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8節:神話的毀滅和形而上學的興起(2)

神話只能存在于人類或民族的童年期,隨著理性的成熟,"無意識形而上學"就勢必要被"有意識形而上學"即哲學取代了。成熟的理性以主體自居,把世界當作客體對待。世界分裂為本體界和現象界,無非是人與自然相分離的思辨形式。人喪失了對生命的形而上意義的無意識信念,于是只好靠意識去追尋;但尋到的不再是形象的圖解,而是抽象的概念了。

在神話形而上學向哲學形而上學的轉折中,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是關鍵人物。尼采喜歡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尤其是赫拉克利特,因為他們的哲學在一定程度上還處在神話向哲學的過渡中,具有相當的神秘性和直觀性。可是即使在蘇格拉底之前,例如赫拉克利特和克塞諾芬,即已經開始對荷馬有所非議了。到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就完全自覺地站在理性和道德的立場上,對表現于荷馬史詩中的希臘神話進行了抨擊。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對神話的指責集中在兩點上。一是說神是善的,而荷馬卻把諸神描寫得像凡人一樣,撒謊,奸淫,好戰,貪財,無惡不作。這是反對神話的非道德性。二是說神是純然一體、常住不變的,而荷馬卻把諸神描寫得形狀變幻無常。這是反對神話的非理性。柏拉圖所謂的至善的、純然不變的神,其實只是最高理念——"善"的理念——的別名,是被神聖化了的抽象概念,與作為被神聖化了的現實人生的神話當然大相徑庭。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圖據以批判神話的兩個立足點,即道德和理性,恰是此後統治歐洲兩千年的形而上學的兩塊基石。而在尼采看來,以道德反對自然,以理性反對本能,正表明了形而上學否定生命的虛無主義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