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第64節:榮寶齋(64)

張幼林說道:“仁山啊,你提出的到南京開分店的事我仔細考慮過了,我覺得很有道理,你能談點具體的嗎?”

“東家,這是明擺著的,頭些日子我給南京的朋友通了個長途電話,我那朋友說,自從國民政府搬到南京,南京的市場立刻活躍起來,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非常繁榮。我是這麼想,一個政府機構可是個龐然大物,您算算吧,軍事委員會、行政院、考試院、國民參政會……照過去的說法,這都是些大衙門,這些衙門得辦公吧?辦公就需要筆墨紙硯,而且需要量會很大。”

張喜兒接上話來:“南方的南紙店沒有我們榮寶齋這麼大規模,至少現在還沒有哪家店有這個能力,能獨自承擔起供應政府部門文房用品的業務,這對我們榮寶齋來說,的確是個機會。”

王仁山思忖著:“既然政府可以長出腿兒跑到南京去,那我們榮寶齋為什麼不能長出腿兒來呢?我們跟著政府跑,政府跑到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

“這樣吧,仁山帶著云生先去南京探探路,如果可能,租個地方爭取辦個‘榮寶齋文房用品展賣會’,店里把需要的貨品從郵局發過去,咱們先看看行情,要是還不錯,再核計開分店的事;張喜兒就留在北平照顧鋪子,這邊也離不開人。”張幼林一錘子定音。

王仁山點頭:“好,我帶云生走一趟,車到山前必有路,我就不信在南京立不住腳。”他顯得信心十足。

王仁山果然能干,到了南京,他租房子、登廣告,三下兩下就聯系上了以前的老客戶,熱熱鬧鬧地辦了十來天的“榮寶齋文房用品展賣會”,大獲成功,緊接著就在南京辦起了榮寶齋的第一家分店。

1937年7月8日凌晨5點30分左右,張幼林被一聲猛烈的爆炸聲驚醒,他翻身坐起,片刻,炮彈的爆炸聲夾雜著槍聲已然響成了一片。

往盧溝橋送慰問品的北平市民都聚在了一起,有挑著擔子、推著板車的普通市民,肩上背著鼓鼓囊囊的大包、手里打著橫幅的學生,也夾雜著幾位開著私家汽車的富家子弟。李山東和趙三龍每人推了一輛板車,上面堆滿了榮寶齋捐贈的食品。

張小璐躊躇良久,還是走進了父親的書房,他在張幼林的身邊坐下:“爸爸,有件事兒我想了好些日子了,還是得跟您說。”

張幼林放下手中的書:“是尋藥的事兒吧?王經理跟我說了。”

張小璐皺著眉頭:“我想了好多辦法,都不行,看來只能靠您了。”

“小璐,這是掉腦袋的事兒,你跟誰也不要再提了。”張幼林語詞嚴厲。

張小璐詫異地看著父親:“您……”

張幼林歎了口氣:“唉,咱們張家人丁不旺,眼下就你這麼一根獨苗兒,說什麼也不能有閃失……”

張幼林的話還沒說完,用人推開了門:“老爺,岳大夫來了,在客廳里等著呢。”

張幼林站起身:“我馬上過去。”

張小璐也要跟著去,被張幼林攔下了:“我不是跟你說了嗎,這事兒你就別再摻和了。”

張幼林換了件衣裳來到客廳,岳明春微笑著:“張先生,您找我來干什麼,我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張幼林在岳明春的對面坐下:“要是這樣我就省得再說了。”

“王經理跟我念叨過,我一時也沒琢磨出法子來。”岳明春搖了搖頭。

“藥能搞到嗎?”

“現成兒的沒有,不過可以拿中藥配出來,可就是不好往外帶,日本人控制得太嚴了。”

“我倒有個想法,”張幼林壓低了聲音,“我爺爺當年在沒轍的時候,用松煙墨給朋友止過血,咱能不能把治槍傷的藥加在墨里帶出去?”

“墨里藏藥?”岳明春皺起了眉頭。

“《本草綱目》里有‘藥墨’之說,我的意思是以榮寶齋的名義開個制墨作坊,把藥混在墨里。”

岳明春恍然大悟:“這倒是個好主意,榮寶齋制墨是名正言順的事兒,不會引起懷疑,回頭我再查查《本草綱目》,琢磨一下加些什麼藥進去。”

“此事不可外傳。”張幼林叮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