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本紀第七

○真宗二

六年春二月戊寅,幸飛山雄武營,觀發機石、連弩,遂宴射潛龍園。己卯,

以京東西、淮南水災,遣使振恤貧民,平決獄訟。幸北宅視德潤疾。庚辰,以西

涼府六谷首領潘羅支為朔方軍節度、靈州西面都巡檢使。甲申,封賢懿長公主為

鄭國長公主。蕃部葉市族啰埋等內附。己丑,德潤卒。庚寅,屯田員外郎盛梁

坐受賕枉法,流崖州。

三月辛卯朔,欽州言交州八州使黃慶集等來歸。石、隰都巡檢使言綏州東山

蕃部軍使拽臼等內屬。己酉,錢種放還山。乙卯,幸惟吉第視疾。戊午,幸元份

宮視疾。

四月,李繼遷寇洪德砦,蕃官慶香、慶等擊走之。以慶香等領刺史。

契丹來侵,戰望都縣,副都部署王繼忠陷于敵,發河東廣銳兵赴援。辛巳,信國

公玄祐薨。

五月甲午,太白晝見。辛亥,錄望都戰沒將士子孫。癸丑,鎮州副都部署李

福坐望都之戰臨陣退衄,削籍流封州。京城疫,分遣內臣賜藥。

六月丁卯,詔命官流竄沒嶺南者,給緡錢歸葬。豐州瓦窯沒劑、如羅、昧克

等族以兵濟河擊李繼遷,敗之。丁丑,隴山西首領禿逋等貢馬,願附大兵擊賊。

丁亥,寇准為三司使。複鹽鐵、度支、戶部副使。

秋七月癸丑,兗王元傑薨。

八月庚午,太白晝見。辛未,原、渭等州言西蕃八部二十五族納質來歸。丙

子,詔環、慶秋田經寇踐傷者,頃賜粟十五斛,民被掠者,口賜米一斛。蠲棣州

民租十之三。

九月己丑,蒲端國獻紅鸚鵡。丙申,出內府繒帛,市谷實邊。甲辰,以呂蒙

正為太子太師、萊國公。

十月丁丑,狐出皇城角樓,獲之。戊寅,給軍中傳信牌。

十一月癸巳,慮囚,雜犯死罪以下遞減一等,杖釋之。苦寒,令諸路休役兵。

己亥,閱捧日軍士教三陣于崇政殿。壬寅,幸大相國寺。庚戌,雨木冰。甲寅,

有星孛于井、鬼。十二月庚申,遣使西北,勞賜將士。甲子,詔求直言。西面部

署言李繼遷攻西涼,知府丁維清沒焉。庚午,以李繼隆為山南東道節度使。甲戌,

萬安太後不豫,詔求良醫。戊寅,赦天下,死罪減一等,流以下釋之。是歲,西

涼府暨龍野馬族、三佛齊、大食國來貢。河北、興元府、遂、郢州大熟。

景德元年春正月丙戌朔,大赦,改元。丁亥,麟府路言契丹言泥族拔黃三百

余帳內屬。癸巳,幸天駟監,賜從官馬。丙申,京師地震。辛丑,詔民間天象器

物、讖候禁書,並納所司焚之,匿不言者死。石、隰州言河西蕃部四十五族首領

率屬內附。京師地再震。乙巳,廢高州。丁未,京師地複震。壬子,開定州河通

漕。

二月,環、慶部署言西涼府潘羅支集六谷蕃部合擊李繼遷,敗之,繼遷中流

矢死。羅支使來獻捷。戊寅,太常卿張齊賢為兵部尚書。冀、益、黎、雅州地震。

三月,威虜軍守將破契丹于長城口,追北過陽山,斬獲甚眾。柳谷川蕃部入

寇、麟,府擊敗之,擒千余人。己亥,皇太後崩。辛丑,群臣三上表請聽政,不

允。乙巳,李沆等詣宮門,見帝毀瘠過甚,退上五表求見,言西北軍事方殷,力

請聽政,從之。麟府路言敗西人于神堆,破其砦柵。己酉,帝始于崇政殿西廡衰

服慟哭見群臣。

夏四月甲寅,上大行皇太後諡曰明德。群臣三請禦正殿,從之。丙辰,邢州

地震不止。以溪蠻甯息,民多複業,蠲澧州石門縣租二年。丁卯,以隆暑,休北

邊役兵。瀛州地震。

五月甲申,邢州地連震不止,賜民租之半。蒲端國遣使來貢。丁巳,詔諸路

轉運使代還日,在任興除利害、升黜能否,凡所經畫事,悉條上以聞。

六月己未,幸北宅視德欽疾。洪德砦言繼遷部將都尾等率屬歸附。甲子,詔

罷川峽、閩、廣州軍貢承天節,自今三千里外者罷之。鎮戎軍言敗戎人于石門川。

庚午,德欽卒。洪德砦言蕃部羅泥天王本族諸首領各率屬歸附。趙保忠卒。壬午,

暑甚,罷京城工役,遣使賜暍者藥。

秋七月癸未,班用兵誅賞格。丙戌,李沆薨。庚寅,以翰林侍讀學士畢士安

為吏部侍郎、參知政事。庚子,益都民李仁美、國凝母皆百余歲,詔賜粟帛。

八月,涇原部署言擊萬子軍主族帳,斬首二百余級。己未,以畢士安、寇准

並平章事,宣徽南院使王繼英為樞密使,同知樞密院事馮拯、陳堯叟並簽署樞密

院事。壬申,詔常參官二人共舉州縣官可任幕職者一人。丙子,以保平軍節度石

保吉為武甯軍節度、同平章事。庚辰,遣使廣南東、西路疏決系囚,犒勞軍校父

老,訪民間便宜。

九月癸未,罷北面赍禦劍內臣,以劍屬主將。丙戌,令諸路轉運使考察官吏

能否,己丑,詔翰林學士承旨宋白等舉文武官可任藩郡者各一人。丁酉,召宰相

議親征。契丹耶律吳欲來降。宋州汴水決。乙巳,置祁州。河決澶州,遣使具舟

濟民,給以糧餉。

閏月乙卯,詔河北吏民殺契丹者,所至援之,仍頒賞格。壬申,江南旱,遣

使決獄,訪民疾苦,祠境內山川。癸酉,明德皇太後殯沙台。北平砦、威虜軍合

兵大破契丹。乙亥,參知政事王欽若判天雄軍府兼都部署。契丹統軍撻覽率眾攻

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將,獲其輜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複

為州、砦兵所敗。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並眾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擊其游騎。

契丹駐陽城澱,因王繼忠致書于莫州石普以講和。丙子,以天雄軍都部署周瑩為

駕前貝、冀路都部署,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葛霸為駕前邢、洺路都部署。己卯,高

繼勳率兵擊敗契丹數萬騎于岢嵐軍。

冬十月壬午,詔修葺曆代聖賢陵墓。癸未,麟府路率部兵入朔州,破大狼水

砦。乙酉,令漕運所經州軍長吏兼輦運事。戊子,祔明德皇後于太廟。庚寅,命

張齊賢兼青、淄、濰安撫使,丁謂兼鄆、齊、濮安撫使。癸巳,幸故鄭國長公主

第。乙未,詔王超等率兵赴行在。丁酉,詔魏能、張凝、田敏屯定州。癸卯,以

厮鐸督為朔方軍節度、靈州西面巡檢、西涼府六谷大首領。保、莫州、威虜、岢

嵐軍及北平砦皆擊敗契丹。既而王繼忠上言契丹請和,命閣門祗候曹利用往答之。

丁未,以雍王元份為東京留守。己酉,置龍圖閣待制。

十一月辛亥,太白晝見。乙卯,遣使撫河北。契丹攻瀛州,知州李延渥率兵

敗之,殺傷十余萬眾,遁去。官吏進秩、賜物有差。己未,遣使安撫河東諸州。

契丹逼冀州,知州王嶼擊走之。甲子,校獵近郊。丙寅,遣使安集河北流民。戊

辰,以山南東道節度、同平章事李繼隆為駕前東面排陣使,武甯軍節度、同平章

事石保吉為駕前西面排陣使。石州地震。庚午,車駕北巡。司天言:日抱珥,黃

氣充塞,宜不戰而卻。癸酉,駐蹕韋城縣。甲戌,寒甚,左右進貂帽毳裘,卻之

曰:“臣下皆苦寒,朕安用此?”王繼忠數馳奏請和,帝謂宰相曰:“繼忠言契

丹請和,雖許之,然河冰已合,且其情多詐,不可不為之備。”契丹兵至澶州北,

直犯前軍西陣,其大帥撻覽耀兵出陣,俄中伏弩死。丙子,帝次澶州。渡河,幸

北砦,禦城北樓,召諸將撫慰。鄆州得契丹諜者,斬之。戊寅,曹利用使契丹還。

十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契丹使韓杞來講和。辛巳,遣使安撫河北、京東。

壬午,幸城南臨河亭,賜鑿凌軍綿襦。癸未,幸北砦,又幸李繼隆營,命從官將

校飲,犒賜諸軍有差。詔諭兩京以將班師。甲申,契丹使姚東之來獻禦衣、食物。

乙酉,禦行營南樓觀河,遂宴從官及契丹使。丙戌,遣使撫諭懷、孟、澤、潞、

鄭、滑等州,放強壯歸農。遣監西京左藏庫李繼昌使契丹定和,戒諸將勿出兵邀

其歸路。丁亥,遣使安集河北流民,瘞暴骸。以閣門祗候曹利用為東上閣門使、

忠州刺史。戊子,幸北砦勞軍,召李繼隆、石保吉宴射行宮西亭。壬辰,赦河北

諸州死罪以下,民經蹂踐者給複二年,死事官吏追錄子孫。癸巳,雍王元份疾,

命參知政事王旦權東京留守。甲午,車駕發澶州,大寒,賜道傍貧民襦褲。乙未,

契丹使丁振以誓書來。丁酉,契丹兵出塞。戊戌,至自澶州。己亥,幸雍王元份

宮視疾。辛丑,錄契丹誓書頒河北、河東諸州。癸卯,遣使撫問河北東、西路官

吏將卒,訪察功狀。甲辰,改威虜諸軍名。戊申,詔恤河北傷殘。是歲,交州、

西涼府、西、高、豐、甘、沙州、占城、大食、蒲端、龜茲國來貢。江南東、西

路饑,陝、濱、棣州蝗害稼,命使振之。

二年春正月庚戌朔,以契丹講和,大赦天下,非故斗殺、放火、強盜、偽造

符印、犯贓官典、十惡至死者悉除之。壬子,放河北諸州強壯歸農,令有司市耕

牛給之。癸丑,罷諸路行營,合鎮、定兩路都部署為一。乙卯,罷北面部署、鈐

轄、都監、使臣二百九十余員。振河北饑。遣監察禦史朱摶赴德清軍收瘞戰沒遺

骸,致祭。罷江、淮、荊、浙增榷酤錢。丙辰,幸雍王元份宮視疾。甲子,詔淮

南以上供軍儲振饑民。戊辰,以天平軍節度使王超為崇信軍節度。省河北戍兵十

之五,緣邊三之一。所在量軍儲饋給,勿調民飛輓。癸酉,幸李繼隆第視疾。

京西民轉送軍儲者賜租十二。丁丑,詔河北轉運使察官屬不任職者以名聞。戊寅,

取淮、楚間踏犁式頒之河朔。

二月,嘉、邛州鑄大鐵錢。置霸州、安肅軍榷場。癸未,李繼隆卒。甲申,

定入粟實邊授官等級。乙酉,遣使安撫交州。甲午,詔緣邊得契丹馬牛,悉縱還

之,沒蕃漢口歸業者,給資糧。弛邊民鐵禁。環州言戎人入寇,擊走之,俘其軍

主。癸卯,遣太子中允孫僅等使契丹。丁未,呂蒙正對便殿。

三月甲寅,禦試禮部貢舉人。戊午,鄭州防禦使魏能坐歸師不整,責授右羽

林將軍。庚申,禁邊民入外境掠奪。

夏四月,賜進士李迪等瓊林宴。丁酉,樞密直學士劉師道責授忠武軍行軍司

馬,右正言、知制誥陳堯咨單州團練使,俱坐考試不公。己亥,葺河北城池。癸

卯,置資政殿學士,以王欽若為之。馮拯為參知政事。甲辰,以甯國軍留後、駙

馬都尉吳元扆為武勝軍節度。戎人寇環州,擊敗之,執其酋慶,請戮之,

詔釋其罪,配淮南。

五月戊申,幸國子監。丁巳,司天少監史序上《乾元寶典》。己未,幸元份

宮視疾。庚申,禦試河北舉人。丁卯,宴近臣于資政殿。餞種放游嵩山。癸酉,

詔天下榷利勿增羨為額。

六月丁丑,詔勸學。幸諸王宮。己卯,命法直官用士人。己丑,曹州民趙諫、

趙諤以恐喝贓钜萬伏誅。辛卯,以趙德明歸款,諭河西諸蕃各守疆界。高瓊求板

本經史,詔給之。

秋七月庚戌,劉質進《兵要論》,召試中書。甲子,詔複賢良方正能直言極

諫等六科。

八月戊寅,雍王元份薨。丙戊,有司上新定權衡法。遣內臣奉安太祖聖容于

揚州建隆寺。丁亥,翰林學士晁迥先為鄆王元份留守官屬,坐輔導無狀,責授右

司郎中。辛丑,幸南宮及恭孝太子宮。有星孛于紫微。

九月丁未,以向敏中為鄜延路都部署。庚戌,淮南旱,詔轉運使疏理系囚。

癸亥,三司上《新編敕》。群臣三表上尊號,不允。庚午,幸興國寺傳法院觀新

譯經。辛未,命近臣慮開封府系囚。壬申,詔荊湖溪峒民為蠻人所掠而歸者,勿

限年月,給還舊產。

冬十月庚辰,丁謂上《景德農田編敕》。乙酉,畢士安薨。丙戌,遣職方郎

中韓國華等使契丹。

十一月戊申,詔翰林侍講學士邢昺等舉堪為學官者十人。丙辰,享太廟。丁

巳,祀天地于圜丘,大赦。庚申,大宴含光殿。癸亥,寇准加中書侍郎兼工部尚

書,楚王元佐為右衛上將軍,彭城郡王元偓進封甯王,安定郡王元稱進封舒王,

曹國公元儼進封廣陵郡王,安定郡公惟吉加同平章事。癸酉,契丹使來賀承天節。

十二月辛巳,置資政殿大學士,以王欽若為之。癸未,以高瓊為忠武軍節度,葛

霸為昭德軍節度。對京畿父老于長春殿,賜帛有差。契丹遣使賀明年正旦。是歲,

夏州、西涼府、邛部川蠻來貢。淮南、兩浙、荊湖北路饑,京東蝻生,閩颶風不

害稼,遣使分振。

三年春正月丁巳,親釋逋負系囚。振畿縣貧民,收瘞遺骸。丁卯,詔緣邊歸

業民給複三年。辛未,置常平倉。

二月甲戌,幸北宅省德恭疾。乙亥,詔京東西、淮南、河北振乏食客戶。己

卯,謁明德皇後攢宮,賜守奉人緡帛。甲申,禁民開近陵域地。以宋州為應天府。

丁亥,王繼英卒。戊戌,以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平章事寇准為刑部尚書,左丞、

參知政事王旦為工部尚書、平章事。己亥,王欽若、陳堯叟並知樞密院事。翰林

學士趙安仁參知政事。樞密都承旨韓崇訓、馬知節並簽署樞密院事。

三月乙巳,客星出東南。辛亥,免隨州光化民貸糧。己未,詔儆諫臣悉心獻

替。

夏四月癸酉,幸秦國長公主第。丙子,幸開寶寺,遂幸禦龍直班院,觀教閱

弓刀。又幸左騏驥院,賜從官馬、群牧使等器幣。還,幸崇文院觀圖籍,賜編修

官金帛有差。己卯,置清平、宣化二軍。乙酉,置河北緣邊安撫使、副、都監于

雄州。壬辰,命使巡撫益、利、梓、夔、福建諸路,決獄及犒設將吏、父老。乙

未,種放賜告歸終南山。己亥,遣使巡撫江、浙路。

五月壬寅,日當食不虧。周伯星見。辛亥,置京東五路巡檢。丁巳,幸北宅

視德恭疾。己未,德恭卒。西涼府厮鐸督部落多疾,賜以藥物。渭川妙娥族三千

余帳內附。複置高州。

六月丙子,群臣固請聽樂,從之。詔三班考較使臣以七年為限。知廣州凌策

請發兵定交阯亂,帝以黎桓素修職貢,不欲伐喪,命遵前詔安撫。戊寅,罷兩

川稅課金二分。乙未,汴水暴漲,賜役兵錢。丙申,遣使振應天府水災及瘞溺死

者。

秋七月壬寅,減鄜延戍兵。乙巳,太白晝見。庚戌,詔渭州、鎮戎軍收獲蕃

部牛送給內地耕民。壬子,賜廣南《聖惠方》,歲給錢五萬,市藥療病者。邵曄

上邕州至交阯水陸路及控制宜州山川等圖,帝曰:“祖宗辟土廣大,唯當慎守,

不必貪無用地,苦勞兵力。”甲子,大宴含光殿,始用樂。丙寅,大風,遣中使

視稼。

八月甲戌,閱太常新集雅樂。丁丑,幸寶相院。戊寅,詔川峽戍兵二年者代

之。庚辰,工部侍郎董儼坐躁競傾狡,責授山南東道行軍司馬。

九月甲寅,宴射含芳園。丙辰,禦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壬戌,幸元偓宮

視疾。甲子,置諸陵齋宮。乙丑,放西州納質人。夏州趙德明奉表歸款。

冬十月庚午,以趙德明為定難軍節度兼侍中,封西平王。甲午,兩浙轉運使

姚鉉坐不法除名,為連州文學。丁酉,葬明德皇後。

十一月壬寅,周伯星再見。十二月癸酉,太白晝見。戊寅,高瓊卒。乙酉,

狩近郊,以親獲兔付有司薦廟。戊子,詔牛羊司畜有孳乳者放牧勿殺。辛卯,朝

陵,緣路禁樂。壬辰,幸秦國長公主第,又幸北宅視德鈞疾。是歲,西涼府龕谷

十族、高溪州、風琶溪洞諸蠻酋來貢。京東西、河北、陝西饑,振之。博州蝝,

不為災。

四年春正月己亥朔,禦朝元殿受朝。詔京畿系囚流以下減一等。甲辰,以陳

堯叟為東京留守。德鈞卒。乙巳,契丹使辭歸國。以丁謂為隨駕三司使。己未,

車駕發京師。庚申,次中牟縣,除逋負,釋系囚,賜父老衣幣,所過如之。王顯

卒。丙寅,次永安鎮。丁卯,帝素服詣諸陵。減西京及諸路系囚罪,如己亥詔。

置永安縣及三陵副使、都監。

二月己巳,幸西京,經漢將軍紀信塚、司徒魯恭廟,贈信太尉、恭太師。命

吏部尚書張齊賢祭周六廟。詔從官先塋在洛者賜告祭拜。癸酉,詔西京建太祖神

禦殿。置國子監、武成王廟。甲戌,幸上清宮。詔賜酺三日。辛巳,錄唐白居易

孫利用為河南府助教。壬午,幸呂蒙正第。甲申,禦五鳳樓觀酺,召父老五百人,

賜飲樓下。丁亥,幸元偓宮。戊子,葺周六廟。加號列子。增封唐孝子潘良瑗及

其子季通墓,仍禁樵采。庚寅,詔河南府置五代漢高祖廟。辛卯,車駕發西京。

甲午,次鄭州,遣使祀中岳及周嵩、懿二陵。丁酉,賜隱士楊璞繒帛。

三月己亥,至自西京。甲辰,謁啟聖院太宗神禦殿。癸丑,趙德明遣使來謝

廩給,因貢駝馬,優賜答之。丁巳,詔天下收瘞遺骸,致祭。庚申,蠲河南府倉

庫吏逋負芻糧緡帛四十五萬。

夏四月癸酉,詔嶺南官除赴以時,以避炎瘴。辛巳,皇後郭氏崩。甲午,詔

榷酤不得增課。

五月丙申朔,日有食之。辛亥,有司上大行皇後諡曰莊穆。減並、代戍兵屯

河東,以省饋運。戊午,幸元偁宮視疾。兗州增二千戶守孔子墳。

閏月戊辰,減劍、隴等三十九州軍歲貢物,夔、賀等二十七州軍悉罷之。己

巳,幸秦國長公主第省疾。壬申,禦試制科舉人。丙戌,詔張齊賢等各舉供奉官、

侍禁、殿直有謀略武干知邊事者二人。癸巳,詔開封府斷獄,雖被旨,仍覆奏。

六月,盛暑,減京城役工日課之半。丁未,令翰林講讀、樞密直學士各舉常

參官一人充禦史。司天監言五星聚而伏于鶉火。乙卯,葬莊穆皇後。

秋七月丁卯,莊穆皇後祔別廟。庚午,置靈台令。壬申,增置開封府判官、

推官各一員。甲戌,宜州兵亂,軍校陳進殺知州劉永規等,劫判官盧成均為首。

詔閣門使曹利用等討之。乙亥,交州來貢,賜黎龍廷《九經》及佛氏書。辛巳,

以龍廷為靜海軍節度、交阯郡王,賜名至忠。癸巳,複置諸路提點刑獄。

八月壬寅,幸大相國寺,遂幸崇文院觀書,賜修書官器幣。又幸內藏庫。丁

未,中書門下言莊穆皇後祥除已久,秋宴請舉樂,不允。己酉,頒宜州立功將士

賞格。益州地震。辛亥,賜文宣王四十六世孫聖佑同學究出身。壬子,邢昺加工

部尚書。中書門下再表請秋宴聽樂,又不允。丙辰,涇原路言瓦亭砦地震。丁巳,

詔王旦、楊億等修太祖、太宗史。置龍圖閣直學士,以右諫議大夫杜鎬為之。丁

謂上《景德會計錄》。

九月己巳,賜交阯郡王印及安南旌節。壬申,賜畿縣《聖惠方》。丁亥,幸

舒王宮視疾。辛卯,賜監修國史王旦宴。壬辰,日上有五色云。

冬十月甲午朔,日當食,云陰不見。曹利用破賊于象州,擒盧成均,斬陳進。

優賜將士,利用等進秩、賜物有差。乙巳,頒考試進士新格。祠祭置監祭使二員,

以禦史充。詔翰林學士晁迥等舉常參官可知大藩者二人。丁未,升象州為防禦。

甲寅,詔:宜、柳、象州、懷遠軍死罪以下,非十惡、謀故斗殺、官吏犯枉法贓

者,並原之。廣南東、西路雜犯死罪以下遞減一等,脅從受署者勿理。蠲宜、柳、

象州、懷遠軍丁錢及夏秋租,桂、昭州秋租。乙卯,毀諸道官司非法訊囚之具。

十一月戊辰,日南至,禦朝元殿受朝。曹利用等言招安賊黨,其饋賊食物者,

請追捕減死論,詔釋不問。十二月己亥,賜近臣、契丹錦綺綾縠等物。癸卯,廢

兗州鐵冶。己未,甘州僧翟大秦等獻馬,給其直。是歲,河西六谷、夏州、沙州、

大食、占城、蒲端國、西南蕃溪峒蠻來貢。雄州、安肅、廣信饑。宛丘、東阿、

須城縣蝗,不為災。諸路豐稔,淮、蔡間麥斗十錢,粳米斛二百。

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黃帛曳左承天門南鴟尾上,守門卒塗榮告,有

司以聞。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啟封,號稱天書。丁卯,紫云見,如龍鳳覆宮殿。

戊辰,大赦,改元,群臣加恩,賜京師酺。幽州旱,求市麥種;夏州饑,請易粟,

並許之。己巳,詔黎、雅、維、茂四州官以瘴地二年一代。甲戌,大雪,停汴口、

蔡河夫役。戊寅,蠲畿內貸糧。己卯,詔以天書之應,申儆在位。乙酉,制加交

阯郡王黎至忠功臣食邑。

二月壬辰,禦乾元門觀酺,賜父老千五百人衣服、茶彩。丁酉,分遣中使六

人錫邊臣宴。丙午,申明非命服勿服銷金及不許以金銀為箔之制。

三月甲戌,兗州父老千二百人詣闕請封禪;丁卯,兗州並諸路進士等八百四

十人詣闕請封禪;壬午,文武官、將校、蠻夷、耆壽、僧道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余

人詣闕請封禪,不允。自是表凡五上。

夏四月甲午,詔以十月有事于泰山,遣官告天地、宗廟、岳瀆諸祠。乙未,

以知樞密院事王欽若、參知政事趙安仁為泰山封禪經度制置使。丙申,以王旦為

封禪大禮使,馮拯、陳堯叟分掌禮儀使。庚子,幸元偁宮視疾。壬寅,禦試禮部

貢舉人。丙午,作昭應宮。戊申,幸秦國長公主第省疾。又幸晉國、魯國長公主

第,並賜白金千兩、彩二千匹。曹、濟州、廣濟軍耆老二千二百人詣闕請臨幸。

五月壬戌,王欽若言泰山醴泉出,錫山蒼龍見。丙子,詔瘞汴、蔡、廣濟河

流尸暴骸,仍致祭。丁丑,幸南宮視惟能疾。壬午,詔緣路行宮舊屋止加塗塈,

毋別創。癸未,置天書儀衛使副、扶侍使都監、夾侍,凡有大禮即命之。詔離京

至封禪以前不舉樂,所經州縣勿以聲伎來迓。甲申,放後宮一百二十人。戊子,

詔:除乘輿供帳,存于禮文者如舊,自今宮禁中外進奉物,勿以銷金文繡為飾。

六月乙未,天書再降于泰山醴泉北。丁酉,詔宮苑皇親臣庶第宅飾以五彩,

及用羅制幡勝、繒帛為假花者,並禁之。壬寅,迎泰山天書于含芳園,云五色見,

俄黃氣如鳳駐殿上。庚戌,曲赦兗州系囚流罪以下。辛亥,群臣表上尊號曰崇文

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

秋七月庚申,太白晝見。丙寅,詔諸州市上供物,非土地所宜者罷之。

八月己丑,上太祖尊諡曰啟運立極英武聖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太宗曰至仁

應道神功聖德文武大明廣孝皇帝。庚寅,詔東封道路軍馬毋犯民稼,開封府毋治

道役民。庚子,置河東緣邊安撫司。乙巳,黔州言磨嵯、洛浦蠻首領龔行滿等率

族二千三百人內附。己酉,王欽若獻芝草八千余本。

九月戊午,令有司勿奏大辟案。岳州進三脊茅。庚申,以向敏中權東京留守。

甲子,奉天書告太廟,悉陳諸州所上芝草、嘉禾、瑞木于仗內。戊辰,幸元偓宮

視疾。壬申,知晉州齊化基坐貪暴削籍,流崖州。乙亥,幸潛龍園宴射。丁丑,

幸惟吉宮視疾。戊寅,西京諸州民以車駕東巡貢獻召對,勞賜之。己卯,以馬知

節為行宮都部署。庚辰,趙安仁獻五色金玉丹、紫芝八千七百余本。乙酉,親習

封禪儀于崇德殿。

冬十月戊子,上禦蔬食。庚寅,以巡幸,置考制度使、副,凡巡幸則命之。

是夕,五星順行同色。辛卯,車駕發京師,扶侍使奉天書先道。丙申,次澶州,

宴周瑩于行宮。戊戌,許、鄆、齊等州長吏赴泰山陪位。辛丑,駐蹕鄆州,神光

起昊天玉冊上。甲辰,詔扈從人毋壞民舍、什器、樹木。丁未,法駕入乾封縣奉

高宮。戊申,王欽若等獻泰山芝草三萬八千余本。己酉,五色云起岳頂。庚戌,

法駕臨山門,黃云覆輦,道經險峻,降輦步進。先夕大風,至是頓息。辛亥,享

昊天上帝于圜台,陳天書于左,以太祖、太宗配。帝袞冕奠獻,慶云繞壇,月有

黃光。命群臣享五方帝諸神于山下封祀壇,上下傳呼萬歲,振動山谷。降谷口,

日有冠戴,黃氣紛郁。壬子,禪社首,如封祀儀。紫氣下覆,黃光如星繞天書匣。

縱四方所獻珍禽奇獸。還奉高宮,日重輪,五色云見。作會真宮。癸丑,禦朝覲

壇之壽昌殿,受群臣朝賀。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文武並進秩。賜

致仕官本品全奉一季,京朝官衣緋綠十五年者改賜服色。令開封府及所過州軍考

送服勤詞學、經明行修舉人,其懷材抱器淪于下位,及高年不仕德行可稱者,所

在以聞。三班使臣經五年者與考課。兩浙錢氏、泉州陳氏近親,蜀孟氏、湖南馬

氏、荊南高氏、廣南河東劉氏子孫未食祿者,聽敘用。賜天下酺三日。改乾封縣

為奉符縣。泰山七里內禁樵采。大宴穆清殿。又宴近臣、泰山父老于殿門,賜父

老時服、茶帛。甲寅,複常膳。次太平驛,賜從官辟寒丸、花茸袍。丙辰,次兗

州,以州為大都督府。

十一月戊午,幸曲阜縣,謁文宣王廟,靴袍再拜。幸叔梁紇堂。近臣分奠七

十二弟子。遂幸孔林,加諡孔子曰玄聖文宣王,遣官祭以太牢,給近便十戶奉塋

廟,賜其家錢三十萬,帛三百匹。以四十六世孫聖佑為奉禮郎,近屬授官、賜出

身者六人。追諡齊太公曰昭烈武成王,令青州立廟;周文公曰文憲王,曲阜縣立

廟。辛酉,賜諸蕃使袍笏。壬戌,次中都縣,幸廣相寺。癸亥,次鄆州,幸開元

寺。丁卯,賜曲阜孔子廟經史。辛未,幸河瀆廟,加封。癸酉,曲宴永清軍節度

使周瑩,賜兵士緡錢。丁丑,帝至自泰山,奉天書還宮。壬午,詔以正月三日為

天慶節。甲申,命王旦奉上太祖、太宗諡冊,親享太廟。乙酉,大宴含光殿。十

二月辛卯,禦乾元殿受尊號。庚子,葛霸卒。辛丑,王旦加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

楚王元佐加太傅,甯王元偓為護國軍節度,舒王元偁為平江、鎮江軍節度,並兼

侍中;廣陵郡王元儼進封榮王,安定郡公惟吉為威德軍節度,余進秩有差。癸卯,

幸上清宮、景德開寶寺。王欽若加禮部尚書。甲辰,張齊賢為右仆射,溫仲舒、

寇准並為戶部尚書,王化基、邢昺、郭贄並為禮部尚書。詔天下宮觀陵廟,名在

地志,功及生民者,並加崇飾。戊申,以德雍、德文、德存、惟正、惟忠、惟敘、

惟和、惟憲並領諸州刺史,允升、允言、允成、允甯、允中並為各衛將軍。庚戌,

幸元偁宮視疾。又幸元偓宮。辛亥,交阯郡王黎至忠加同平章事。壬子,幸元偁

宮。契丹使上將軍蕭智可等來賀。是歲,西涼府、甘州、三佛齊、大食國、西南

蕃等來賀封禪。諸路言歲稔,米斗七八錢。

二年春正月癸亥,以封禪慶成,賜宗室、輔臣襲衣、金帶、器幣。乙丑,置

內殿承制。戊辰,詔:“誘人子弟析家產,或潛舉息錢,輒壞墳域者,令所在擒

捕流配。”庚午,詔:“讀非聖之書及屬辭浮靡者,皆嚴譴之。已鏤板文集,令

轉運司擇官看詳,可者錄奏。”乙酉,以陝西民饑,遣使巡撫。

二月己丑,改定入內內侍省內侍名職。壬辰,詔立曲阜縣孔子廟學舍。乙未,

賜撫州高年黃泰粟帛。甲辰,蠲同、華民租。乙巳,幸大相國等寺、上清宮祈雨。

戊申,遣使祠太乙,祀玄冥。己酉,雨。癸丑,禁毀金寶塑浮屠像。甲寅,以丁

謂為三司使。

三月丙辰,日當食,陰晦不見。辛未,賜京城酺。己卯,左屯衛將軍允言坐

稱疾不朝,降太子左衛率。

夏四月戊子,升州火,遣禦史訪民疾苦,蠲被火屋稅。己丑,餞種放還山。

乙未,河北旱,遣使祠北岳。己亥,以丁謂為修昭應宮使。壬寅,詔禁中外群臣

非休暇無得群飲廢職。詔醫官院處方並藥賜河北避疫邊民。丙午,試服勤詞學、

經明行修國監生。丁未,振陝西民饑。五月乙卯,追封孔子弟子七十二人。罷韶

州獻頻婆果。丁卯,遣使陝西決獄,流罪以下減一等,死罪情可憫者上請。庚辰,

陝西旱,遣使禱太平宮、後土、西岳、河瀆諸祠。代州地震。

六月乙酉,頒幕職、州縣官招集戶口賞條。甲午,幸昭應宮,賜修宮使器幣。

辛卯,保州增屯田務兵三百人。戊戌,麟府言社慶族依唐龍鎮為援,數擾別部,

請出兵襲之。帝曰:“均吾民也。”不許。壬寅,詔量留五坊鷹鶻,備諸王從時

展禮,余悉縱之。罷邕、宜州歲貢藥箭。庚戌,禦試東封路服勤詞學、經明行修

貢舉梁固等九十二人。

秋七月甲寅,詔張齊賢等各舉才堪禦史者一人。丁巳,置糾察在京刑獄司。

辛酉,複以萬安宮為滋福殿。己巳,幸惟吉宮視疾。辛未,以昭應宮為玉清昭應

宮。乙亥,蠲京東徐、濟七州水災田租。戊寅,詔孔子廟配享魯史左丘明等十九

人加封爵。庚辰,蠲天下封禪赦前逋負千二百六十六萬緡。

八月丙戌,京東惠民河溢,居民避水所過津渡,戒有司勿算。甲辰,西南蕃

龍漢來貢,賀東封,加漢甯德大將軍。

九月戊午,賜秦州被水民粟,人一斛。壬戌,合鎮、定部署為一。甲子,浚

汴口。命工部侍郎馮起為契丹國信使。乙丑,幸潛龍園宴射。甲戌,遣使賜戎、

瀘軍民辟瘴藥。乙亥,無為軍言大風拔木,壞城門、營壘、民舍,壓溺者千余人。

詔內臣恤視,蠲來年租,收瘞死者,家賜米一斛。丁丑,發官廩振鳳州水災。

冬十月癸未,優賞甯朔軍士。戊子,詔江、浙運糧兵卒經冬停役兩月。甲午,

詔天下置天慶觀。甲辰,兗州霖雨害稼,振恤其民。

十一月丙辰,作《文武七條》戒官吏。甲子,詔諸路官吏蠹政害民,轉運使、

提點刑獄官不舉察者坐之。癸酉,蕃部阿黎等來朝貢,授阿黎懷化司戈。十二月

辛巳,詔:晉國大長公主喪,罷承天節上壽及明年元旦朝會。交州黎至忠貢馴犀。

乙未,幸惟吉宮視疾。辛丑,丁謂上《封禪朝覲祥瑞圖》,劉承珪上《天書儀仗

圖》。甲辰,幸惟吉宮視疾。契丹國母蕭氏卒,輟視朝。是歲,于闐、西涼府、

西南蕃羅岩州蠻來貢。雄州蟲食苗即死,遣使振恤。

三年春正月丁巳,賜建安軍父老江禹錫粟帛。

二月乙酉,丁謂請承天節禁屠宰刑罰,從之。癸巳,交州黎至忠卒,大校李

公蘊自稱留後。已亥,禁方春射獵,每歲春夏,所在長吏申明之。辛丑,以張齊

賢判河陽。

閏月辛亥,帝禦文德殿,群臣入閣。甲寅,冬官正韓顯符上新造銅候儀。乙

卯,詔轉運司貸恤黎州夷人。丁卯,幸開封府射堂宴射,賜開封府將吏器幣。戊

辰,詔東京、畿內死罪以下遞減一等。將吏逮事太宗藩府者並賜予。赤縣父老本

府宴犒,年九十者授攝官,賜粟帛終身;八十者爵一級。甲戌,以射堂為繼照堂。

丁丑,召宰臣于宜聖殿,謁太宗聖容、玉皇像。戊寅,幸韓國長公主第視疾。

三月壬辰,以權靜海軍留後李公蘊為靜海軍節度,封交阯郡王,賜衣帶、器

幣。丙申,幸石保吉第視疾。辛丑,詔戎、瀘州給複一年,艱食者振之。

夏四月辛亥,左屯衛將軍允言坐狂率,責授太子左衛副率。壬子,石保吉卒。

乙卯,陝西民疫,遣使赍藥賜之。丁巳,詔中書以五月一日進中外文武升朝官及

奉使歲舉官名籍。辛酉,賜泰山隱士秦辨號貞素先生,放還山。甲子,契丹國母

葬,廢朝,禁邊城樂。甲戌,加王旦兵部尚書,知樞密院事王欽若戶部尚書,陳

堯叟工部尚書。

五月己卯,幸惟吉宮視疾。壬午,以西涼府覓諾族瘴疫,賜藥。丙戌,惟吉

卒。辛丑,京師大雨,平地數尺,壞廬舍,民有壓死者,賜布帛。

六月庚戌,邊臣言契丹饑,來市糴,詔雄州糴粟二萬石振之。河中府父老千

余人請祀後土,不許。丙辰,頒天下《釋奠先聖廟儀》並《祭器圖》。詔前歲陝

西民饑,有鬻子者,官為購贖還其家。壬戌,幸邢昺第視疾,賜金帛。乙丑,幸

元偁宮視疾。

秋七月丙申,溫仲舒卒。己亥,以右丞向敏中為工部尚書、資政殿大學士。

置龍圖閣學士,以直學士杜鎬為之。詔南宮北宅大將軍以下,各勤講肄,諸子十

歲以上並受經學書,勿令廢惰。辛丑,文武官、將校等三上表請祠汾陰後土。

八月丁未朔,詔明年春有事于汾陰,州府長吏勿以修貢助祭煩民。戊申,陳

堯叟為祀汾陰經度制置使。己酉,王旦為祀汾陰大禮使,王欽若為禮儀使。庚戌,

詔汾陰路禁弋獵,不得侵占民田,如東封之制。辛亥,以江南旱,詔轉運使決獄。

壬子,幸元偁宮視疾。升、洪、潤州屢火,遣使存撫,祠境內山川。戊午,賜占

城國主馬及器甲。庚申,幸天駟監,賜從官馬。解州池鹽不種自生。辛酉,給鄆

州牧馬草地還民。甲子,罷江、淮和糴,所在系囚遞減一等,盜谷食者量行論決。

丁卯,群臣五表上尊號,不許。戊辰,詔升、洪、揚、廬州長吏兼安撫使。甲戌,

以澄州團練使朱能為左龍武軍大將軍。乙亥,河中府父老千七百人來迎,上勞問

之,賜以緡帛。

九月癸未,賜錢三十萬給故盧多遜子葬其父母。丁亥,作《宗室座右銘》賜

諸王。華州言父老二千余人請幸西岳。癸巳,杖殺入內高品江守恩于鄭州,知州

俞獻卿坐論救削一任。乙未,幸崇真資聖院視吳國長公主疾。甲辰,內出《綏撫

十六條》,頒江、淮南安撫使。

冬十月辛亥,契丹使耶律甯告征高麗。河中民獲《靈寶真文》。庚申,丁謂

等上《大中祥符封禪記》。

十一月庚寅,遣內臣奉安宣祖、太祖聖容于二陵。乙未,甘州回鶻來貢。己

亥,幸太一宮。陝州黃河清。十二月,陝州黃河再清。庚戌,集賢校理晏殊獻《

河清頌》。癸丑,詔天下貧民及漁采者過津渡勿算。乙卯,告太廟。詔自今謁廟

入東偏門。以資政殿大學士向敏中權東京留守。丁巳,翰林學士李宗諤等上《諸

道圖經》。辛酉,謁玉清昭應宮。丙寅,詔沙門島流人特給口糧。己巳,作《奉

天庇民述》示宰相。禁扈從人燔道路草木。辛未,以太宗禦書賜交州李公蘊。是

歲,龜茲、占城、交州來貢。陝西饑。江、淮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