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7節:再見吧,金陵(2)

明朝的開國皇帝洪武帝定都南京,第三代皇帝成祖永樂帝最初受封于北京,稱燕王。他打敗了第二代皇帝建文帝,自己當了皇帝後,把首都遷到自己的老巢北京。

從此以後,明代除了首都北京外,在南京仍設各個政府機構。國子監之所以有兩個,就是由于這個原因。其他的政府機構,南京的只是徒有虛名,唯有最高學府國子監,南京的也是名副其實。

鄭森作為國家未來棟梁的頂尖分子,正在南京的國子監里學習。

南京別名金陵。

金陵的秋天,紅葉似火,玄武湖畔,菊花爭豔。

鄭森憑倚在國子監的欄杆上,面朝南邊,眺望著。國子監背靠文廟和羅鳴寺,東面和南面有兩條水路。兩座鮮豔的朱橋分別跨在清澈的水流上。這就是珍珠橋和新浮橋。

“什麼時候看都是這麼漂亮啊!”在鄭森的身旁,有一個和鄭森同樣姿勢,看著同一個方向的學生。他是鄭森的朋友陳方策,如此自言自語地說。

“嗯,只是風光……”鄭森答話。

“只是風光……”陳方策重複著鄭森的話,露出一絲苦笑。

他們都是二十一歲,都是血氣方剛、憂國憂民的秀才。

“國破山河在!剛才我翻閱杜甫的詩集,翻開的那頁上有這麼一句詩,讓我大吃一驚。這是不吉之兆啊!”鄭森說完後,挺直了脊背。

“北方韃靼②的軍鼓聲日益迫近,而這金陵還整天在鬧派系之爭。”陳方策厭惡地說。

年輕人心情激動,不是沒有原因的。大明帝國實際上已經滅亡了。

由于接連的失敗——不,政治極度腐敗,百姓生活窮困,很久以前各地群眾就被迫發起了暴動。農民起義軍最初是魚龍混雜,後來驛卒出身的傑出領袖李自成把各路農民起義軍聯合起來,形成了一支革命的隊伍。最近幾年來,李自成的軍團從西邊威脅著大明的朝廷。

明王朝還受到東北邊境強大的軍事集團——後金的威脅。

後金在太祖努爾哈赤時期于薩爾滸大破明軍之後,進入遼河以東,將勢力擴展到山海關附近。

面對這樣危急的局面,明王朝卻沒有出現一個救國的英雄。朝廷內部存在著複雜的派系,誰要稍立戰功,或顯露點骨氣,立即遭到反對派的嫉妒而被打倒。被打倒還算幸事,大臣、將軍被判處死刑,已成為家常便飯。願當救國英雄的人們,在他們未登上舞台之前就已經遭到殺戮了。

糟糕的是,皇帝竟是一個嫉妒心極強、歇斯底里的人。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建國號“大順”,率大軍自山西北上,于三月十七日圍攻北京城。

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逼迫皇後自盡,劍劈了不到十五歲的親生女兒長平公主。

崇禎皇帝舉劍向女兒砍去時,他悲痛地喊道:“你為什麼要生在帝王之家呀!”

然後,崇禎登上紫禁城北面的煤山。這是一座人工堆砌的小山,現在稱做景山。元朝時,為了准備萬一遭到圍城時用的燃料,把煤炭堆積成山,上面覆蓋著泥土,因此稱做煤山。元朝滅亡已近三百年,煤山上當然已經綠樹成蔭。崇禎帝在壽皇亭上吊自盡。他臨死前身著白衣,把頭發散開,垂在胸前,衣襟上寫著遺言: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李自成進逼北京時,北京曾派急使赴東北求援。

東北地區有防禦清軍進攻的明朝猛將吳三桂。他接到急報,奔赴到山海關,得知北京失守的消息。

從北京傳來了各種情報,其中最使吳三桂悲痛的,不是皇帝自殺的噩耗,而是他的愛妾陳圓圓被農民軍俘獲的消息。

吳三桂大為憤怒,竟向敵人——清軍乞求援助。

滿洲統治者把整個民族組織成軍事集團,在奉天①營造了宮殿,儼然已具有一個國家的實力。太祖努爾哈赤的繼承人太宗皇太極也已去世,第三代世祖順治帝年僅六歲,由他的叔父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充當他的監護人。

吳三桂的乞援,對清王朝而言簡直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它雖然擁有精銳的滿洲鐵騎兵,但明軍守衛的山海關是它難以逾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