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宗李昂的悲劇三重奏 第98節:甘露之變:大明宮成了屠宰場(1)

六甘露之變:大明宮成了屠宰場

其實這一切本來不會發生。

其實天子李昂和他的皇黨本來已經勝利在望了。

可皇黨內部的某個重要人物卻在這個冬天的某個午後,忽然生出了某個念頭,從而導致了計劃的流產和災難的發生。

這個人就是李訓。

就在鄭注緊鑼密鼓地籌劃這個誅殺閹黨的行動時,一個念頭不由分說地跳進了李訓的腦海——假如這次行動獲得成功,那麼鄭注就會當之無愧地成為帝國的功臣,成為天子最感激的人。

甚至可能成為最得寵的人。

李訓能眼睜睜地看著鄭注搶這份首功嗎?

當然不能。

一棲不兩雄。權力的塔尖上容不下兩個同樣野心勃勃的人。如果朋黨和閹黨全部被清除乾淨,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必然是這兩個人的巔峰對決。

所以李訓不得不居安思危,不得不未雨綢繆,不得不先下手為強!

就在這樣的念頭急劇飛轉的電光石火之間,另一個計劃已經在李訓的腦海中悄然浮現——必須趕在王守澄的葬禮舉行之前,尋找機會把閹黨全部做掉,繼而把鄭注也一塊做掉!

只有如此,李訓在未來的歲月里才能在宰相的位子上巋然不動、高枕無憂。

心意已決,李訓立刻召集他的心腹:宰相舒元輿、左金吾大將軍韓約、河東節度使王?、邠甯節度使郭行余、京兆少尹羅立言、禦史中丞李孝本等人商討具體的行動計劃。

計劃很快就出籠了。

行動時間定在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比鄭注的原計劃整整提前了六天。

對此,天子李昂和鄭注等人全都一無所知。

我們不知道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這天長安的天氣究竟怎樣。

是豔陽高照、碧空如洗,還是陰霾漫卷、北風凜冽?

對此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唯一知道的是——這一天的大明宮將會尸橫遍地、血流成河。

並因此被載入史冊。

天剛蒙蒙亮,唐文宗李昂就已經來到了大明宮的紫宸殿。

朝會像往常一樣按時開始。百官站定了班次,只等著金吾將軍一如平日那樣高聲奏報“左右廂房內外平安”,然後百官就可以奏事了。

可是,這天早朝,左金吾大將軍韓約報的卻不是平安。

而是祥瑞。

滿朝文武清晰地聽見韓約用一種激動的聲音向天子奏稱:“左金吾聽事(辦公廳)後院的石榴樹上,昨夜天降甘露,臣已遞上‘門奏’(夜間宮門緊閉,凡有緊急奏章皆從門縫投入,故稱“門奏”)!”韓約說完,三拜九叩向天子道賀。李訓和舒元輿當即出列,率領百官一起向文宗祝賀。

天降甘露,象征著天下太平。這是多麼大的一件喜事啊!李訓和舒元輿隨即邀請皇上前往觀賞,以領受天賜的吉祥。

文宗李昂也感到異常驚喜。連老天爺都忍不住降下了祥瑞,這足以證明太平盛世已經指日可待了。

于是百官依次退下,來到含元殿內重新站定。一個時辰後,天子李昂乘坐鑾轎出了紫宸門,登上了含元殿,命宰相和中書、門下兩省官員先去“左仗”(位于含元殿左側的左金吾辦公廳)查看。許久之後,李訓和舒元輿等人才回來向天子奏報:“臣已經和眾人查驗了,恐怕不是真的甘露,應暫緩對外宣布,以免天下百姓爭相道賀。”

“怎麼會這樣?”李昂聞言,不禁大為懊喪,回頭命左右神策中尉仇士良和魚弘志帶著宦官們去重新查看。仇士良等人隨即走出了含元殿。

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李訓和舒元輿對視一眼,立刻傳召河東節度使王?和邠甯節度使郭行余上殿聽旨。

按原定計劃,王?和郭行余各帶著數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等候在丹鳳門(大明宮正門)外,一等李訓宣旨,他們要即刻帶兵進入大明宮,與金吾衛里應外合誅殺宦官。可不知道為什麼,只有王?帶著他的河東兵進來了,郭行余卻是單槍匹馬,邠甯兵一個也沒有隨他入宮。

計劃開始走樣了。

李訓感到了一絲不安。

更讓李訓不安的是:沒帶兵的郭行余前來殿下聽宣了,而帶著兵的王?卻臉色蒼白、雙腳打戰地遠遠站著,一步也不敢靠近含元殿。

看來王?和郭行余是靠不住了。李訓憂心忡忡地想。

一切只能看韓約的了。

此刻,含元殿左側的金吾衛衙門內,宦官仇士良沒有看見傳說中那晶瑩剔透的甘露,只看見了韓約那蒼白如紙的臉上一顆顆滾圓的汗珠。

為什麼在這樣一個大冬天的早晨,這個左金吾大將軍竟然會大汗淋漓呢?

仇士良滿腹狐疑地盯著韓約問:“將軍這是怎麼了?”

話音剛落,一陣穿堂風吹過,吹起了廳堂後側的帳幕,仇士良無意中瞥見了一些閃閃發光的東西。

那是兵器。

隨著帳幕的晃動,仇士良還聽見了一些聲音。

那是兵器相互撞擊發出的鏗鏘之聲。

什麼也不用問了,仇士良和宦官們猛然掉頭就往外跑。跑到門口時,守衛正准備關閉大門,仇士良高聲怒斥,守衛一緊張,門閂怎麼也插不上。仇士良等人沖出金吾衛,第一時間跑回皇帝身邊,奏稱宮中已發生事變。

全亂了。

計劃全亂套了。李訓知道,此時此刻,誰能把天子攥在手里,誰就能掌控整個大明宮的局勢。他立刻呼叫殿外的金吾衛士兵:“快上殿保衛皇上,每人賞錢百緡!”

仇士良當然不會讓天子落入李訓之手,馬上對文宗說:“情況緊急,請皇上立刻回宮!”旋即把文宗扶上鑾轎,和手下宦官擁著皇帝沖出含元殿,向北飛奔。李訓抓住轎杆,情急大喊:“臣還有大事要奏,陛下不可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