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異端之學(凡十四條)

明道先生曰:楊、墨之害,甚于申、韓;佛、老之害,甚于楊、墨。楊氏

“為我”,疑于義;墨氏“兼愛”,疑于仁。申、韓則淺陋易見。故孟子只辟楊、

墨,為其惑世之甚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楊、墨之比,此所以為害尤甚。楊、

墨之害,亦經孟子辟之,所以廓如也。

伊川先生曰:儒者潛心正道,不容有差,其始甚微,其終則不可救。如“師

也過,商也不及”,于聖人中道,師只是過于厚些,商只是不及些;然而厚則漸

至于兼愛,不及則便至于為我,其過不及同出于儒者,其末遂至楊、墨。至如楊、

墨,亦未至于無父無君,孟子推之便至于此,蓋其差必至于是也。

明道先生曰:道之外無物,物之外無道,是天地之間無適而非道也。即父子

而父子在所親,即君臣而君臣在所嚴,以至為夫婦、為長幼、為朋友,無所為而

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須臾離也。然則毀人倫、去四大者,其外于道也遠矣。故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若有適有莫,則于道為有間,

非天地之全也。彼釋氏之學,于“敬以直內”則有之矣,“義以方外”則未之有

也。故滯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歸于恣肆,此佛之教所以為隘也。吾道則不然,

率性而已。斯理也,聖人于《易》備言之。(又云:佛有一個覺之理,可以“敬

以直內”矣,然無“義以方外”,其直內者,要之其本亦不是。)

“釋氏本怖死生,為利豈是公道?唯務上達而無下學,然則其上達處,豈有

是也?元不相連屬,但有間斷,非道也。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彼

所謂識心見性是也,若存心養性一段事則無矣。彼固曰出家獨善,便于道體自不

足。”或曰:“釋氏地獄之類,皆是為下根之人,設此怖,令為善。”先生曰:

“至誠貫天地,人尚有不化,豈有立偽教而人可化乎?”

學者于釋氏之說,直須如淫聲美色以遠之;不爾,則骎骎然入其中矣。顏淵

問為邦,孔子既告之以二帝、三王之事,而複戒以“放鄭聲,遠佞人”,曰:

“鄭聲淫,佞人殆。”彼佞人者,是他一邊佞耳,然而于己則危,只是能使人移,

故危也。至于禹之言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直消言畏,只是須著

如此戒慎,猶恐不免,釋氏之學更不消言常戒。到自家自信後,便不能亂得。

所以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只為從那里來。“生生之謂易”,生則一時

生,皆完此理。人則能推,物則氣昏推不得,不可道他物不與有也。人只為自私,

將自家軀殼上頭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他底。放這身來,都在萬物中一例看,大

小大快活。釋氏以不知此,去他身上起意思,奈何那身不得,故卻厭惡,要得去

盡根塵,為心源不定,故要得如枯木死灰。然沒此理,要有此理,除是死也。釋

氏其實是愛身,放不得,故說許多。譬如負版之蟲,已載不起,猶自更取物在身。

又如抱石投河,以其重愈沉,終不道放下石頭,惟嫌重也。


人有語導氣者,問先生曰:“君亦有術乎?”曰:“吾嘗夏葛而冬裘,饑食

而渴飲,節嗜欲,定心氣,如斯而已矣。”

佛氏不識陰陽、晝夜、死生、古今,安得謂形而上者與聖人同乎?

釋氏之說,若欲窮其說而去取之,則其說未能窮,固已化而為佛矣。只且于

跡上考之,其設教如是,則其心果如何?固難為取其心,不取其跡,有是心則有

是跡。王通言心跡之判,便是亂說。故不若且于跡上斷定不與聖人合。其言有合

處,則吾道固已有;有不合者,固所不取。如是立定,卻省易。

問:“神仙之說有諸?”曰:“若說白日飛升之類,則無;若言居山林間,

保形煉氣,以延年益壽,則有之。譬如一爐火,置之風中則易過,置之密室則難

過,有此理也。”又問:“楊子言‘聖人不師仙,厥術異也’,聖人能為此等事

否?”曰:“此是天地間一賊,若非竊造化之機,安能延年?使聖人肯為,周、

孔為之矣。”

謝顯道曆舉佛說與吾儒同處。問伊川先生,先生曰:“恁地同處雖多,只是

本領不是,一齊差卻。”

橫渠先生曰: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圍之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緣天地,明

不能盡,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蔽其用于一身之小,溺其志于虛空之大,此所以

語大語小,流遁失中。其過于大也,塵芥六合;其蔽于小也,夢幻人世。謂之窮

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之盡性,可乎?謂之無不知,可乎?塵芥六合,謂天地

為有窮也;夢幻人世,明不能究其所從也。

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浮圖明鬼,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遂厭苦求免,可謂知鬼乎?以人生為妄

見,可謂知人乎?天人一物,輒生取舍,可謂知天乎?孔、孟所謂天,彼所謂道,

惑者指游魂為變為輪回,未之思也。大學當先知天德,知天德,則知聖人、知鬼

神。今浮圖劇論要歸,必謂死生流轉,非得道不免,謂之悟道,可乎?(悟則有義

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推知晝夜,通陰陽,體之無二。)自其說熾,傳中國,

儒者未容窺聖學門牆,已為引取,淪胥其間,指為大道。乃其俗達之天下,致善

惡知愚、男女臧獲,人人著信。使英才間氣,生則溺耳目恬習之事,長則師世儒

崇尚之言,遂冥然被驅,因謂聖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學而知。故未識聖人心,

已謂不必求其跡;未見君子志,已謂不必事其文。此人倫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

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亂。異言滿耳,上無禮以防其偽,下無學以稽其弊,自古

诐淫邪遁之辭,翕然並興,一出于佛氏之門者千五百年。向非獨立不懼,精一

自信,有大過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間,與之較是非,計得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