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真宗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諱恒,太宗第三子也。母曰

元德皇後李氏。初,乾德五年,五星從鎮星聚奎。明年正月,後夢以裾承日,有

娠,十二月二日生于開封府第,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天”字。幼英睿,姿

表特異,與諸王嬉戲,好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太祖愛之,育于宮中。嘗登萬

歲殿,升禦榻坐,太祖大奇之,撫而問曰:“天子好作否?”對曰:“由天命耳。”比就學受經,一覽成誦。初名德昌,太平興國八年,授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封韓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淳化五年九月進封壽

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尹。至道元年八月立為皇太子,改今諱,仍判府事。故事,

殿廬幄次在宰相上,宮僚稱臣,皆推讓弗受。見賓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

降階及門。開封政務填委,帝留心獄訟,裁決輕重,靡不稱愜,故京獄屢空,太

宗屢詔嘉美。

三年三月,太宗崩,奉遺制即皇帝位于柩前。

夏四月乙未,尊皇後為皇太後,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丙申,群臣

請聽政,表三上,從之。戊戌,始見群臣于崇政殿西序,尋賜器幣。癸卯,門下

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呂端加右仆射。弟越王元份進封雍王,吳王元傑進封兗

王,並兼中書令。徐國公元偓進封彭城郡王,涇國公元偁進封安定郡王,並同平

章事。元儼封曹國公。侄閬州觀察使惟吉為武信軍節度使。侍衛馬步軍都虞候傅

潛、殿前都指揮使王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繼隆、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高瓊並領

諸軍節度。駙馬都尉王承衍、石保吉、魏咸信並為諸軍節度使。甲辰,宣徽北院

使、知樞密院事趙镕加南院使,左丞李至、禮部侍郎李沆並參知政事。丁未,中

外群臣進秩一等。罷鹽鐵、度支、戶部副使。癸丑,置鎮戎軍。乙卯,靜海軍節

度使、交阯郡王黎桓加兼侍中,進封南平王。

五月丁卯,詔求直言。庚午,命兩制議豐盈之術以聞。甲戌,戶部侍郎、參

知政事李昌齡責授忠武行軍司馬。甲申,放宮人給事歲久者。丙戌,以鎮安軍節

度使李繼隆同平章事。封姊秦國、晉國二公主並為長公主,齊國公主改許國長公

主,妹宣慈、賢懿、壽昌、萬壽四公主並為長公主。丁亥,立秦國夫人郭氏為皇

後。

六月乙未,以太宗墨跡賜天下名山。戊戌,追複涪王廷美西京留守兼中書令、

秦王,贈兄魏王德昭太傅、岐王德芳太保。己亥,上大行皇帝諡曰神功聖德文武

皇帝,廟號太宗。辛丑,詔罷獻祥瑞。甲辰,複封兄元佐為楚王。乙巳,追冊莒

國夫人潘氏為皇後,諡莊懷。以工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錢若水為集賢院學士。

贈弟元億為代國公。

秋七月乙丑,詔轉運使更迭赴闕,訪以民事。癸酉,詔訪孔子嫡孫。乙亥,

以殿前都虞候范廷召領河西軍節度使,葛霸保順軍節度使,王漢忠威塞軍節度使,

康保裔彰國軍節度使,王昭遠保靜軍節度使。甲申,以范廷召、葛霸為定州、鎮

州駐泊都部署,王漢忠為高陽關行營都部署,康保裔為並、代州都部署。

八月丙申,罷鹽井役。己亥,以鎮海軍節度使曹彬為樞密使,知樞密院事趙

镕為壽州觀察使,同知樞密院事李惟清為禦史中丞,戶部侍郎向敏中、給事中夏

侯嶠並為樞密副使。庚子,命以十二月二日為承天節。戊申,太白犯太微。己酉,

封乳母齊國夫人劉氏為秦國延壽保聖夫人。先是,帝以漢、唐封乳母為夫人縣君

故事付中書,已乃有是命。戊午,熒惑入東井。庚申,西川廣武卒劉旴逐巡檢

使韓景祐,掠蜀、漢等州,招安使上官正、鈐轄馬知節討平之。

九月丁丑,二星隕西南。戊寅,以孔子四十五世孫延世為曲阜縣令,襲封文

宣公。

冬十月,夏人寇靈州,合河都部署楊瓊擊走之。己酉,葬太宗于永熙陵。丁

巳,賜山陵使而下銀帛有差。歲星入氐。

十一月甲子,祔太宗神主于太廟,以懿德皇後配,祔莊懷皇後于別廟。丙寅,

詔兩京死罪以下遞減一等,緣山陵役民賜租有差。己巳,詔工部侍郎錢若水修《

太宗實錄》。己卯,賜帛西鄙餫餉士卒。閱騎射,擢精銳者十人遷職。乙酉,

廢理檢院。十二月癸巳,承天節,群臣上壽于崇德殿。丙申,追尊母賢妃李氏為

皇太後。辛丑,詔諸路轉運使申飭令長勸農。甲辰,以銀州觀察使趙保吉為定難

軍節度使。

咸平元年春正月辛酉,詔改元。丙寅,上皇太後李氏諡曰元德。丁丑,召學

官崔頤正講《書》,因命宰臣選明經術者以聞。戊寅,閱禦龍直。辛巳,僧你尾

尼等自西天來朝,稱七年始達。甲申,彗出營室北。

二月癸巳,呂端等言彗出之應當在齊、魯分。帝曰:“朕以天下為憂,豈直

一方耶?”甲午,詔求直言,避殿減膳。乙未,慮囚,老幼疾病,流以下聽贖,

杖以下釋之。丁酉,彗滅。

三月己巳,置太平州。壬申,賜進士孫僅等宴瓊林。辛巳,以趙保吉歸順,

遣使諭陝西,縱綏、銀流民還鄉,家給米一斛。

夏四月,旱。壬辰,禱白鹿山。壬寅,趙保吉遣弟繼瑗入謝。己酉,遣使按

天下吏民逋負,悉除之。

五月戊午朔,日有食之。甲子,幸大相國寺祈雨,升殿而雨。

六月辛卯,詔近臣舉常參官才堪轉運使者。丙辰,以旱,免開封二十五州軍

田租。

秋七月甲子,詔民供億山陵者賜租什二。己巳,詔沿淮諸州藏瘞遺骸。

八月癸卯,禁新小錢。己酉,幸諸王宮。

九月己巳,詔呂端、錢若水重修《太祖實錄》。壬申,賜終南隱士種放粟帛

緡錢。己卯,以左衛上將軍張永德為太子太師。

冬十月丙戌朔,日有食之。戊子,呂端為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張齊賢、參知

政事李沆並平章事,李至為武勝軍節度使。己丑,參知政事溫仲舒罷為禮部尚書,

樞密副使夏侯嶠罷為戶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以樞密副使向敏中為兵部侍郎、

參知政事,翰林學士楊礪、宋湜並為樞密副使。丙午,許群臣著述詣閣獻,令兩

制銓簡。

十一月丙辰,龍缽貢馬二千騎。甲子,詔葺曆代帝王陵廟。十二月庚寅,幸

許國長公主第視疾。癸卯,令三司判官舉才堪知州者各一人。是歲,溪峒、吐蕃

諸族、勒浪十六府大首領、甘州回鶻、西南蕃黎州山後蠻來貢。定州苞傷稼,遣

使振恤,除是年租。

二年春正月甲子,詔尚書丞、郎、給、舍,舉升朝官可守大郡者各一人。丙

子,定諸司使以下至三班使臣有罪比品聽贖。

二月丙申,以趙普配饗太祖廟庭。詔群臣迎養父母,蠲天下逋負,釋系囚。

己酉,戒百官比周奔競,有弗率者,禦史台糾之。

三月丙辰,江、浙發廩振饑。戊辰,置荊湖南路轉運使。壬申,王漢忠為涇、

原、邠、甯、靈、環都部署。

閏月丁亥,以久不雨,帝諭宰相曰:“凡政有闕失,宜相規以道,毋惜直言。”詔天下系囚非十惡、枉法及己殺人者,死以下減一等。幸許國長公主第視疾,

又幸北宅視德願疾。詔兩京諸路收瘞暴骸,營塞破塚。戊子,幸太一宮、天清寺

祈雨。己丑,上皇太後宮名曰萬安。庚寅,罷有司營繕之不急者。詔中外臣直言

極諫。從弟德願卒。壬辰,雨。辛丑,江南轉運使言宣、歙竹生米,民采食之。

丙午,詔江、浙饑民入城池漁采勿禁。

夏四月丙寅,許國長公主薨。

五月丁亥,嚴服用之制。乙巳,幸曹彬第視疾。

六月丁巳,宰臣進《重修太祖實錄》。戊午,曹彬薨。庚辰,大食國遣使來

貢。

七月甲申,以傅潛為鎮、定、高陽關行營都部署,張昭允為都鈐轄。給外任

官職田。己丑,以橫海軍節度使王顯為樞密使。壬寅,制《聖教序》賜傳法院。

甲辰,幸國子監,召學官崔偓佺講《尚書·大禹謨》。還,幸崇文院,賜秘書監、

祭酒以下器幣。丙午,置翰林侍讀學士,以兵部侍郎楊徽之等為之;置翰林侍講

學士,以國子祭酒邢昺為之。

八月辛亥,禦文德殿,文武百官入閣。乙卯,群臣上尊號曰崇文廣武聖明仁

孝皇帝。丁巳,大宴崇德殿,始作樂。戊午,社,宴近臣于中書。丙寅,大閱于

東北郊。癸酉,楊礪卒。乙亥,以太師贈濟陽郡王曹彬配饗太祖廟庭,司空贈太

尉中書令薛居正、忠武軍節度使贈中書令潘美、右仆射贈侍中石熙載配饗太宗廟

庭。

九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戊子,召宗室宴射後苑。甲午,奉安太宗聖容于啟

聖院新殿,帝拜而慟,左右皆掩泣。賜修殿內侍緡錢。癸卯,幸騏驥院,賜從官

馬,還,宴射後苑。鎮、定都部署言敗契丹兵于廉良路,殺獲甚眾。

冬十月壬子,宜州執溪峒蠻酋三十余人詣闕,詔釋其罪,遣還。癸丑,放澧

州蠻界歸業民租。戊午,置福建路惠民倉。

十一月壬午,詔親王領大都督府節鎮者勿兼長史。乙酉,饗太廟。丙戌,祀

天地于圜丘,以太祖、太宗配,大赦天下,錄功臣子孫之無祿者。禦朝元殿,受

尊號冊。丁亥,賜群臣帶服、鞍馬、器幣有差。庚寅,大宴含光殿。壬辰,張齊

賢加門下侍郎,李沆加中書侍郎,中外臣悉加恩。甲午,以左神武軍大將軍德恭

為左衛大將軍,左衛大將軍德彝為左神武軍大將軍。乙未,詔:幸河北,所次頓

舍給用,毋泛及州縣。以周瑩為駕前軍都部署,石保吉為行營先鋒都部署。己亥,

狩近郊。辛丑,賜京城父老衣帛。戊申,以魏咸信為貝、冀行營都部署。己酉,

以李沆為東京留守。十二月辛亥,賜近臣戎服、廄馬。甲寅,駕發京師,次陳橋。

王昭遠卒。戊午,駐蹕澶州。冀州言敗契丹兵于城南,殺千余人,奪馬百余匹。

辛酉,宴從臣于行宮。以王超等督先鋒,仍示以陣圖,俾識部分。壬戌,賜近臣

甲胄、弓劍。幸浮橋,登臨河亭,賜澶州父老錦袍、茶帛。甲子,次大名,躬禦

鎧甲于中軍。契丹攻威虜軍,本軍擊敗之,殺其酋帥。府州言官軍入契丹五合川,

拔黃太尉砦,殲其眾,焚其車帳,獲馬牛萬計。丁卯,召見大名府父老,勞賜之。

是歲,沙州蕃族首領、邛部川蠻、西南蕃、占城、大食國來貢。江、浙、廣南、

荊湖旱,嵐州春霜害稼,分使發粟振之。

三年春正月己卯朔,駐蹕大名府。詔並、代都部署高瓊等分屯冀州、邢州。

辛巳,臨視樞密副使宋湜疾。癸未,以葛霸為貝、冀、高陽關前軍行營都部署。

萊州防禦使田紹斌凡十人以功進秩。契丹犯河間,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死之。乙

酉,流忠武軍節度使傅潛于房州、都鈐轄張昭允于通州,並削奪官爵。丁亥,幸

紫極宮,還,登子城閱騎射。高陽關、貝、冀路都部署范廷召等追契丹至莫州,

斬首萬余級。庚寅,赦河北及淄、齊州罪人,非持杖劫盜、謀故殺、枉法贓、十

惡至死者並釋之。錄將吏死事者子孫,民被焚掠者複其租。罷緣邊二十三州軍榷

酤。令諸州舉吏民有武藝及材力過人者。壬辰,宋湜卒。甲午,發大名府。益州

軍變,害鈐轄符昭壽,逐知州牛冕等,推都虞候王均為首作亂。詔戶部使雷有終

為廬州觀察使,帥師會李惠等討之,均閉城門固守。庚子,至自大名府。戊申,

幸呂端第視疾。

二月庚申,宴含光殿。辛酉,詔:“近臣並知雜禦史、尚書省五品及帶館閣

三司職者,各舉升朝官有武干堪邊任一人。”癸亥,以周瑩為宣徽南院使,王繼

英為北院使,並知樞密院事。王旦為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乙丑,以王顯為定

州路行營都部署,王超為鎮州路行營都部署。丁卯,益州王均開城偽遁,雷有終

等入城,為所敗,退保漢州,李惠死之。戊辰,京畿旱,慮囚。癸酉,大雨。甲

戌,置靜樂軍。丙子,賞花苑中,召從臣宴射。

三月戊寅朔,日有食之。甲午,禦崇政殿試禮部貢舉人。

夏四月戊申朔,賜進士陳堯咨等袍笏。庚戌,呂端薨。甲寅,閱河北防城舉

人康克勤等擊射。乙卯,葬元德皇太後。丁巳,以葛霸為邠、甯、環、慶都部署。

壬申,前知益州牛冕、西川轉運使張適並削籍,冕流儋州,適為連州參軍。

五月丁卯,詔天下死罪減一等,流以下釋之,十惡至死、謀故劫殺、坐贓枉

法者論如律。幸玉津園觀刈麥。己丑,幸金明池觀水嬉,遂幸瓊林苑宴射。壬寅,

禦試河北舉人。河決鄆州,詔徙州城。

六月己未,太白晝見。丁卯,以向敏中為河北、河東宣撫使,按巡郡國,存

慰士民。

秋七月己亥,以翰林侍讀學士夏侯嶠、侍講邢昺為江、浙巡撫使。

八月辛亥,京東水災,遣使安撫。

九月庚辰,賜契丹降人蕭肯頭名懷忠,為右領軍衛將軍、嚴州刺史;招鶻名

從化,為右監門衛將軍;蟲哥名從順,為千牛衛將軍。壬辰,幸大相國寺,遂宴

射玉津園。壬寅,衛國公張永德薨。

冬十月甲辰,雷有終大敗賊黨,複益州,殺三千余人。壬子,綿、漢都巡檢、

澄州刺史張思鈞削籍流封州。乙卯,幸元份宮視疾。令諸州兼群牧。己未,濱州

防禦使王榮削籍流均州。己丑,雷有終追斬王均于富順監,禽其黨六千余人。詔

原川峽路系囚雜犯死罪以下。雷有終等以功進秩有差。丙寅,以翰林學士王欽若、

知制誥梁顥分為川、峽安撫使。延州言破大盧、小盧等十族,獲人畜二十萬。

十一月甲戌,環、慶副部署徐興削籍配郢州。乙亥,靈州副部署孫進責授複

州團練副使。鄆州決河塞。戊寅,均畿內田稅。壬午,詔群臣盡言無諱,常參官

轉對如故事,未預次對者聽封事以聞。辛卯,日南至,禦朝元殿受朝。丙申,張

齊賢罷為兵部尚書。十二月戊申,狩近郊,以親獲禽獻太廟。甲寅,大宴含光殿。

乙卯,幸元份宮視疾。丁巳,閱武藝,遂宴射苑中。庚申,罷京畿均田稅。育吾

蕃部貢嫠牛。甲子,契丹稅木監使黃颙等率屬內附,賜冠帶。丙寅,開封府奏獄

空,詔嘉之。丁卯,詔河東、北緣邊吏民斬邊寇首一級支錢五千,禽者倍之,獲

馬者給帛二十匹。是歲,高麗、大食國、高州蠻來貢。畿內、江南、荊湖旱,果、

閬州水,並振之。

四年春正月甲戌朔,詔天下系囚死罪己下減一等,杖罪釋之。辛巳,幸范廷

召第視疾。甲申,命樞密直學士馮拯、陳堯叟詳中外封事。詔應益州軍民因城亂

殺傷劫盜,除官吏外,皆釋不問。乙酉,命收瘞西川遺骸。丁亥,幸開寶寺,還,

禦乾天門觀燈。庚子,謁啟聖院太宗神禦殿。

二月丁未,祈雨。戊申,交州黎桓貢馴犀象。癸丑,決天下獄。丁巳,幸大

相國寺、上清宮祈雨。戊午,雨,帝方臨軒決事,沾服不禦蓋。壬戌,詔群臣子

弟奏補京官者試一經。甲子,釋逋負官物者二千六百余人,蠲逋負物二百六十余

萬。已納而非理者以內府錢還之,沒者給其家。丙寅,詔學士、兩省禦史台五品、

尚書省諸司四品以上,舉賢良方正直言敢諫一人。己巳,置永利監。

三月甲戌,撫水州蠻酋蒙瑛等來納兵器、毒藥箭,誓不複犯邊。乙亥,詔史

館韓瑗等舉禦史台推勘官。丁丑,風雪,帝謂宰相曰:“霾曀頗甚,卿等思闕政,

以佐予治。”李沆等乞免官,不許。辛巳,分川峽轉運使為益、利、梓、夔四路。

召終南隱士種放,辭疾不至。庚寅,左仆射呂蒙正、兵部侍郎向敏中並平章事,

中書侍郎、平章事李沆加門下侍郎。高瓊為殿前都指揮使,葛霸為侍衛馬軍都指

揮使,王漢忠為殿前副都指揮使,並領節度。司天監進《儀天曆》。辛卯,以參

知政事王化基為工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王旦為工部侍郎、參知政事,樞密直學

士馮拯、陳堯叟並為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

夏四月丙午,葛霸為並、代行營都部署。壬子,詔親老無兼侍者特與近任。

回鶻可汗祿勝貢玉勒鞍、名馬、寶器,願以兵助討繼遷。丙辰,審官院引對京朝

官,閱殿最而黜陟之。己未,以王欽若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庚申,幸元份

宮視疾,遂幸諸王宮。辛未,禦試制科舉人。

五月壬申朔,禦乾元殿受朝。京畿系囚罪流以下遞減一等,杖罪釋之。癸酉,

以元儼為平海軍節度使。甲申,工部侍郎致仕朱昂對便殿,賜器幣。戊子,亳州

貢白兔,還之。乙未,大同軍留後桑贊為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領河西軍節度。

六月癸卯,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凡十九萬五千余人。丁巳,詔東川民田先為江

水所害者除其租。丁卯,詔州縣學校及聚徒講誦之所,並賜《九經》。戊申,出

陣圖示宰相,命督將練士,以備北邊。

秋七月庚午,以河朔饋運勞民,詔轉運使減徭役存恤。己卯,邊臣言契丹謀

入寇。以王顯為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王超為副都部署,王漢忠為都排陣

使。

八月辛丑,張齊賢為涇、原等州安撫經略使。戊申,出環慶至靈州地圖險要

示宰相,議戰守方略。己酉,禦試制科舉人。壬子,幸開寶寺。又幸禦龍營閱武

藝,賜緡錢有差。遂觀稼北郊,宴射于含芳園。丁卯,遣使巴蜀,廉察風俗、官

吏能否。戊辰,社,宴宰相于中書。

九月,慶州地震。李繼遷陷清遠軍。

冬十月,曹璨以蕃兵邀李繼遷輜重于唐龍鎮。己未,張斌破契丹于長城口。

十一月壬申,知階州竇玭獻白鷹,還之。王顯奏破契丹,戮二萬人,獲統

軍鐵林等。癸未,京城民獲金牌,有“趙為君萬年”字。庚寅,畋近郊。甲午,

龜茲國來貢。十二月丁未,詔蜀賊王均既平,除追捕亡命,余詿誤之民並釋不問。

訛言動眾者,有司斬以聞。丙寅,太白晝見南斗。丁卯,詔罷三路都部署兼河北

轉運使。

閏月己巳,幸大相國寺。丁丑,邠、甯副都部署楊瓊等七將流嶺南。戊寅,

李繼遷蕃族訛遇等歸順。己卯,以兵部尚書張齊賢為右仆射。壬午,靈州言河外

砦主李瓊等以城降西夏。上念其力屈就禽,特釋其親屬。乙酉,李繼遷部族訛豬

等率屬來附。庚寅,河北饑,蠲賦減役,發廩振之。是歲,龜茲、丹眉流、宜高

上溪撫水州蠻來貢。梓州水,遣使振恤。

五年春正月壬寅,李繼遷部將臥浪己等內附,給田宅。壬戌,環、慶部署張

凝襲諸蕃,焚族帳二百余,斬首五千級,降九百余人。

二月乙酉,詔邊士疾病戰沒者,冬春衣聽給其家。己丑,幸上清宮。以王漢

忠為邠甯、環、慶路都部署。

三月丁酉,李繼遷陷靈州,知州裴濟死之。庚戌,比部員外郎洪湛削籍流儋

州,工部尚書趙昌言責授安遠軍司馬,知雜禦史范正辭滁州團練副使。己未,禦

試禮部舉人。

夏四月壬申,詔陝西民輓送緣邊芻糧者,賜租之半。壬午,命三司歲較戶

口。丙戌,賜深、霸九州民租有差。癸巳,複雄州榷場。

五月庚子,減河北冗官。壬寅,知榮州褚德臻坐盜取官銀,棄市。癸卯,置

憲州。代州進士李光輔善擊劍,詣闕。帝曰:“若獎用之,民悉好劍矣。”遣還。

甲辰,詔申明內侍養一子制。乙巳,蠲天下逋負。丙午,以王顯為河陽三城節度

使。

六月癸酉,繼遷圍麟州,曹璨請濟師,詔發並、代、石、隰州兵援之。乙亥,

以侍衛馬軍都虞候王超為定州路駐泊行營都部署。己卯,以宣徽南院使、知樞密

院事周瑩為永清軍節度使。己酉,詔益兵八千分屯環慶、涇原。知麟州衛居實言

繼遷以眾二萬來攻城,兵出擊走之,殺傷過半。是月,都城大雨,壞廬舍,民有

壓死者,振恤其家。

秋七月甲午朔,日有食之。戊戌,幸啟聖院、太平興國寺、上清宮致禱,雨

霽,遂幸龍衛營視所壞垣室,勞賜有差。乙巳,召終南隱士種放。疏丁岡河。癸

丑,詔許高州蠻田彥伊子承寶等入朝,賜器帛、冠帶。乙卯,募河北丁壯。壬戌,

契丹大林砦使王昭敏等來降。戎人寇洪德砦,守將擊走之。癸亥,增川峽官奉錢。

八月,群臣三表上尊號,不允。丙子,沙州曹宗壽遣使入貢,以宗壽為歸義

軍節度使。乙酉,石、隰部署言河西蕃族拽浪南山等四百人來歸。

九月戊申,種放對于便殿,授左司諫、直昭文館。乙卯,賜種放第宅。

冬十月己巳,遣使赍藥賜鎮戎軍將士。戊寅,詔河西戎人歸順者,給內地閑

田處之。又詔諸州長吏與佐職官同錄問大辟罪人。辛巳,涇原部署系內屬蕃族數

叛者九十一人,請誅之,詔釋其罪。丁亥,平章事向敏中罷為戶部侍郎,右仆射

張齊賢為太常卿。庚寅,修豐州城。

十一月壬辰,詔麟州給複一年。甲午,六谷首領潘羅支等貢馬,第給其直。

辛丑,享太廟。壬寅,祀天地于圜丘,大赦。丁未,白州民黃受百余歲,賜粟帛。

己酉,封子玄祐為信國公。庚戌,呂蒙正加司空,李沆加右仆射,楚王元佐為右

羽林軍上將軍,雍王元份守太傅,兗王元傑守太保,曹國公元儼同平章事。十二

月壬午,賜京城百歲老人祝道岩爵一級。癸未,遷麟州內屬人于樓煩。是歲,河

北、鄭、曹、滑州饑,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