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0節:證券化:陷入風險旋渦(1)

證券化:陷入風險旋渦

如果發生危機,必要時甚至可以從直升機上直接空投鈔票……

一股違約潮正在有著可疑信用記錄的貸款者中逐漸蔓延。由于這些債務都已經被證券化並在全球市場出售,這股浪潮引發了世界信貸市場的混亂,同時也讓資產持有者們學會去重新評估風險。

—《經濟學人》

債務抵押債券……已經變得太過複雜,它們由特定的數學模型來定價,因此很難衡量其真實價值。我認為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不敢去交易這些產品。經實踐檢驗,債務抵押債券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它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將會在市場上消失。

—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

華爾街將9000億美元以上的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為銀行制造了一場信貸危機。這些貸款的最終違約率將高達20%~25%,也就是說有2000億~2500億美元的空頭支票正在金融系統中流通。由于信用評級機構普遍調低了這些原本為AAA或AA級別的有價證券,投資者們十分恐慌,正在逃離所有資產擔保證券。

—經濟學家戴維·黑爾

1996年,當這一時期的牛市剛剛到來,拉丁美洲的專家約翰·C·埃德蒙教授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十分響亮:《有價證券:新的世界財富機器》。這篇文章被人們廣泛討論,其潛在的內涵是:財富的增長不僅可以通過創造或加工產品來實現,對新簽署和現有的貸款協議的重新調整以及對其價值與交易能力的升級也可以達到同樣效果。在秘魯或孟加拉國這些國家,這一理論或許需要打破更深層次的社會和法律規則,但對英語圈國家而言,“證券化”僅僅是為金融工程師們原本就有的強烈傾向開啟了一扇門。埃德蒙沒有其他類似的引人注目的文章,但對資產證券化來說,這僅僅是個開始,它就像野火似的以燎原之勢蔓延開來—尤其在美國。

證券化作為一個門類包含兩種基本產品分類: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s)和資產擔保證券(ABSs)。後者包括六個子類,其中有兩類產品又常常與住宅聯系在一起—債務抵押債券(CDOs)和房屋淨值貸款(HELs)。我們必須注意到房屋淨值貸款與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不是一個概念。就像次級抵押貸款,房屋淨值貸款的借款數額取決于房屋所有者對房產的權益,而不是房產的抵押價值。1995年房屋淨值貸款的總額大約為4000億美元,到2003年房屋淨值貸款每年的發放數額躍至4萬億美元。公眾的熱情也持續高漲。貸款人為獲得了這樣一個可以迅速賣出貸款、轉移風險的機會而歡欣鼓舞。他們將次級貸款的系統風險傳播開來,提前獲得大部分回報,並回收必要的資金來支持新的貸款。這個美國乃至全球市場的巨大盈利機會將整個華爾街籠罩在歡樂的氣氛中。截至2005年,全球證券化資產的80%出自美國。

隨之而來的是,美國普通家庭所要面臨的風險也日益增長。證券是一種金融產品,金融的風險性是公眾普遍擔心的問題。大多數公眾能認識到正在發生的事,但很少人能確切明白其中的原理。公司、金融機構和聯邦政府都將原本由它們承擔的風險與開支轉嫁到普通家庭的資產負債表上。一些權威的評論家認為“風險”這個簡短的詞即將成為美國政治的主要力量。但到2007年年末,政府官員、抵押貸款的貸款人、資產擔保證券的打包者和高級金融執行官們面臨著連他們自己都沒有預期到的風險:這一證券化潮流發展成了自大蕭條以來美國最大的房地產危機。

對普通美國家庭而言,經濟上的不確定性和大失所望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家庭平均收入的5年停滯,健康保險金額缺口的擴大和貸款服務所需資金占個人收入比重的攀升—面對這一切,即便是最樂觀的新經濟預言家,都會覺得前途渺茫。如果家庭的風險意識可以用數值來度量,那麼它此時將會創下一個新的紀錄或者已接近曆史的峰值。

風險—更確切地說,風險的最小化或最大分散可能性—已經成為金融行業的當務之急,美國公司和聯邦政府正朝著一致的方向努力:轉嫁它或暫時承擔它。公司面臨達爾文式的自由競爭市場與全球化的壓力,只能不遺余力地控制收益既定的養老金支出、將工資保持在最低水平並降低在職員工與退休工人的醫療保健費。而保守的白宮政府與國會在這一時期,特別是在2003~2006年,提出了所謂的“機遇社會”或“所有權社會”的說法,它意味著社會保護措施將部分私有化,醫療保險會被削減並鼓勵個人責任制,多種多樣的“個人賬戶”將進入聯邦保險體系的核心。但選民們並不支持這一政策,2006年民主黨重新贏得國會多數席位,宣告這些想法與舉措中的絕大部分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