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

自我的枷鎖和解放

在遭遇大規模惡搞之前,禪師和青年的相遇,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青年有困惑,禪師有智慧,只說故事太淺,只講道理太深,于是禪師和青年就恰到好處地相遇了,在一場關于人生問題的大討論中,完成了智慧的傳承.

本書就是這樣一個"禪師"和"青年"的故事.書中的"禪師"很了不得,他是精修多年阿德勒心理學的"哲人",知識淵博,閱曆豐富,充滿了對人生的領悟和洞見.本書的"青年"其實也很了不得,雖然他內向,敏感,自卑,可是你要知道,他的職業是圖書管理員……

我從初中就知道阿德勒老師了.那時候我還是個懵懂少年,敏感自卑如本書的主人公,覺得人生一片灰暗.有一天在書店偶遇阿德勒的名著《超越自卑》,讀後感覺中槍無數,覺得自己還能搶救一下,由此走上了學習心理學的道路.可以說,阿德勒和他的《超越自卑》就是我那段時間生命中的"禪師".阿德勒的人生故事也很勵志.他小時候個子小,駝背,學習成績也不好,矮窮丑占了兩樣,長輩經常拿他跟高富帥哥哥相比,這讓他自慚形穢.再加上他三歲時弟弟去世,自己兩次被車撞,五歲時得肺炎差點死去,人生也是頗多坎坷.好在他最終找到了獨特的人生意義,並成為了一名心理學的大家.可以說,他本人就是戰勝自卑,逆襲成功的人生典范.

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算古人了,但他的思想非常現代,孕育了很多現代心理咨詢流派的思想種子:比如,認為"發生什麼事不重要,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才重要"的認知流派;關注人的潛能和價值的人本主義學派;以及把愛,勝任感和控制感作為人類基本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而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主題,是對自我的解放.

我經常遇到這樣的來訪者:心事重重,怨念頗深,覺得人生諸多不幸,萬事諸多無奈,經常會幻想換種活法.可一說到改變,他們就會長歎一聲:我又能怎麼辦呢?

生活給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系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心靈的.阿德勒的整個理論體系,都在試圖把人從這種束縛中解脫出來,讓人重獲心靈自由.

阿德勒想要幫我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從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開始,很多心理學家都相信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曆的產物.這些經曆變成了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可本書中的阿德勒卻說,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在阿德勒的學說里,所謂的心理症狀,並不是過去經曆的產物,而是為現在的"目的"服務.比如,和異性談話會臉紅,這是一種典型的社交焦慮.但阿德勒說,探討這個症狀沒什麼意義,探討這個症狀的功能--終于可以讓你死宅到底了,卻又很有意義.通過這樣的理論,阿德勒把自我從過去中解放出來.

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系.我們的很多心理困擾都來自社會和他人的期待和評價.正是這種評價體系,造成了人的驕傲和自卑.而人們又經常借"愛"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實.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際關系大概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他認為每個人的課題都是分離又獨特的.我怎麼愛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愛,這是你的課題.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麼多糾結和煩惱.

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很多人目標遠大,覺得只有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人生才真的開始,現在的生活還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當我們這麼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在貶低成了實現未來的工具.但現在卻是我們唯一真正經曆和擁有的.正如《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所說的,當你急著奔向未來的時候,說明你己經不喜歡現在了.阿德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阿德勒的心理學,就這樣把自我從過去,人際關系和未來中解放出來.可是越獄成功以後呢?以前我們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會,而阿德勒卻完全把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力交給了我們自己.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後,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知乎專欄作家 動機在杭州

2015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