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風的皇帝與短命的改革 第53節:德宗皇帝丟了什麼?(1)

八德宗皇帝丟了什麼?

雖然扯起了反旗,可李懷光的日子並不好過。

因為他麾下的朔方將士普遍對李唐還抱有感情,所以當李懷光遣將去追殺天子的時候,三個將領故意在途中逗留延宕,放走了德宗;此後李懷光准備攻打李晟,三次下達動員令,將士們都不從命。他們說:“如果是打朱泚,我們一定效死;要是想謀反,我們甯死不從!”

除了部卒離心之外,李懷光和朱泚的關系也在迅速惡化。

李懷光反叛之前,兵多將廣、勢力強盛,朱泚致函尊其為兄長,並相約與他在關中稱帝,願為兄弟之國。可當朱泚後來發現李懷光的部眾紛紛背叛,勢力日漸削弱時,便又傲慢起來,竟然賜給李懷光“詔書”,以臣節相待,並打算征調他的部隊。李懷光勃然大怒,可他處在李晟和朱泚的夾縫間,又不敢輕舉妄動。

他擔心進攻其中任何一個,都會遭到另一個的攻擊。

萬般無奈之下,李懷光只好燒毀營寨,縱兵大掠涇原十二縣。把這一帶擄掠得雞犬不留之後,他才率部東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

可當他走到富平(今陝西富平縣)時,大將孟涉和段威勇卻帶著數千人突然掉頭投奔了李晟,隨後一路上又不斷有將士叛逃。襲取了蒲州後,李懷光命大將趙貴先在同州構築城防,可趙貴先不久便舉城歸降了唐朝。

李懷光斷然沒有想到,他反叛之後不但沒有像朱泚和李希烈那樣割地稱帝,反而前途更加暗淡。

可李懷光知道,他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無論前面是什麼,他都得硬著頭皮走下去。

興元元年五月二十日,已被德宗任命為京畿、渭北、鄜坊、丹延四鎮節度使的李晟擬定了克複長安的作戰計劃,並與鎮國節度使駱元光、商州節度使尚可孤等部約定日期會師于長安城下,准備大舉反攻。

二十二日,尚可孤在藍田以西擊敗了朱泚部將仇敬忠,將其斬殺。

二十五日,李晟大軍推進到長安光泰門(大明宮東北門)外。

二十六日,李晟軍正在修築工事,朱泚命大將張庭芝、李希倩趁他立足未穩出城攻擊,被李晟打得大敗而回。

二十七日,朱泚軍數度出戰卻頻頻失利;同日,駱元光又在浐水西岸擊敗了朱泚的部隊。

二十八日,李晟大軍發動總攻,從大明宮北面禁苑的苑牆突入城中。朱泚與姚令言率兵奮力抵抗,終究不敵,最後帶領殘部一萬多人從西面逃出長安。李晟命兵馬使田子奇率騎兵追擊。同日,渾瑊等人也率部克複了咸陽。

淪陷了八個月的長安,終于回到李唐王朝的手中。

朱泚和姚令言向西一路狂奔,打算投奔吐蕃。可他的部眾卻沿途逃散,跑到涇州時,一萬多人逃得只剩下百余騎兵。非但如此,朱泚任命的涇原節度使田希鑒還堅閉城門,拒絕接納。朱泚大怒,在城下喊話道:“你的旌節是我授予的,為什麼在危難時竟忘恩負義?”遂下令士兵焚燒城門。

田希鑒在城頭上冷笑。

要說我田希鑒的官是你朱泚封的自然是沒錯,可你朱泚當初的官又何嘗不是李適封的?你朱泚可以叛,我田希鑒為什麼就不能叛?

田希鑒冷笑著命人取來節度使的旌節,往城門下的火堆里一扔,大喊一聲:“還你的旌節!”

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朱泚的部眾發出了絕望的哭泣。一部分涇原籍的士兵索性殺了姚令言,砍下他的首級向田希鑒投降。朱泚只好帶著余下的親兵、幕僚、族人,繼續向北面的驛馬關(今甘肅慶陽縣西南)逃竄。到了甯州(今甘肅甯縣),刺史夏侯英又閉門拒絕,朱泚只好折往西北方向繼續逃亡。

當朱泚一行人疲憊不堪地來到彭原西城屯(今甘肅鎮原縣東)的時候,有兩個人不想再跑了。

他們是朱泚的大將梁庭芬和韓旻。

梁庭芬故意放慢速度,讓他的坐騎落在眾人之後,然後從容地搭弓上箭,一箭就把朱泚射落馬下。

朱泚負傷掉進一個土坑中,韓旻揮刀上前,一刀砍下了他的腦袋。

韓旻等人提著朱泚的首級返回涇州投降。數日後,首級被傳送至梁州的天子行在。

至此,由涇師之變引發的這場重大叛亂終于塵埃落定。

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七月十三日,顛沛流離的德宗李適回到了闊別十個月的長安。

大明宮依舊矗立在那里,默默守候著他的歸來。

亮麗的陽光下一切如初。

盡管玄武門上的每一塊磚牆都曾親曆過流血和死亡,盡管含元殿前的每一寸丹墀都見證過陰謀和背叛,可它們全都緘默不語,反而向天子李適展現出一副令人生疑的矜持和美好。

歸來的李適受到萬千軍民的夾道歡迎。

他一路上都保持著笑容——一副矜持和美好的笑容。

那笑容仿佛在說:“百姓別來無恙、長安別來無恙、帝國——別來無恙!所有的災難和不幸終將過去,讓我們找回昔日的勇氣和力量,來重建一個幸福而美麗的家園吧!”

然而沒有人知道,此刻李適的心頭正響著另外一種聲音。

那聲音在說:“這世上有一種東西丟了就是丟了,那是找不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