.

那麼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是小心的維護舊有的婚姻,還是追求自己的幸福.

這里要說明一下,雖然民國時期規定了一夫一妻制度,但執行起來比較困難.

因為很多男人都有妾室,後來法律做出補充,取消"妾"這種說法,把"妾"算成是男人的親屬,所以就有了姨太太這種稱呼.

說起來是掩耳盜鈴的做法,但在民國時期非常的普遍.

《白馬嘯西風》在《快活林》上連載了一個月.

讀者們原本非常期待武俠大師金勇的新小說,可真正見到了卻驚訝不已.

這是一個沒有朝代背景,發生在遙遠大漠的一個女孩子的故事,和《射雕英雄傳》這種大氣豪邁的武俠小說不同,這更像是一部愛情小說.

尤其是最後李文秀放手離開大漠,孤零零的一個人返回江南,更是讓人揪心不已.

于是,有人看的憋悶,就在報紙上發文討論李文秀的選擇,對待愛情,要不要放手?

接著就有人說起包辦婚姻的問題,在包辦婚姻之下,我們根本沒有選擇愛情的權利.

還有人對當下離婚的人做出批判,認為是拋棄糟糠之妻,應該受到社會的譴責.

此時報紙上的討論已經遠遠超過小說的范圍,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不少學者參與其中,這是民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討論愛情和婚姻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