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瓦釜雷鳴 第七節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

事情還是從郿縣生出來的.這次是白氏家族領的頭兒.

說起白氏家族,在櫟陽做將軍的白縉一支是嫡系正宗.但這正宗嫡系的白氏,人口卻很少,只有三百余口.在秦獻公以前,所有的白氏旁系都居住在郿縣,人口逾萬,整整二十三個大村.秦獻公東遷櫟陽,將眉縣的孟西白三族老秦人各遷往東部一半,形成了"西白"與"東白",其他兩族也一樣.在孟西白三族中,白氏家族的傳統最為勇武厚重,在秦軍中有許多中下級將領和軍吏,老秦人甚至流傳有"無白不成軍"的說法.另一方面,白氏家族又很擅長農耕,對侍弄土地有特殊的稟賦.有人說,白氏家族是農神後稷的傳人,天生的種田人.無論在郿縣,還是在秦東,只要在白氏族人居住的地面上發生了和土地耕耘有關的大事,曆來離不開白氏家族的參與.

旁系白氏家族有兩個族長,一個是"西白"的白龍,一個是"東白"的白虎.年輕時候,白龍白虎都是秦軍中赫赫有名的千夫長.在秦獻公時期,和魏國爭奪龍門要塞的激戰中,白龍斷了一條右臂,白虎斷了一條左腿,不得不離開軍旅.倏忽二十多年過去,倆人竟然都成了白發蒼蒼的老族長.白龍處事狡黠精細,白虎則憨猛粗率.上次孟西白三族和戎狄移民爭水惡斗,白龍大不以為然,說是"挺著脖子往刀口上送,張著大嘴往風頭上嗆",不主張和新法令硬上.結果雖然拗不過孟族和西乞族以及本族人眾的嚷嚷,派出了一百來人參與"作戰",但卻都是女人和少年,他自己也沒有去.雖然當時大大得罪了兩族人眾,但在渭水大法場後,孟族和西乞族的老族長都在法場上悔悟自殺,唯一留下來的白龍,便贏得了族人極好的口碑,隱隱然成了郿縣孟西白三族的核心.

但是,白龍卻變得郁郁寡歡起來.當初,他不主張和戎狄移民械斗,並不是擁戴新法,而是覺得風頭不對.渭水大法場之後,他感到新法太得嚴酷,心中老大不是滋味.如今又要廢除井田封地,他無論如何是忍不住了.

這得說說井田制的廢除方法.

井田制下,農戶各家的房子都在自己的田里,分散居住,遙遙相望,才有所謂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之說.官府所謂的"村",指的只是一個治理區域,而沒有集中的居住地.廢除井田則要來一番大折騰.首先,農戶(不管是自由民還是依附隸農)要從井田里搬出來,在不能耕種的山坡或荒灘集中蓋房子居住.一拆一遷一蓋,對農人來說,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其次,井田中原來的莊基地和原來的田界以及原來的車道,毛渠道,都要開墾出來合並成耕田一並分配,合起來叫"開阡陌".原先分散在田中居住,各家的院子和打谷場都很大,占了很大一部分可耕地.私田之間,地界很寬很高,幾乎和小路一樣,也占去了一部分可耕良田.更占地的是縱橫田間的車道.春秋和戰國初期的戰爭是車戰,戰車又是農家自造(每十戶或更多,出一輛戰車).所以在田野里必須留出戰車道路.更有大規模車戰碾出的道路和毀壞的田野.這些又占去了許多良田.如今要農人搬出田野,以村為單元集中居住,將田中的車道,地界,莊基場院和廢棄的渠道統統開墾出來,變為良田重新分配.這樣,一方面是節省土地(集中居住的村莊占的是荒地),一方面是大量增加土地.一正一反,秦國的土地資源便大大豐富起來.但是這一拆一遷,集中成村,開墾路界,重新分地,人力財力大折騰,引出的利害沖突可當真不少.

白氏家族的不滿,尚不在這些表面沖突之中.

以孟西白三族在鄉閭之間的勢力與影響,他們不會擔心在拆遷聚村和重新分配中折損了自己的什麼,他們的好田好地不會因為新法而減少,反而會增多.他們都是殷實的老族農家,尋常農戶在拆遷搬家中的艱難對他們並不構成威脅,也傷不了他們的元氣.白氏家族的不滿,不在尋常農家的這些瑣碎擔憂,而在他們的特殊地位將在新田制中失去.

郿縣的孟西白三族,都是自由民,向來被秦國公室當作"國人"對待,其地位本來就與依附隸農不可同日而語,甚至與普通的自由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白族的最特殊之處在于,在孟西白三族中,惟有白族是太子封地!太子封地,是秦國在春秋時期的傳統做法--太子一旦明確,無論其年長年幼,都有一塊儲君封地.這種封地與權臣豪族的領地不同,一則,農家庶民不改變原來的自由民身份或隸農身份(豪族領地的農人一律是依附隸農),譬如白氏家族被確定為太子封地,但依然是顯赫的自由民;二則,太子對封地民眾只有象征性的治權.也就是說,既不象豪族領地那樣的完全治權,也不象尋常土地那樣完全歸郡縣官府治理.太子府向郿縣封地派出的常住官吏只有一個,而且不管民治,只管督導農耕和收繳賦稅.三則,太子封地享有許多農人不可企及的特權.最簡單的一點,若逢天旱,百里渠的渠水便要首先保證太子封地的農田澆灌.如果縣令執行不力,或有與封地搶水之類的事端發生,封地的常住官吏就會立即上報太子府,給予嚴厲懲治.夏天搶水與戎狄移民械斗時,白龍其所以比較冷靜遲緩,也是因為白氏家族從來沒有感受到缺水對他們的威脅.

如今,衛鞅的新法令非但要廢除井田,而且要取消公室貴族的封地--新法令規定,公室貴族必須對國家有大功方能封爵封地,不能僅憑貴族身份享有封地.這樣一來,太子的封地自然要被取消,白氏家族作為太子封地所享有的特權也將隨之煙消云散.白龍心里很別扭,覺得這新法令處處透著一股斜乎勁兒,硬是和體面人家過不去!眼看著白氏家業和老祖先創下的家族榮譽要在新法令中沉淪下去,自己也要成為白氏家族最沒出息的一代族長,窩火得吃不下睡不著,幾天不說一句話.


八月頭上,老白龍准備了一份特殊的鄉禮,帶著族中一個識得字的先生,趕到了櫟陽.

"老族長,到櫟陽見誰呀?"將到櫟陽,細長胡須的先生小心翼翼的問.

"多嘴.到時候自然知道."

進得櫟陽,天色傍黑.白龍走馬向國府偏門徑直而來.細胡須先生驚訝得合不攏嘴,看來,老族長要走"天路"了!

"老族長,"細胡須先生壓低聲音道:"是否先見見當家的白將軍?"

白龍默默的搖搖頭,下馬拴馬,走到門前對守門軍吏拱手道:"郿縣白龍,求見太子,相煩將軍通稟."軍吏笑笑,"太子封地的白族長啊,請稍待."便匆匆進門去了.細胡須先生沒想到老族長如此體面,簡直和櫟陽朝臣一般,又一次驚訝得張大了嘴巴合不攏.頃刻之間,軍吏出來拱手道:"白族長請."白龍一拱手,大步進門,細胡須先生背著青布包袱也匆匆跟了進來.

太子府很小,只是櫟陽國府的一個三進四開間的偏院.太子正在第二進的書房里聽太子傅公孫賈講解《尚書》.軍吏稟報白龍求見,太子皺皺眉頭,"帶他去見總管吧,公孫師正在講書呢."公孫賈卻笑道:"既是封地族長,太子還是見見吧,講書無甚耽擱."太子便道:"既然如此,讓他進來吧.公孫師無須回避,也幫我聽聽."公孫賈拱手笑道:"臣遵命就是."

白龍是第二次見這位太子了.第一次是五年前初封地時的"賜封"晉見,那時太子才六歲.白龍只知道太子叫嬴駟,是新任國君的唯一的兒子.但就是那短短的一次禮儀性的晉見,白龍已經對太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白龍的第一感覺是太子不象個年僅六歲的孩童,他舉止得體,說話清楚,竟然還問了白氏家族的人口,地畝和收成年景.白龍事後感慨萬端,直說:"龍種就是龍種!"就因了這特殊的好感,白龍在每年兩次上繳五谷賦稅時,都要給太子特備一份少年王子准定喜歡的禮物,或是一張良弓與一壺好箭,或是一只上好獵犬.有一年是一把戎狄人用的鋒利匕首,太子高興得直說,"白老族長好!".在這種極少見面卻又慢慢滲透著的一種好感中,白龍和小太子之間,好象有了一種忘年的神交.白龍委托封地官吏請太子恩准的一些變通,幾乎是有求必應,沒有遭到過一次拒絕.白龍覺得這個太子少年世故,胸有城府,做事比大人還有主見,確實有王者氣象.倏忽五年不見,太子該沒有變吧?

"郿縣封地族長白龍,參見太子--!"白龍匍匐在地,大禮三叩.他是一介庶民,和太子直是天地之別,就選擇了這種異乎尋常的禮節.

"白老族長呵,快快請起.幾年不見,族長老了許多呢."


"屈指五年,太子卻是長大了,一身英氣,老朽高興哪."

"老族長請坐.上茶.老族長遠道而來,有事就說吧,說完了用飯."

白龍坐在長案前雖顯局促,卻也讓人覺得實在可靠,他拱手慨然道:"也沒甚大事,幾年不晉見太子,心中老大不安.此來櫟陽,買些須農具,順便拜見太子,帶來三張貂皮,給太子冬天做件披風,暖和得緊呢."話音落點,細胡須先生忙打開青布包袱,恭敬捧上三張治好的貂皮.太子接過笑道:"呀,如此雪白細軟!我還真沒見過這等上好的貂皮.公孫師,你看看."公孫賈接過撫摩一番,贊歎道:"毛色好,做工細,端的上等皮子也."白龍笑道:"這是老朽去年冬雪天,在陰山下獵得的.胡人說,此等貂皮化雪于三尺之外.老朽不知真假,請太子試著穿吧."太子高興的笑起來,"好!我今冬狩獵不怕風雪了."公孫賈點頭道:"白族長終歸是老秦人,老封地,事事想著太子,竟是難得."白龍長籲一聲,只是低頭不語.

公孫賈打量著這個陌生老人,心中一動,"老族長啊,新法分地,郿縣進展如何?白族長分了幾多好田?"

"對呀,老族長,說說,分了幾多好地?"太子也興致勃勃,卻不料老白龍"噢--"的一聲痛哭起來,嘶啞嗚咽,淒慘酸楚,那一只斷了胳膊的空袖管也在簌簌抖動.只有十二歲的太子嬴駟慌得無所措手足,蹲在老人面前連連道:"老族長莫哭,莫哭,有事盡說,有事盡說."公孫賈歎息一聲,"老族長啊,你是太子府的自家人,有太子替你做主,哭個甚?說吧,賦稅重了?"太子笑道:"那還不易?太子府明年減半收.我這太子府,也吃不了恁多糧食呢."

老白龍抹抹眼淚,搖頭哽咽,"太子哪里話來?白氏千戶,做了太子封地,是天大的幸事.咱老秦人,誰個兒不想給太子府多貢點兒物事?老朽所哭,為的是不能再給太子效犬馬之勞了,這條路,走到頭了."

"卻是為何?"太子驚訝,臉竟驟然脹紅起來.

公孫賈淡淡笑道:"太子一時心迷,竟忘了?新法要取締公室封地的."

"啊?取締公室封地?太子封地也取締麼?公孫師,我如何不知道?"

"國君有令,只給太子講書,暫不給太子講秦國新法."公孫賈拱手回答.


太子怔怔的站著,一時竟沒有話說.

白龍卻是痛心疾首,"郿縣和華山的孟西白三族,原本都要做太子的封地.這新法邪乎,竟要取締公室封地,還要搶走先君穆公賜封給功臣的養生田!天理何存哪?男女老少都害怕,都請做太子封地哪!太子不為老秦人做主,老秦人就完了……"說著說著,聲淚俱下.

太子焦躁,在書房中走來走去,"這,這,是新法?我聽君父說,秦國要變法,這就是變法麼?豈有此理?老秦人如此苦楚,那個衛鞅,不知道麼?"

公孫賈默默搖頭,沉重歎息,卻是一言不發.

太子猛然站定,慷慨激昂,"老族長,本太子沒奉君命,封地還是封地,誰也不能動!"

"孟族,西乞族,也一樣可憐哪."老白龍淚流滿面.

"那是增加封地的事,我要稟明君父再說."

就這樣,老白龍扛著太子這把"尚坊劍"回到了郿縣,召來族人一說,舉族歡呼雀躍.消息傳開,孟族西乞族立即呼應,一面上書國府請做太子封地,一面拒絕拆遷房屋,穩穩的按兵不動.孟西白三族抗命,其余稍有點兒根基的家族也聞風即停,郿縣的新田制推行頓時癱了下來.三天之內,華山西邊的孟西白三族也立即效法,非但上書請為封地,而且趕走了縣令派來的分田縣吏!做得更為明目張膽.

所有的人都懷著一個心思,有太子為老秦人說話,一個衛鞅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