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哲人:請坐下.如果這樣的話,意見不合也很正常.在這里,我首先要簡單說明一下辯論的基礎部分,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如何理解人的問題.

青年:要簡略!拜托您一定要簡略!

哲人:剛才你說"人的性格或秉性無法改變".而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學中用"生活方式"一詞來說明性格或秉性.

青年:生活方式?

哲人:是的,人生中思考或行為的傾向.

青年:思考或行為的傾向?

哲人: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彙集起來的概念就可以理解為生活方式.從狹義上來講可以理解為性格:從廣義上來說,這個詞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觀或人生觀.

青年:世界觀?

哲人:我們假設有一個人正在為"我的性格是悲觀的"而苦惱,我們可以試著把他的話換成"我具有悲觀的’世界觀'".我認為問題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觀.性格一詞或許會帶有"不可改變"這一感覺,但如果是世界觀的話,那就有改變的可能性.

青年:不,還是有點難吧.這里所說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很接近"生存方式"呢?

哲人:可能也有這種表達方式.如果說得更准確一些,應該是"人生的狀態"的意思.你一定會認為秉性或性格不會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變.但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青年: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哲人:是的.是你自己主動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青年:也就是說,我不僅選擇了"不幸",就連這種奇怪的性格也是自己一手選擇的?

哲人:當然.

青年:哈哈……無論怎麼說,您這種論調都太勉強了.當我注意到的時候,我就己經是這種性格了,根本不記得有什麼選擇行為.先生您也是一樣吧?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性格,這不是無稽之談嗎?

哲人:當然,並不是有意地選擇了"這樣的我",最初的選擇也許是無意識的行為.並且,在選擇的時候,你再三提到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人種,國籍,文化或者家庭環境之類的因素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即便如此,選擇了"這樣的我"的還是你自己.

青年:我不明白您的意思.到底在什麼時候做了選擇呢?

哲人: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大約是在10歲左右的時候.


青年:那麼,退一百步,不,退二百步講,假設10歲的我無意識地選擇了那種生活方式.但是,那又如何呢?說是性格也好,秉性也好,或者說是生活方式也好,反正我已經是"這樣的我"了.事態又不會有什麼改變.

哲人:這不可能.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就可以由自己進行重新選擇.

青年:重新選擇?

哲人:也許你之前並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許你連生活方式這個概念都不知道.當然,誰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麼樣的國家,什麼樣的時代,有什麼樣的父母,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選擇.

而且,這些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你也許會有不滿,也許會對別人的出身心生羨慕.

但是,事情不可以僅止于此.問題不在于過去而在于現在.現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這樣的話,接下來的行為就是你自己的責任了.無論是繼續選擇與之前一樣的生活方式還是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青年:那麼如何才能夠重新選擇呢?並不是一句"因為是你自己選擇了那種生活方式,所以現在馬上重新選擇"就可以馬上改變的吧!

哲人:不,不是你不能改變.人無論在何時也無論處于何種環境中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青年:您說什麼?

哲人:人時常在選擇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像現在這樣促膝而談的瞬間也在進行著選擇.你把自己說成不幸的人,還說想要馬上改變,甚至說想要變成別人.盡管如此還是沒能改變,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你在不斷地下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決心.

青年:不不不,這完全講不通.我很想改變.這是千真萬確的真心.既然如此又怎會下定不改變的決心呢?!

哲人:盡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還是感覺現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覺得一直這樣不做改變比較輕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現在的我",那麼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結果會怎樣等問題都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推測,可謂是輕車熟路般的狀態.即使遇到點狀況也能夠想辦法對付過去.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麼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未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青年:您是說想要改變但又害怕改變?

哲人:要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你一定是選擇了後者.

青年:……現在您又用了"勇氣"這個詞啊.

哲人:是的,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