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20節:形而上學的虛無主義實質(2)

第二種形式:對"統一"的尋求及其失落。

尼采寫道:"作為心理狀態的虛無主義必然到來,其次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在一切事件之中和一切事件背後設置了一個整體,一個系統,甚至一個組織……一種統一,某種'一元論'形式:憑借這種信念,人產生對一種無限高于他的整體的聯系感和依賴感,神性的一種方式……'普遍的利益要求個體獻身'……然而請看,不存在這樣的普遍!如果並無一種具有無限價值的整體通過人發生作用,人就徹底喪失了對自身價值的信念:也就是說,他構造這樣一個整體,以求能夠相信自己的價值。"《強力意志》第12節,第14頁。

在這里,尼采指出,對"統一"的尋求也是一種價值尋求。人之所以要在變動不居的萬象世界背後尋找一種終極實在,一個最高統一體,一方面是為了把自己與永恒、絕對,與"一種具有無限價值的整體"聯系起來,以確認自身存在的絕對價值,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獲得一種安全感。這後一方面涉及到了尼采所說的"恐懼效應"問題。所謂"恐懼效應",是指因為恐懼欲望和激情(它們造成痛苦)而迷信道德,因為恐懼非理性和偶然(它們也造成痛苦)而迷信理性、合目的性,因為恐懼變化、暫時性(它們導致死亡)而迷信不變的"存在"。這是"形而上學的心理學"。《強力意志》第576節,第391、392頁。形而上學家們出于"對一切流逝、變化、生成之物的蔑視、仇恨",因而"要求一個不變之物的世界"。《強力意志》第585節,第402頁。"他們全都(甚至懷著絕望之心)信仰存在者。可是,他們得不到它,于是探尋它被扣壓的緣由。"由此而把感官看作"向我們隱瞞了真正的世界"的騙子。《偶象的黃昏》,第22、23頁。哲學家們對感官的猜疑由來已久,早在前蘇格拉底時期,愛利亞學派和赫拉克利特都已從相反立場出發拒絕感官的證據,前者是因為感官只能感知事物的多和變,不能感知事物的背後不生不滅不動不變不可分的"存在",後者卻是因為感官獲得的是事物持存和統一的假象,不能感知像永恒活火一樣變化的世界真相。尼采極其崇敬赫拉克利特,但批評他"對感官也不公平"。尼采認為,感官並不說謊,只是在理性對感官的證據進行加工時,才在其中塞進了"統一"、"持存"之類的謊言。參看《偶象的黃昏》,第23、24頁。不過,赫拉克利特終究是獨樹一幟,後來的哲學家基本上繼承了愛利亞學派的立場,都因為仇恨生成、渴求統一而不信任感官的證據。

猜疑感官的另一面就是迷信理性。"感官騙人,理性修正錯誤:由之而來的結論是,理性是通往不變之物的道路;非感性的理念必定最接近'真正的世界'。"《強力意志》第585節,第402頁。理性(知性)的形式是范疇。范疇原是人為功利目的整理現實世界的手段,現在卻被誤當作價值尺度,"實在性的標准",甚至成了對目的即現實世界的審判。參看《強力意志》第584節,第399頁。哲學家們把概念看作始因,絕對物,看作"來自彼岸元存在(Vorexistenz)的一份遺產"《強力意志》第471節,第331頁。,用它們來構造一個超感性的世界,把這個世界宣布為"真正的世界",而把唯一的現實世界即我們的感性世界宣判為虛假的世界。因此,尼采說:"對理性范疇的信仰是虛無主義的根源"。《強力意志》第12節,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