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雜述 定林庵記

余不出山久矣。萬曆戊戌,從焦弱侯至白下,詣定林庵,而庵猶然無恙者,以定林在日素信愛于弱侯也〃林不受徒,今來住持者弱侯擇僧守之,實不知定林作何面目,則此庵第屬定林創建,名曰定林庵,不虛耶?定林創庵甫成,即舍去,之牛首,複創大華嚴閣,弱侯碑紀其事甚明也。大甫成,又舍去,之楚,仿余于天中山,而遂化于天中山,塔于天中山。馬伯時隱此山時,特置山居一所,度一僧,使專守其塔矣。今定林化去又十二年,余未死,又複來此,複得見定林庵。夫金陵多名刹,區區一定林庵安足為輕重,而舊椽敗瓦,人不忍毀,則此庵雖小,實賴定林久存,名曰定林庵,豈虛耶!夫定林,白下人也,自幼不茹葷血,又不娶,日隨其主周生赴講,蓋當時所謂周安其人者也。余未嘗見周生,但見周安隨楊君道南至京師。時李翰峰先生在京,告余曰:“周安知學。子欲學,幸毋下視周安!”蓋周安本隨周生執巾屨之任,乃周生不力學,而周安供茶設饌,時時竊聽,或獨立簷端,或拱身柱側,不不倚,不退不倦,卒致斯道,又曰:“周安以周生病故,而道南乃東南名士,終歲讀書破寺中,故周安複事道南。”夫以一周安,乃得身事道南,又得李先生歎羨,弱侯信愛,則周安可知矣。後二年,余來金陵,獲接周安,而道南又不幸早死。周安因白弱侯曰:“吾欲為僧。夫吾迄歲山寺,只多此數莖發,不剃何為?”弱侯無以應,遂約余及管東溟諸公,送周安于云松禪師處披剃為弟子,改法名曰定林。此定林之所由名也。弱侯又于館側別為庵院,而余複書“定林庵”三字以匾之,此又定林庵之所由名也。

弱侯曰:“庵存人亡,見庵若見其人矣。其人雖亡,其庵尚存;庵存則人亦存。雖然,人今已亡,庵亦安得獨存;惟有記庶幾可久。”余謂庵已不足記也,定林之庵不可以不記也。

今不記,恐後我而生者且不知定林為何物,此庵為何等矣。夫從古以來,僧之有志行者亦多,獨定林哉!子獨怪其不辭卑賤,而有志于聖賢大道也。故曰:“賤莫賤于不聞道。”定林自視其身為何如者,故眾人卑之以為賤,而定林不知也。今天下冠冕之士,儼然而登講帷,口談仁義,手揮塵尾,可謂尊且貴矣,而能自貴者誰歟!況其隨從于講次之末者歟!又況于仆厮之賤,鞭箠之輩,不以為我勞,則必以為無益于充囊飽腹,且相率攘袂而竊笑矣。肯俯首下心,“歸禮窮士,日倚簷楹,欣樂而忘其身之賤,必欲為聖人然後已者耶!古無有矣。是宜記,遂為之記。不記庵,專記定林名庵之由。嗚呼!道不虛談,學務實效,則此定林庵真不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