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9節:改名(5)

光武帝是公元二十五年即位,確系乙酉年,其年號為建武。光武帝複興漢王室取得了勝利,後漢的皇統又延續了二百多年。

“啊,仿效光武帝和他的年號建武,定年號為隆武。可慶可賀!明王室複興,其勢隆隆!這是毫無疑問的。”連小心謹慎的張春枝也這麼說。

“那麼,”黃道周站起來說,“就選擇吉日,舉行即位大典吧!”

吉日選在立秋的前一天。這年閏六月,吉日定在閏六月十五日,陽曆為八月六日。

“簡直是耍猴兒戲!”鄭芝龍身在莊嚴的即位大典的行列里,心里卻這麼冷笑著。

他作為一個武官,為了突出自己,建議在年號中用個“武”字,文官們卻把它與光武帝複興漢室聯系起來。他心里想:瞎扯淡!阿森這麼說,我不過提了提罷了。反正這場猴兒戲也長不了。

南京政權曾封鄭芝龍為南安伯,現在福州政權的唐王給了他“平國公”的封號。鄭芝龍由伯升為公。路上揀來唐王的鄭芝龍的三弟鄭鴻逵也封為定國公。

即位大典結束之後,鄭芝龍回到了他在福州的官邸。布政衙門改成了皇帝的臨時宮殿,鄭芝龍把知府衙門作了自己的官邸。

“真累人!猴子戲好看,真的要跑進去演個角色,也夠累人的。”鄭芝龍心里這麼想著,走進了內客室,躺在椅子上,伸開兩只腳,大大地喘了一口氣。

“您累了吧?”屋子的角落里發出這樣一個聲音。

“啊呀!是誰在那兒?”

“是大耳呀。”

屋子的角落里有個人盤腿坐在那兒,身子靠著牆,在等著主人回來。屋子太大,加上天已經很黑了,所以鄭芝龍進了屋子並沒有馬上發現那兒有個人。

不過,在主人不在家的時候,能進入這間內客室的人也不多。他就是不多的人中的一個。

“噢,是一祥嗎?你回來啦!”

那人慢慢地站起身來,他的耳朵確實大得出奇。年紀看起來約三十五歲。

此人姓林,名一祥,是鄭芝龍的情報員。

當清軍南下,揚州危急的時候,鄭芝龍派遣林一祥北上,探聽清軍的情況。

他不是為同清軍作戰而去偵察的,而是去搜集情報以判斷是抗戰還是投降。

“一回來,就碰上了什麼即位大典。倒是很熱鬧啊。”林一祥這麼說。他的語氣中帶有嘲笑的味道。

“清軍很強大嗎?”鄭芝龍看著林一祥的大耳朵這麼問道。強敵日益逼近,還搞什麼即位大典。這對親眼見過清軍情況的林一祥來說,一定是很可笑的。林一祥長期擔任情報員,成績卓著,一向受到鄭芝龍的重視。所以鄭芝龍單憑林一祥說話的語調和神情,就可以大體判斷出這一點。

“是的,很強大。”林一祥毫不遲疑地回答說,“首先人家沒有這一套虛浮的東西,把一切精力都集中到奪取勝利上。什麼即位啦,封公、封侯儀式啦,人家不搞這一套沒用的東西,一門心思想爭取勝利。看來明、清之間的勝敗已成定局了。”

“達成了什麼協議嗎?”鄭芝龍小聲地問道。大耳林一祥的任務不單純是搜集情報,還要對情報進行分析,為鄭芝龍進行一些活動。

“見到了黃熙允老爺。”

“唔。聽說他當上清朝的禦史了。”鄭芝龍點了點頭。

黃熙允也是福建泉州府人,和鄭芝龍是同鄉,早就投降了清朝。

“我想還是快點好。——這是我個人的意見。”大耳林一祥說。所謂“快點”,是指向清朝投降。

“是麼?”鄭芝龍把胳膊抱在胸前。

林一祥發表意見時,如果只說“我想”如何如何,那就表明他已下了判斷,如果後面再加上“這是我個人的意見”,那就意味著他有八分的把握,但還不到下判斷的程度。

“明王朝有可能把清王朝頂回去嗎?”鄭芝龍問道。

“如果不搞什麼大典,集中全部力量複興明王室,也不是沒有可能。清軍現在也是冒險走鋼絲啊。”

“走鋼絲?”

“他們發出薙發令了。”林一祥回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