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9節:開端:8月恐慌(15)

展望未來,許多關注2007年金融震蕩的消息靈通的觀察者迅速對20世紀曾經爆發的危機(1907年出現的金融恐慌、1914年夏季股票市場關閉、1929年8月到10月間股市崩盤以及歐佩克革命和20世紀70年代的物價飛漲)進行類比,並對最近的市場崩潰現象(1987年股市的短暫崩盤、1997年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8月俄羅斯出現的債務危機以及2000~2001年間以納斯達克市場為首的股票市場出現的“燕式跳水”)進行類比。對1929~2007年間發生的金融危機進行的類比大多屬于個人行為(盡管這種類比研究司空見慣且各種現象間確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不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與1973~1982年間(或1967~1982年間)股市行情相似的潛在市場衰退也不難理解。被大幅通貨膨脹掩蓋的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像高收益賭局一般沖擊了大多數人。幾乎所有的金融批評人士都認為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及其信奉“貨幣主義”的同僚們無不期望增發貨幣並實施債務貨幣化政策。

格林斯潘已經對1987年和1998年危機進行了幾乎“完全一致”的類比,而對1907年金融危機的百年紀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年的金融危機也源于8月出現的市場巨變),已經催生了一本名為《1907年的恐慌》(ThePanicof1907)的新書,該書對曆次危機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對比。將2007年金融震蕩與1987年、1997年或1998年金融危機進行類比的專家們在進行比較時都會采取一種令人心安的方式:他們通常指出正如劇變帶來的沖擊具有暫時性—盡管起初其激烈程度極高,因此最近出現的“8月恐慌”亦如此—8月過後緊跟著出現的是一個更為平靜(如果說形勢依然緊張)的9月。然而,許多市場觀察家仍心有余悸,他們提醒公眾,1987年股市崩盤直接導致1990~1991年股市低迷,而1998年草率降低利率的做法造成了投機泡沫並最終引發2000~2002年間的市場崩潰。財政部部長保爾森告訴他的一位聽眾,他認為2007年危機的持續時間將超過1987年及此後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曆次震蕩周期。某些持最悲觀論調的學者代表,如羅伯特·希勒和其他房地產崩潰論者,描繪了一種更為低迷的前景。

本書無意進行預測,或者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甄選。討論這些還為時過早。然而,本書確實注意到了設定的各種情況,這些情況大多與書中描述的形勢和問題有關。時間將證明一切,但由于2008年是美國大選年,政客們也將發表自己的看法,故第6章將討論與美國政治有關的各個政權、黨派及利益集團中的變化如何能夠為美國未來經濟走向奠定新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