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79節:透視主義(1)

透視主義

認識的人類中心論含義

尼采強調要從嚴格"人類中心論"含義上把握"認識"這一概念。他還把認識稱作"人類的特異反應"、"人神同形同質論"等等,這些提法都是"人類中心論"的不同表述。

認識論中的人類中心論是一種相對主義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認識必定以人類特性為轉移,不可能有超越于人類特性的純客觀認識。在哲學史上,這種觀點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普羅塔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著名命題。在近代,無論洛克、休謨的經驗主義,還是康德的先驗主義,都在不同程度上立足于人類中心論。徹底的經驗主義認為,一切認識都受制于人的感官,僅限于感覺,而用以整理感覺材料的理性法則完全是任意的,在人性和客觀實在兩方面均無根據。先驗主義進一步斷定,人用來整理感覺材料的理性法則也存在于人類意識的先驗結構中。對于兩者來說,進入認識的東西都不是某種"自在之物",而只是人的感覺,或者再加上人類意識中某種先天形式。

要在認識論領域內貫徹人類中心論觀點,關鍵在于,不但在認識內容(感性材料)方面,而且在認識形式(理性范疇)方面,從人類的種族組織中找到根據。康德確定這一根據在于人類某種先天的心理組織,無疑對于推進人類中心論觀點起了決定性作用。不過,從康德到尼采,朗格是一個重要的中介。據考證,尼采曾鑽研過朗格的著作。對比尼采和朗格的認識理論,我們不難發現尼采受過朗格的重大影響。作為新康德主義生理學學派的代表人物,朗格的顯著特點是,一方面旗幟鮮明地主張康德式的人類中心論觀點,另一方面把它與某種生理學觀點結合起來。他把自己的哲學命名為"感官生理學",並聲稱:"感官生理學是發展了的和糾正過的康德哲學。"朗格認為,我們的感性知覺的性質完全取決于我們器官的結構,而我們借以把感性知覺聯結為經驗的理性范疇,尤其是因果性范疇,則由我們的心理組織所決定。因此,我們的全部認識都是由心理生理組織決定的。"世界不僅是表象,它同時也是我們的表象:它是種族的組織的產物……"朗格:《唯物主義史》,第2卷。轉引自巴克拉捷:《近代德國資產階級哲學史綱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第161、162頁。尼采把認識的人類中心論含義與生物學含義結合起來,顯然來自朗格。此外,朗格認為現象與自在之物的對立是按照因果關系所作的類比,"理性世界"是虛構的世界,虛構是從種族生命根源中成長起來的必然產物,這些觀點對于尼采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尼采認為,就像不存在"自在之物"一樣,根本不存在"自在的認識"。一切認識都打上了人類的種族烙印。認識一個事物,也就是把該事物置于與我們的某種關系之中。超越于與人類的任何關系的事物根本不可能成為認識的對象。所以,理性主義者所宣揚的檢驗真理的自明性標准是荒謬的,因為"一件自明之物不再與我們有絲毫關系"《善惡的彼岸》第80節。《尼采全集校勘學習版》,第5卷,第88頁……無論以何種方式認識世界,都是把世界"人化"。"把世界'人化',即愈來愈覺得我們是其中的主人。"《強力意志》第614,第147頁。可見,對于尼采來說,認識的人類中心論含義是與認識以生存實踐的需要為基礎這一"生物學"含義緊密相連的。

人類中心論含義貫穿于認識的一切形式。例如,自然科學:"全部自然科學僅是理解人和人類事務的一種嘗試,更確切地說,是兜著大圈子向人複歸的嘗試。人膨脹為宇宙,為了最終可以說:'你終于是你之所是。'""'人是萬物的尺度'也是支配科學的思想。一切自然規律歸根到底是一堆人神同形同質關系。"轉引自W.格布哈德:《尼采的整體主義》,第112、115、113頁。哲學:"哲學是那一沖動的繼續,我們始終帶著這一沖動,借人神同形同質的幻想,與自然打交道。"道德:"我們在何處遇到一種道德,我們便在那里發現對人類沖動和行為的一種估價和排位。這種估價和排位始終是一個社團和人群的需要的表達。"《快樂的科學》第116節。《尼采全集校勘學習版》,第3卷,第474頁。美:"歸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認作美的:'美'的判斷是他的族類虛榮心……人把世界人化了,僅此而已。"《尼采美學文選》,第3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