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0節:徹底的虛無主義(1)

徹底的虛無主義

真誠意識和徹底的虛無主義

徹底的虛無主義是迄今為止形而上學價值體系由建立到瓦解的必然的曆史結論和邏輯結論,然而,要正視和得出這個結論,必須具備尼采所說的"真誠意識"。

1864年10月,20歲的尼采入波恩大學學神學和古典語言學。半年後,尼采放棄神學,此舉使篤信基督教的母親和妹妹極為不安。尼采給妹妹寫信表明自己的態度說:

"我們所尋求的是安甯、和平與幸福嗎?不,只是真理而已,不管它多麼可怕,多麼丑陋。

"假如在童年時代,我們相信了一切靈魂的救贖來自基督以外的神明,如穆罕默德,仍然一樣會受到祝福,和基督所賜予的完全相同。因為給予幸福的,只是信仰本身,而非信仰背後的客體……一切真誠的信仰都是根深蒂固、確立不移的,都能給予我們所期望的祝福。但畢竟這種態度絕非客觀真理的基礎。

"在這里,人類的道路可分為二:如果你想要得到心靈的安甯與幸福,那麼,去信仰吧!但如果你要做真理的信徒,就應該去探索。"轉引自工藤綏夫:《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台灣水牛出版社,1984,第48、49頁。

尼采在青年時代立下的這番誓言,可說信守了終身。後來他又說:"不顧一切地追求'真理'的激情是最高尚的——因此迄今為止是最罕見的!"《尼采全集》第12卷,第127頁。正是這種罕見的激情推動尼采進入了哲學領域。對"真理"的追求實質上是對根據的發問,它要求對以往一切學說和信仰作批判的考察,檢查其有無可靠的根據,或如尼采所說:"對真理的信仰以懷疑一切迄今為止所信仰的真理為起點。"《尼采全集》第3卷,第22頁。再者,對根據的發問本質上是無限的,因而它必然把人引向廣義的形而上學,即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作追根究底的探索。尼采說:"在我看來,善意、精純、天才算什麼呢,倘若具有這些品質的人容忍自己在信念和判斷方面無所作為,倘若他不覺得對于可靠性的要求是最內在的渴望和最深邃的沖動……置身于生存整個奇特的不可靠性和多義性之中而不發問……我覺得這是令人鄙視的。"《尼采全集》第5卷,第38頁。應當記住,尼采自己是一個有如此強烈形而上學沖動的人,這才促使他對以往一切形而上學作批判的考察。很顯然,一個人倘若對世界和人生的可靠根據毫不關心,是想不到要對以往提出的這類根據加以審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