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節:黑暗中呼喚的名字(1)

《風云兒鄭成功》《風云兒鄭成功》

黑暗中呼喚的名字

統太郎走出興福寺的山門,停下了腳步。

那朱紅的門柱色彩鮮豔,而柱子的樣式更顯得秀逸。山門上的匾額是藍底泥金寫的“東明山”三個大字。

如今長崎市寺町興福寺山門上懸掛著的“東明山”匾額,是隱元和尚①的手筆。

這個故事發生在日本寬永二十一年的夏天。這一年的十二月,日本改年號為“正保”。按公元來說,則是1644年。也就是隱元東渡日本的十年前。

現在統太郎仰視的這三個酣暢淋漓、似欲騰空飛出的大字,是本寺住持默子和尚寫的。這位默子和尚從他的祖國大明帝國聘請了著名的畫家逸然,今天到達了興福寺。

“統云!”統太郎自言自語地小聲念著。

他早就想當一個畫家。

不,他自以為他已經是一個畫家了。他從小就喜歡畫畫。他要按照自己的審美觀,用任何人都可以欣賞的畫來表現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難道還有比這更美好的工作嗎?世上的人為什麼不都做畫家呢?統太郎小時候對這一點感到不可思議。

他今年已經二十二歲,希望能像一個真正的畫家那樣有一個雅號,于是通過熟識的吳少峰的介紹,來請逸然和尚給自己起個名字。

“取你本名中的一個字,就叫統云吧。統云——這是一個很好的名字啊。”逸然跟他這麼說。

逸然剛到日本,當然是用中國話跟他說的。吳少峰是長期居住在長崎的中國木匠,他擔任翻譯。不過,統太郎曾在平戶①跟中國畫家學過中國話,不用翻譯他也能聽懂這幾句。

吳少峰把統太郎送到山門口,客氣地說:

“大和尚坐了好多天的船,今天累了。以後您再來吧。”

“謝謝您。讓大和尚好好地休息一下。我過兩天再來拜訪請教。”統太郎這麼說著,低頭行了個禮。

吳少峰回身朝大雄寶殿走去。

統太郎再一次仰頭看了看山門上的匾額。

他感到很滿足。逸然和尚說的話雖不多,但確實意義深刻。他一邊回味著這些話,一邊朝坡道下走去。街上已籠罩著一片暮色。

“啊喲!”他突然發出短促的呼喊聲。

他只模糊地覺得後腦勺劇痛無比,然後就失去了知覺。

他躺倒在大路的中間。一個黑衣漢子飛快地把他拖進草木叢中。

長崎有三座中國寺廟。

最古老的東明山興福寺創建于元和六年(1620年)。當地人稱它為南京寺。是江蘇、江西、浙江等所謂三江地方的人們捐款建造的。

其次是分紫山福濟寺,是寬永五年(1628年)漳州人捐款建造的,又名漳州寺。

另外一座是寬永六年由福州人創建的聖壽山崇福寺。

三座寺廟都帶一個“福”字,因此稱做三福寺。

興福寺的住持默子是江西人,他也是建造橋梁的泰斗。位于長崎市中島河上的“眼鏡橋”就是他建造的。他的本職是主持居留本地中國人的信教和喪葬,但他還想發揮自己的特殊技能,為當地社會盡綿薄之力。

不僅在橋梁方面,他還想為日本的文化作一點貢獻,因此把浙江傑出的畫家逸然請到了日本。

逸然在日本已經相當知名,他的幾幅作品不知通過什麼途徑傳到了日本,很受人們贊賞。

所以他剛到日本的第一天,希望當他弟子的統太郎會通過專為寺里做活的木匠的介紹來見他,並請他為自己起雅號。

林田統太郎出了興福寺之後,被人打了一悶棍。當然,默子和逸然並不知道這件事。

不知過了多久,統太郎在黑暗中醒了過來。

在伸長身子也攀不到的高處,好像有一個小小的窗戶,只有那兒有一點微微的亮光。那四方形的窗戶上釘著木格子。下面是泥土地。他被剝光了衣服,躺在這泥土地上。

幸虧是夏天,要是嚴寒的冬季,恐怕他早就被凍死了。

他伸手朝四下里摸了摸,手觸到草席邊上。他想坐到草席子上去,發現草席上有塊布。他馬上意識到那是什麼東西,苦笑了一下,心里道:“啊,兜襠布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