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徽宗四

宣和元年春正月戊申朔,日下有五色云。壬子,進建安郡王樞為肅王,文安

郡王杞為景王,並為太保。乙卯,詔:“佛改號大覺金仙,余為仙人、大士。僧

為德士,易服飾,稱姓氏。寺為宮,院為觀。”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丁巳,

金人使李善慶來,遣趙有開報聘,至登州而還。戊午,以余深為太宰兼門下侍郎,

王黼為特進、少宰兼中書侍郎。乙丑,改湟州為樂州。癸酉,封子棟為溫國公,

侄有恭為永甯郡王。乙亥,躬耕籍田。罷裕民局。

二月庚辰,改元。易宣和殿為保和殿。戊戌,以鄧洵武為少保。

三月庚戌,蔡京等進安州所得商六鼎。己未,以馮熙載為中書侍郎,范致虛

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張邦昌為尚書右丞。詔天下知宮觀道士與監司、郡縣官以

客禮相見。童貫遣知熙州劉法出師攻統安城,夏人伏兵擊之,法敗歿,震武軍受

圍。甲子,知登州宗澤坐建神霄宮不虔,除名編管。辛未,賜上舍生五十四人及

第。甲戌,皇後親蠶。

夏四月丙子朔,日有食之。庚寅,童貫以鄜延、環慶兵大破夏人,平其三城。

己亥,曲赦陝西、河東路。辛丑,進輔臣官一等。

五月丙午朔,有物如龍形,見京師民家。丁未,詔德士並許入道學,依道士

法。丙辰,敗夏人于震武。壬申,班禦制《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冠服圖》。甲戌,

慮囚。是月,大水犯都城,西北有赤氣亙天。

六月壬午,詔西邊武臣為經略使者改用文臣。甲申,詔封莊周為微妙元通真

君,列禦寇為致虛觀妙真君,仍行冊命,配享混元皇帝。己亥,夏國遣使納款,

詔六路罷兵。

秋七月甲寅,以童貫為太傅。

八月戊寅,詔諸路未方田處並令方量,均定租課。丁酉,以神霄宮成,降德

音于天下。范致虛以母憂去位。

九月甲辰朔,燕蔡京于保和新殿。辛酉,大饗明堂。癸亥,幸道德院觀金芝,

遂幸蔡京第。丁卯,以淮康軍節度使蔡攸為開府儀同三司。

冬十月甲戌朔,以《紹述熙豐政事書》布告天下。

十一月癸丑,朝獻景靈宮。甲寅,饗太廟。乙卯,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

下。甲子,詔東南諸路水災,令監司、郡守悉心振救。戊辰,以淮甸旱,饑民失

業,遣監察禦史察訪。張邦昌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王安中為尚書右丞。時朱勔

以花石綱媚上,東南騷動,太學生鄧肅進詩諷諫,詔放歸田里。十二月甲戌,詔

京東東路盜賊竊發,令東、西路提刑督捕之。辛卯,大雨雹。丙申,帝數微行,

正字曹輔上書極論之,編管郴州。是歲,京西饑,淮東大旱,遣官振濟。嵐州黃

河清。升邢州為信德,陳州為淮甯,襄州為襄陽,慶州為慶陽,安州為德安,鄆

州為東平,趙州為慶源府;瀘州為瀘川,睦州為建德,岳州為岳陽,甯州為興甯,

宜州為慶遠,光州為光山,均州為武當軍。

二年春正月癸亥,追封蔡確為汝南郡王。甲子,罷道學。

二月乙亥,遣趙良嗣使金國。唐恪罷。庚辰,以甯遠軍節度使梁子美為開府

儀同三司。戊子,令所在贍給淮南流民,諭還之。甲午,詔別修《哲宗史》。

三月壬寅,賜上舍生二十一人及第。乙卯,改熙河蘭湟路為熙河蘭廓路。

夏四月丙子,詔江西、廣東兩界群盜嘯聚,添置武臣提刑,路分都監各一員。

五月庚子朔,以淑妃劉氏為貴妃。己酉,日中有黑子。丁巳,祭地于方澤,

降德音于諸路。布衣朱夢說上書論宦寺權太重,編管池州。戊辰,詔宗室有文行

才術者,令大宗正司以聞。六月癸酉,詔開封府振濟饑民。丁丑,太白晝見。戊

寅,蔡京致仕,仍朝朔望。辛巳,詔自今動改元豐法制,論以大不恭。丙戌,詔

三省、樞密院額外吏職,並從裁汰。及有妄言惑眾、稽違詔令者,重論之。詔諸

司總轄、提點之類,非元豐法並罷。丁亥,複寺院額。甲午,罷禮制局並修書五

十八所。

秋七月壬子,罷文臣起複。己未,罷醫、算學。丙寅,封子楒為英國公。

八月庚辰,詔減定醫官額。乙未,詔監司所舉守令非其人,或廢法不舉,令

廉訪使者劾之。

九月壬寅,金人遣勃堇等來。乙巳,複德士為僧。辛亥,大饗明堂。丙辰,

遣馬政使金國。癸亥,余深加少傅。宴童貫第。

冬十月戊辰朔,日有食之。以河東節度使梁師成為太尉。建德軍青溪妖賊方

臘反,命譚稹討之。

十一月己亥,余深罷,仍少傅,授鎮西軍節度使、知福州。庚戌,以王黼為

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己未,兩浙都監蔡遵、顏坦擊方臘,死之。十二月丁亥,

改譚稹為兩浙制置使,以童貫為江、淮、荊、浙宣撫使,討方臘。己丑,以少傅

鄭居中權領樞密院。庚寅,詔訪兩浙民疾苦。是月,方臘陷建德,又陷歙州,東

南將郭師中戰死。陷杭州,知州趙霆遁,廉訪使者趙約詬賊死。是歲,淮南旱。

夏國、真臘入貢。

三年春正月壬寅,鄧洵武卒。戊午,以安康郡王栩為太保,進封濟王;鎮國

公模為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樂安郡王。己未,詔淮南、江東、福建各權添置武臣

提刑一員。辛酉,罷蘇、杭州造作局及禦前綱運。乙丑,罷西北兵更戌。罷木石

彩色等場務。是月,方臘陷婺州,又陷衢州,守臣彭汝方死之。

二月庚午,趙霆坐棄杭州,貶吉陽軍。罷方田。甲戌,降詔招撫方臘。乙酉,

罷天下三舍及宗學、辟雍、諸路提舉學事官。癸巳,赦天下。是月,方臘陷處州。

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

叔夜招降之。

三月丁未,禦集英殿策進士。庚申,賜禮部奏名進士及第、出身六百三十人。

夏四月丙寅,貴妃劉氏薨。甲戌,青溪令陳光以盜發縣內棄城,伏誅。庚寅,

忠州防禦使辛興宗擒方臘于青溪。詔二浙、江東被賊州縣給複三年。癸巳,汝州

牛生麒麟。

五月戊戌,以鄭居中領樞密院。己亥,詔杭、越、江甯守臣並帶安撫使。甲

辰,追冊貴妃劉氏為皇後,諡曰明節。改睦州、建德軍為嚴州、遂安軍,歙州為

徽州。丙午,金人再遣曷魯等來。戊申,以興甯軍節度使劉宗元為開府儀同三司。

癸亥,詔三省覺察台諫罔上背公者,取旨譴責。陳過庭、張汝霖以乞罷禦前使喚

及歲進花果,為王黼所劾,並竄貶。

閏月丙寅,減諸州曹掾官。辛未,立醫官額。甲戌,複應奉司,命王黼及內

侍梁師成領之。戊寅,慮囚。

六月,河決恩州清河埽。

秋七月丁卯,振溫、處等八州。丁亥,廢純、滋等十二州。戊子,童貫等俘

方臘以獻。是月,洛陽、京畿訛言有黑眚如人,或如犬,夜出掠小兒食之,二歲

乃息。

八月甲辰,曲赦兩浙、江東、福建、淮南路。乙巳,以童貫為太師,譚稹加

節度。丁未,祔明節皇後神主于別廟。丙辰,方臘伏誅。

九月丙寅,以王黼為少傅,鄭居中為少師。庚午,進執政官一等。辛未,大

饗明堂。

冬十月甲寅,詔自今贓吏獄具,論決勿貨。童貫複領陝西、兩河宣撫。

十一月丁丑,馮熙載罷。以張邦昌為中書侍郎,王安中為尚書左丞,翰林學

士承旨李邦彥為尚書右丞。辛巳,封子桐為儀國公。壬午,張商英卒。十二月辛

卯朔,日中有黑子。壬子,進封廣平郡王構為康王,樂安郡王模為祁王,並為太

保。是歲,諸路蝗。

四年春正月丁卯,以蔡攸為少保,梁師成為開府儀同三司。癸酉,金人破遼

中京,遼主北走。

二月丙申,以旱禱于廣聖宮,即日雨。癸卯,雨雹。丙午,以吳國公植為開

府儀同三司,進封信都郡王。

三月辛酉,幸秘書省,遂幸太學,賜秘書少監翁彥深、王時雍、國子祭酒韋

壽隆、司業權邦彥章服,館職、學官、諸生恩錫有差。丙子,遼人立燕王淳為帝。

金人來約夾攻,命童貫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屯兵于邊以應之,且招諭幽、燕。

夏四月丙午,詔置補完校正文籍局,錄三館書置宣和樓及太清樓、秘閣。又

令郡縣訪遺書。五月壬戌,以高俅為開府儀同三司。丁卯,封子柄為昌國公。甲

戌,嗣濮王仲禦薨。乙亥,以蔡攸為河北、河東宣撫副使。庚辰,以常德軍節度

使譚稹為太尉。童貫至雄州,令都統制種師道等分道進兵。癸未,遼人擊敗前軍

統制楊可世于蘭溝甸。乙酉,封開府儀同三司、江夏郡王仲爰為嗣濮王。丙戌,

慮囚。楊可世與遼將蕭干戰于白溝,敗績。丁亥,辛興宗敗于范村。

六月己丑,種師道退保雄州,遼人追擊至城下。帝聞兵敗,懼甚,遂詔班師。

壬寅,以王黼為少師。是月,遼燕王淳死,蕭干等立其妻蕭氏。

秋七月己未,廢貴妃崔氏為庶人。壬午,王黼以耶律淳死,複命童貫、蔡攸

治兵,以河陽三城節度使劉延慶為都統制。甲申,種師道責授右衛將軍致仕,和

詵散官安置。

九月戊午,朝散郎宋昭上書諫北伐,王黼大惡之,詔除名勒停、廣南編管。

己未,金人遣徒孤且烏歇等來議師期。辛酉,大饗明堂。己巳,高麗國王王俁薨,

遣路允迪吊祭。甲戌,遣趙良嗣報聘于金國。己卯,遼將郭藥師以涿、易二州來

降。

冬十月庚寅,改燕京為燕山府,涿、易八州並賜名。癸巳,劉延慶與郭藥師

等統兵出雄州。戊戌,曲赦所複州縣。己亥,耶律淳妻蕭氏上表稱臣納款。甲辰,

師次涿州。己酉,郭藥師與高世宣、楊可世等襲燕,蕭干以兵入援,戰于城中,

藥師等屢敗,皆棄馬縋城而出,死傷過半。癸丑,以蔡攸為少傅、判燕山府。甲

寅,劉延慶自盧溝河燒營夜遁,眾軍遂潰,蕭干追至涿水上乃還。

十一月丙辰朔,行新璽。戊辰,朝獻景靈宮。己巳,饗太廟。庚午,祀昊天

上帝于園丘,赦天下。東南官吏昨緣寇盜貶責者,並次第移放,上書邪上等人特

與磨勘。戊寅,金人遣李靖等來許山前六州。以彰德軍節度使鄭詳為太尉。十二

月丁亥,郭藥師敗蕭干于永清縣。戊子,遣趙良嗣報聘于金國。庚寅,以郭藥師

為武泰軍節度使。辛卯,金人入燕,蕭氏出奔。壬辰,使來獻捷。乙未,詔監司

未經陛對,毋得之任。丙申,貶劉延慶為率府率、安置筠州。壬寅,進封植為莘

王。

五年春正月戊午,金人遣李靖來議所許六州代租錢。己未,遣趙良嗣報聘,

求西京等州。辛酉,以王安中為慶遠軍節度使、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

山府。甲申,錄富弼後。

二月乙酉朔,以李邦彥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趙野為尚書右丞。丙戌,金人

以議未合,斷橋梁,焚次舍。丁酉,進封雍國公樸為華原郡王,徐國公棣為高平

郡王,並為開府儀同三司。三月乙卯,金人再遣甯術割等來。己未,遣盧益報聘,

皆如其約。

夏四月癸巳,金人遣楊璞以誓書及燕京、涿、易、檀、順、景、薊州來歸。

庚子,童貫、蔡攸入燕,時燕之職官、富民、金帛、子女先為金人盡掠而去。乙

巳,童貫表奏撫定燕城。庚戌,曲赦河北、河東、燕云路。是日班師。

五月己未,以收複燕、云,賜王黼玉帶。庚申,以王黼為太傅,鄭居中為太

保,進宰執官二等。辛酉,王黼總治三省事。癸亥,童貫落節鉞,進封徐、豫國

公。蔡攸為少師。乙丑,詔正位三公立本班,帶節鉞若領他職者仍舊班,著為令。

癸酉,祭地于方澤。是月,金人許朔、武、蔚三州。金主阿骨打殂,弟吳乞買立。

六月乙酉,郭藥師加檢校少傅。丙戌,遼人張覺以平州來附。己丑,仲爰薨。

乙未,詔今後內外宗室並不稱姓。丁酉,以安國軍節度使仲理為開府儀同三司,

進封嗣濮王。己亥,慮囚。戊申,鄭居中卒。辛亥,以蔡攸領樞密院。

秋七月戊午,以梁師成為少保。己未,童貫致仕。起複譚稹為河北、河東、

燕山府路宣撫使。庚午,太傅、楚國公王黼等上尊號曰繼天興道敷文成武睿明皇

帝,不允。禁元祐學術。

八月辛巳朔,日當食不見。辛丑,命王安中作《複燕云碑》。壬寅,太白晝

見。是月,蕭干破景州、薊州,寇掠燕山,郭藥師敗之。干尋為其下所殺,傳首

京師。

九月辛酉,大饗明堂。

冬十月乙酉,雨木冰。壬寅,罷諸路提舉常平之不職者。

十一月乙卯,以鄭紳為太師。丙寅,幸王黼第觀芝。諸路漕臣坐上供錢物不

足,貶秩者二十二人。丁卯,王安中、譚稹並加檢校少傅,郭藥師為太尉。華原

郡王樸薨。壬申,王黼子弟親屬推恩有差。是月,金人取平州,張覺走燕山,金

人索之甚急,命王安中縊殺,函其首送之。十二月乙巳,金人遣高居慶等來賀正

旦。戊申,以高平郡王棣為太保,進封徐王。是歲,秦鳳旱,河北、京東、淮南

饑,遣官振濟。

六年春正月乙卯,為金主輟朝。戊午,置書藝所。癸亥,藏蕭干首于太社。

戊寅,遣連南夫吊祭金國。

二月丁亥,以冀國公為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河間郡王;韶州防禦使令蕩

為婺州觀察使,封安定郡王。己亥,躬耕藉田。丙午,詔自今非曆台閣、寺監、

監司、郡守、開封府曹官者,不得為郎官、卿、監,著為令。李邦彥以父憂去位。

三月己酉朔,以錢景臻為少師。金人來匄糧,不與。

閏月辛巳,皇後親蠶。庚子,禦集英殿策進士。

夏四月癸丑,賜禮部奏名進士及第、出身八百五人。丁巳,李邦彥起複。

五月壬寅,慮囚。癸卯,金人遣使來告嗣位。

六月壬子,詔以收複燕、云以來,京東、兩河之民困于調度,令京西、淮、

浙、江、湖、四川、閩、廣並納免夫錢,期以兩月納足,違者從軍法。

秋七月戊子,遣許亢宗賀金國嗣位。丁酉,詔:應系禦筆斷罪,不許詣尚書

省陳訴改正。壬寅,詔宗室、後妃戚里、宰執之家概敷免夫錢。甲辰,置璣衡所。

八月乙卯,譚稹落太尉、罷宣撫使,童貫落致仕,領樞密院代之。丁巳,以

溢機堡為安羌城。壬戌,以複燕、云,赦天下。

九月乙亥,以白時中為特進、太宰兼門下侍郎,李邦彥為少宰兼中書侍郎。

蔡攸落節鉞。辛巳,大饗明堂。丁亥,以趙野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承旨宇文粹

中為尚書右丞,開封尹蔡懋同知樞密院。庚寅,以金芝產于艮岳萬壽峰,改名壽

岳。庚子,金人遣富謨弼等以遺留物來獻。

冬十月庚午,詔有收藏習用蘇、黃之文者,並令焚毀,犯者以大不恭論。癸

酉,詔內外官並以三年為任,治績著聞者再任,永為式。

十一月丙子,王黼致仕。太白晝見。乙酉,罷應奉司。丙戌,令尚書省置講

議局。壬辰,詔監司擇縣令有治績者保奏,召赴都堂審察錄用,毋過三人。十二

月甲辰朔,蔡京領講議司。詔百官遵行元豐法制。丁未,詔內外侍從以上各舉所

知二人。癸亥,蔡京落致仕,領三省事。是歲,河北、山東盜起,命內侍梁方平

討之。京師、河東、陝西地大震,兩河、京東西、浙西水,環慶、邠甯、涇原流

徙,令所在振恤。夏國、高麗、于闐、羅殿入貢。

七年春正月癸酉朔,詔赦兩河、京西流民為盜者,仍給複一年。癸巳,詔罷

諸路提舉常平官屬,有罪當黜者以名聞,仍令三省修已廢之法。

二月甲辰,複置鑄錢監。詔禦史察贓吏。己酉,雨木冰。庚戌,詔京師運米

五十萬斛至燕山,令工部侍郎孟揆親往措置。己巳,進封廣國公栻為南康郡王、

福國公榛為平陽郡王,並開府儀同三司。壬申,京東轉運副使李孝昌言招安群盜

張萬仙等五萬余人,詔補官犒賜有差。

三月癸酉朔,雨雹。甲申,知海州錢伯言奏招降山東寇賈進等十萬人,詔補

官有差。丙戌,以惠國公楧為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安郡王。

夏四月丙辰,降德音于京東、河北路。庚申,蔡京複致仕。複州縣免行錢。

戊辰,詔行元豐官制。複尚書令之名,虛而勿授;三公但為階官,毋領三省事。

五月壬午,封子樅為潤國公。丁亥,詔諸路帥臣舉將校有才略者、監司舉守

令有政績者歲各三人。

六月辛丑朔,詔宗室複著姓。丙午,封童貫為廣陽郡王。戊申,詔臣僚輒與

內侍來往者論罪。辛亥,慮囚。己未,以蔡攸為太保。癸亥,詔吏職雜流出身人,

毋得陳請改換。乙丑,罷減六尚歲貢物。

秋七月庚午朔,詔士庶毋以“天”、“王”、“君”、“聖”為名字,及以

壬戌日輔臣焚香。甲戌,以河間郡王為太保,進封沂王。是月,河東義勝軍

叛。熙河、河東路地震。

九月辛巳,大饗明堂。壬辰,金人以擒遼主,遣李孝和等來告慶。是月,河

東言粘罕至云中,詔童貫複宣撫。有狐升禦榻而坐。

冬十月辛亥,賜曾布諡曰文肅。戊午,罷京畿和糴。

十一月庚午,詔:無出身待制以上、年及三十通曆任滿十歲,乃許任子。乙

亥,遣使回慶金國。甲申,朝獻景靈宮。乙酉,饗太廟。丙戌,祀昊天上帝于圜

丘,赦天下。庚寅,以保靜軍節度使種師道為河東、河北路制置使。十二月乙巳,

童貫自太原遁歸京師。己酉,中山奏金人斡離不、粘罕分兩道入攻。郭藥師以燕

山叛,北邊諸郡皆陷。又陷忻、代等州,圍太原府。太常少卿傅察奉使不屈,死

之。丙辰,罷浙江諸路花石綱、延福宮、西城租課及內外制造局。金兵犯中山府,

詹度禦之。戊午,皇太子桓為開封牧。罷修蕃衍北宅,令諸皇子分居十位。己未,

下詔罪己。令中外直言極諫,郡邑率師勤王,募草澤異才有能出奇計及使疆外者。

罷道官,罷大晟府、行幸局。西城及諸局所管緡錢,盡付有司。以保和殿大學士

宇文虛中為河北、河東路宣諭使。庚申,詔內禪,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帝為教主

道君太上皇帝,居于龍德宮。尊皇後為太上皇後。

靖康元年正月己巳,詣亳州太清宮,行恭謝禮,遂幸鎮江府。四月己亥,還

京師。明年二月丁卯,金人脅帝北行。紹興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國城,年五十

有四。七年九月甲子,凶問至江南,遙上尊諡曰聖文仁德顯孝皇帝,廟號徽宗。

十二年八月乙酉,梓宮還臨安。十月丙寅,權欑于永祐陵。十二月丁卯,祔太

廟第十一室。十三年正月己亥,加上尊諡曰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

皇帝。

贊曰:宋中葉之禍,章、蔡首惡,趙良嗣厲階。然哲宗之崩,徽宗未立,惇

謂其輕佻不可以君于下。遼天祚之亡,張覺舉平州來歸,良嗣以為納之失信于金,

必啟外侮。使二人之計行,宋不立徽宗,不納張覺,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以

是知事變之來,雖小人亦能知之,而君子有所不能制也。跡徽宗失國之由,非若

晉惠之愚、孫皓之暴,亦非有曹、馬之篡奪,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

正士,狎近奸諛。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資,濟其驕奢淫佚之志。溺信虛無,

崇飾游觀,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為誕謾,怠棄國政,日行無稽。及童貫用事,

又佳兵勤遠,稔禍速亂。他日國破身辱,遂與石晉重貴同科,豈得諉諸數哉?昔

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猶告武王以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況宣、政之

為宋,承熙、豐、紹聖椓喪之余,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喪

志,縱欲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