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徽宗三

二年春正月甲子,制:上書邪等人並不除監司。

二月戊子朔,蔡京複太師致仕,賜第京師。庚子,以婉容崔氏為賢妃。

三月戊午朔,定國公栱薨。己巳,禦集英殿策進士。己卯,賜禮部奏名進

士及第、出身七百十三人。

夏四月己丑,詔縣令以十二事勸農于境內,躬行阡陌,程督勤惰。辛卯,複

行方田。日中有黑子。甲午,宴蔡京等于太清樓。乙巳,以定國軍節度使仲忽為

開府儀同三司。庚戌,以何執中為司空。壬子,賜張商英自便。

五月癸亥,慮囚。丁卯,封子椿為慶國公。己巳,蔡京落致仕,三日一至都

堂議事。

六月己丑,以資政殿學士余深為門下侍郎。乙卯,白虹貫日。

秋七月壬申,訪天下遺書。丙子,置禮制局。

九月壬午,改太尉以冠武階。癸未,正三公、三孤官。改侍中為左輔,中書

令為右弼,左、右仆射為太宰、少宰,罷尚書令。

冬十月乙巳,得玉圭于民間。

十一月己未,置知客省、引進、四方館、東西上閣門事。戊寅,日南至,受

元圭于大慶殿,赦天下。辛巳,蔡京進封魯國公。以何執中為少傅、太宰兼門下

侍郎,執政皆進秩。十二月甲申,行給地牧馬法。乙酉,以鄭居中為特進。丙戌,

以武信軍節度使童貫為太尉。乙巳,定命婦名為九等。丙午,燕輔臣于延福宮。

辛亥,封子楃為衛國公。是歲,成都府、蘇州火。出宮女三百八十三人。高麗

入貢。成都路夷人董舜咨、董彥博內附,置祺、亨二州。

三年春正月己未,以定王桓、嘉王楷並為太保。庚申,以廣平郡王構為檢校

太保。甲子,詔以天賜元圭,遣官冊告永裕、永泰陵。丙寅,以燕王俁為太傅。

癸酉,追封王安石為舒王,子雱為臨川伯,配饗文宣王廟。丁丑,吳居厚罷,以

觀文殿學士鄭居中知樞密院事。己卯,以越王偲為太傅,封子楗為韓國公。

二月甲申,以德妃王氏為淑妃。庚寅,罷文臣勳官。辛卯,崇恩太後暴崩。

甲午,以遼、女真相持,詔河北治邊防。丁酉,詔百官奉祠祿者並以三年為任。

乙巳,增定六朝勳臣一百一十六人。

三月壬子朔,日有食之。戊辰,進神宗淑妃宋氏為貴妃。升永安縣為永安軍。

癸酉,賜上舍生十九人及第。

夏四月戊子,作保和殿。庚寅,以複溱、播,等州降德音于梓夔路。癸巳,

鄧洵仁罷。乙巳,以福甯殿東建玉清和陽宮。丙午,升定州為中山府。己酉,以

資政殿學士薛昂為尚書右丞。庚戌,班《五禮新儀》。

閏月丙辰,改公主為帝姬。戊午,複置醫學。辛酉,上崇恩太後諡曰昭懷。

庚午,慶國公椿薨。

五月乙酉,慮囚。丙申,升蘇州為平江府。庚子,大盈倉火。壬寅,以築溱、

播進執政官一等。丙午,葬昭懷皇後于永泰陵。丁未,詔尚書內省分六司,以掌

外省六曹所上之事;置內宰、副宰、內史、治中等官及都事以下吏員。己酉,班

新燕樂。

六月癸亥,祔昭懷皇後神主于太廟。戊辰,降兩京、河陽、鄭州囚罪一等,

民緣園陵役者蠲其賦。

秋七月癸未,升趙城縣為慶祚軍。甲申,還王珪、孫固贈諡,追複韓忠彥、

曾布、安燾、李清臣、黃履等官職。庚子,貴妃劉氏薨。壬寅,複置白州。

八月甲戌,以燕樂成,進執政官一等。丙子,以何執中為少師。丁丑,升潤

州為鎮江府。戊寅,封四鎮山為王。

九月庚寅,詔大理寺、開封府不得奏獄空,其推恩支賜並罷。戊戌,追冊貴

妃劉氏為皇後,諡曰明達。

冬十月乙丑,閱新樂器于崇政殿,出古器以示百官。戊辰,詔冬祀大禮及朝

景靈宮,並以道士百人執威儀前導。冬十一月辛巳,朝獻景靈宮。壬午,饗太廟,

加上神宗諡曰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改上哲宗諡曰

憲元繼道世德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癸未,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大赦天下。

升端州為興慶府。乙酉,以天神降,詔告在位,作《天真降臨示現記》。乙丑,

以賢妃崔氏為德妃。壬辰,築祥州。己亥,詔有官人許舉八行。

十二月癸丑,詔天下訪求道教仙經。乙卯,詔天下貢醫士。辛酉,太白晝見。

是歲,江東旱,溫、封、滋三州火。出宮女二百七十有九人。

四年春正月戊寅朔,置道階凡二十六等。辛丑,追封濮王子宗誼為祁王,宗

詠為萊王,宗師為溫王,宗輔為楚王,宗博為蕭王,宗沔為霍王,宗藎為建王,

宗勝為袁王。

二月丁巳,賜上舍生十七人及第。癸亥,改淯井監為長甯軍。癸酉,長子

桓冠。

三月丙子朔,以淑妃王氏為貴妃。

夏四月庚戌,幸尚書省,以手詔訓誡蔡京、何執中,各官遷秩,吏賜帛有差。

癸丑,閱太學、辟雍諸生雅樂。甲子,改戎州為敘州。

五月丙戌,始祭地于方澤,以太祖配。降德音于天下。子機薨。

六月戊午,慮囚。壬申,以廣西溪洞地置隆、兌二州。

秋七月丁丑,置保壽粹和館,以養宮人有疾者。戊寅,焚苑東門所儲毒藥可

以殺人者,仍禁勿得複貢。甲午,祔明達皇後神主于別廟。

八月乙巳,改端明殿學士為延康殿學士,樞密直學士為述古殿直學士。癸亥,

定武臣橫班以五十員為額。

九月乙卯,以安靜軍節度使王憲為開府儀同三司。己亥,詔諸路兵應役京師

者,並以十月朔遣歸。

冬十月乙巳,複置拱州。

十一月丁丑,封子梴為相國公。十二月己酉,以禁中神禦殿成,減天下囚

罪一等。癸丑,定朝議、奉直大夫以八十員為額。己未,詔廣南市舶司歲貢真珠、

犀角、象齒。是歲,相州野蠶成繭。出宮女六十八人。

五年春正月庚辰,瀘南晏州夷反,尋詔梓州路轉運使趙遹等督兵討平之。己

丑,令諸州縣置醫學,立貢額。甲午,改龍州為政州。

二月乙巳,立定王桓為皇太子。甲寅,冊皇太子,赦天下。庚午,以童貫領

六路邊事。三月辛未朔,太白晝見。己卯,禦集英殿策進士。甲申,追論至和、

嘉祐定策功,封韓琦為魏郡王,複文彥博官。丁亥,詔以立皇太子,見責降文武

臣僚並與牽複甄敘,凡千五百人。壬辰,升舒州為德慶軍。癸巳,賜禮部奏名進

士出身六百七十人。

夏四月甲辰,作葆真宮。丁未,詣景靈宮,還,幸秘書省,進館職官一等。

庚戌,改集英殿為右文殿。癸亥,置宣和殿學士。詔東宮講讀官罷讀史。

五月壬辰,慮囚。

六月癸丑,以修三山河橋,降德音于河北、京東、京西路。

秋七月戊辰朔,日有食之。乙亥,升汝州為陸海軍。丁丑,詔建明堂于寢殿

之南。甲申,昭慶軍節度使蔡卞為開府儀同三司。丁亥,封子樾為瀛國公。

八月己酉,以秘書省地為明堂。辛亥,升通利軍為濬州、平川軍節度。嗣濮

王仲增薨。

九月己卯,封仲禦為嗣濮王。丙戌,封子楧為惠國公。冬十月癸卯,以嵩

山道人王仔昔為沖隱處士。戊午,夏國入貢。

十一月癸酉,錄昭憲皇後杜氏之裔。庚寅,高麗遣子弟入學。十二月己亥,

升遂州為遂甯府。庚申,以平晏夷,曲赦四川。癸亥,置緣邊安撫司于瀘州。是

歲,平江府、常、湖、秀州水。出宮女五十人。

六年春正月戊子,以瀘南獻捷,轉宰執一官。以童貫宣撫陝西、河北。

閏月壬寅,升颍州為順昌府。丁未,置道學。

二月丁亥,詔增廣天下學舍。庚寅,詔廣京城。

三月癸丑,賜上舍生十一人及第。

夏四月乙丑,會道士于上清寶箓宮。辛未,以何執中為太傅致仕,朝朔望。

丁丑,詔天甯諸節及壬戌日,杖已下罪聽贖。丙戌,卻監司、守臣進獻。庚寅,

詔蔡京三日一朝,正公相位,總治三省事。

五月丁酉,廢錫錢。庚子,以鄭居中為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劉正夫為特

進、少宰兼中書侍郎。壬寅,以保大軍節度使鄧洵武知樞密院事。

六月丙寅,班中書官制格。庚午,慮囚。甲戌,詔堂吏遷官至奉直大夫止。

癸未,皇太子納妃朱氏。

秋七月壬辰朔,以震武城為震武軍。甲午,以德妃崔氏為貴妃。辛亥,以河

陽三城節度使王薦為開府儀同三司。諸盜晏州卜漏(闕一字)、沅州黃安俊、定

邊軍李吪伏誅,詔函首于甲庫。壬子,曲赦湖北。己未,解池生紅鹽。辛

酉,改走馬承受公事為廉訪使者。

八月壬戌朔,戒北邊帥臣毋生事。壬午,詔天下監司、郡守搜訪岩谷之士,

雖恢詭譎怪自晦者悉以名聞。丁亥,幸蔡京第。己丑,升晉州為平陽、壽州為壽

春、齊州為濟南府。

九月辛卯朔,詣玉清和陽宮,上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徽

號寶冊。丙申,赦天下。令洞天福地修建宮觀,塑造聖像。以西內成,曲赦京西。

己未,以童貫為開府儀同三司。

冬十月乙丑,太白晝見。

十一月丁酉,朝獻景靈宮。戊戌,饗太廟。己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

下。庚子,以禮部尚書白時中為尚書右丞。辛丑,魏國公材薨。戊申,以侯蒙為

中書侍郎,薛昂為尚書左丞。己未,徙封衛國公楃為鄆國公。增橫班為十三階。

十二月己巳,以婉儀劉氏為賢妃。戊寅,以熙河進築功成,進執政一官。乙酉,

奠九鼎于圜像徽調閣。劉正夫為開府儀同三司致仕。戊子,以宗粹為開府儀同三

司。是歲,冀州三山黃河清。出宮女六百人。高麗、占城、大食、真臘、大理、

夏國入貢,茂州夷郅永壽內附。

七年春正月丁酉,于闐入貢。庚子,以殿前都指揮使高俅為太尉。

二月癸亥,以大理國主段和譽為云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甲子,會道士二千

余人于上清寶箓宮,詔通真先生林靈素諭以帝君降臨事。丁卯,禦集英殿策高麗

進士。辛未,改天甯萬壽觀為神霄玉清萬壽宮。乙亥,幸上清寶箓宮,命林靈素

講道經。

三月庚寅,賜高麗祭器。高麗進士權適等四人賜上舍及第。乙未,以童貫權

領樞密院。丙申,升鼎州為常德軍。

夏四月庚申,帝諷道箓院上章,冊己為教主道君皇帝,止于教門章疏內用。

辛酉,升溫州為應道軍。

五月戊子朔,升慶州為慶陽軍、渭州為平涼軍。己丑,如玉清和陽宮,上承

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徽號寶冊。辛卯,命蔡攸提舉秘書省並左右街道箓院。

乙未,詔權罷宮室修造。辛丑,祭地于方澤,降德音于諸路。以監司州縣共為奸

贓,令廉訪使者察奏,仍許民徑赴尚書省陳訴。癸卯,改玉清和陽宮為玉清神霄

宮。

六月戊午朔,以明堂成,進封蔡京為陳、魯國公。戊辰,以嘉王楷為太傅。

改節度觀察留後為承宣使。己巳,蔡京辭兩國不拜,詔官其親屬二人。壬午,詔

禁巫覡。丙戌,貴妃宋氏薨。

秋七月壬辰,熙河、環慶、涇原地震。庚子,詔八寶增定命寶。

八月癸亥,詔明堂並祠五帝。鄭居中以母憂去位。

九月戊子,詔湖北民力未紓,胡耳西道可罷進築。辛卯,大饗明堂,赦天下。

乙未,劉正夫卒。丁酉,西蕃王子益麻黨征降,見于紫宸殿。壬寅,進宰執官一

等。甲辰,以薛昂為特進。癸丑,貴妃王氏薨。

冬十月乙卯朔,初禦明堂,班朔布政。戊寅,侯蒙罷。

十一月庚寅,命蔡京五日一赴都堂治事。辛卯,鄭居中起複。以余深為特進、

少宰兼中書侍郎,白時中為中書侍郎。壬辰,複置醴州。丙申,何執中卒。升石

泉縣為軍。十二月戊申朔,有星如月。丁巳,以薛昂為門下侍郎。戊辰,詔天神

降于坤甯殿,刻石以紀之。庚午,以童貫領樞密院。命戶部侍郎孟揆作萬歲山。

是歲,三山河水清。出宮女六十八人。

重和元年春正月甲申朔,受定命寶于大慶殿。戊子,封孫諶為崇國公。己丑,

赦天下。應元符末上書邪中等人,依無過人例。乙巳,封侄有奕為和義郡王。庚

戌,以翰林學士承旨王黼為尚書左丞。

二月戊辰,增諸路酒價。庚午,遣武義大夫馬政由海道使女真,約夾攻遼。

甲戌,升六安縣為六安軍。丁丑,詔監司輒以禁錢買物為苞苴饋獻,論以大不恭。

三月丙戌,詔監司、郡守自今須滿三歲乃得代,仍毋得通理。癸巳,令嘉王

楷赴廷對。丙申,以茂州蕃族平,曲赦四川。丁酉,知建昌陳並等改建神霄宮不

虔及科決道士,詔並勒停。戊戌,禦集英殿策進士。戊申,賜禮部奏名進士及第、

出身七百八十三人。有司以嘉王楷第一,帝不欲楷先多士,遂以王昂為榜首。

夏四月癸丑朔,築靖夏城、制戎城。錄呂余慶後。癸亥,減捶刑。己卯,詔

每歲以季秋親祠明堂,如孟月朝獻禮。以太上混元上德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為貞

元節。

五月壬午朔,日有食之。乙酉,詔諸路選漕臣一員,提舉本路神霄宮。丁亥,

以林靈素為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張虛白為通元沖妙先生。壬辰,班禦制《聖濟經》。以青華帝君八月九日生辰為元成節。庚戌,手敕兩浙漕司,以權添酒錢盡給禦

前工作。

六月乙卯,以賢妃劉氏為淑妃。己巳,以淮西盜平,曲赦。庚子,慮囚。甲

戌,以西邊獻捷,曲赦陝西、河東路。

秋七月壬午,以西師有功,加蔡京恩,官其一子。鄭居中為少傅,余深為少

保,鄧洵武為特進,進執政官一等。己酉,遣廉訪使者六人振濟東南諸路水災。

八月甲寅,以童貫為太保。辛酉,詔班禦注《道德經》。壬申,詔執政非入

謝及丐去,毋得獨留奏事。癸酉,封子椅為嘉國公。乙亥,升兗州為襲慶府。

九月辛巳,大饗明堂。壬午,詔罷拘白地、禁榷貨、增方田稅、添酒價、取

醋息、河北加折耗米、東南水災強糴等事。丙戌,詔太學、辟雍各置《內經》、

《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二員。己丑,以歲當戌、月當壬為元命,

降德音于天下。庚寅,薛昂罷。以白時中為門下侍郎,王黼為中書侍郎,翰林學

士承旨馮熙載為尚書左丞,刑部尚書范致虛為尚書右丞。壬辰,禁州郡遏糴及邊

將殺降以幸功賞者。癸巳,禁群臣朋黨。丁酉,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為紀志,

賜名《道史》。辛丑,鄭居中罷,乞持余服,詔從之。詔察縣令治行、諸路監司

能改正州縣事者,較為殿最。詔視中大夫林靈素、視中奉大夫張虛白並特授本品

真官。

閏月庚申,詔江、淮、荊、浙、閩、廣監司督責州縣還集流民。丁卯,進封

楷為鄆王。丙子,詔:周柴氏後已封崇義公,複立恭帝後以為宣義郎,監周陵廟,

世世為國三恪。

冬十月己卯朔,太白晝見。己亥,改興慶軍為肇慶府。甲辰,置道官二十六

等,道職八等。十一月己酉朔,改元,大赦天下。辛亥,日中有黑子。丙辰,以

婉容王氏為賢妃。辛酉,補上書人安堯臣官。己巳,升梓州為潼川府。

十二月戊寅朔,複京西錢監。己丑,置裕民局。是歲,江、淮、荊、浙、梓

州水。出宮女百七十八人。黃岩民妻一產四男子。于闐、高麗入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