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姓氏起源

李姓始祖名叫皋陶,皋陶是黃帝孫子的後裔.據史載,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有一個孫子叫皋陶,皋陶在堯稱帝的時候,曾經擔任"大理",理官,主管司法工作,專管獄訟推斷,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史稱"五刑".當時盛行以官職為姓,皋陶也就以"理"為姓.皋陶的子孫世襲其職,經曆了虞,夏,商三個朝代,以官職為自己的姓氏,人稱"理"氏.直至商朝末年,後代理征,被曆史上那個嚇人的商紂王迫害致死,理征被殺次日,他的妻子契和氏攜兒子理利貞,趕緊逃難.母子倆逃難到伊侯之墟.逃難途中三天沒有吃飯的母女倆被一樹李子救了命.以後歲月較為太平,契和氏想起那驚險的往事,不免心下感激起那棵李子樹來,于是更名為"李".皋陶祖先為嬴姓,故李氏出自嬴姓.

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曆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因感激李子樹或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云:"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81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3,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4,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5,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東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于宅旁種李以為象征,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6,源于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于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于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7,源于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于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進一步考證,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等人皆舉其姓,獨于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8,為北魏代北複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複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9,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曆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曆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郡望: 1,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2,趙 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4,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5,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世孫李忠.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遷徙分布: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占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占比例則少于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台灣排名第五位.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在中國曆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余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在先秦時期,李姓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進入魏晉以後,李氏逐漸發展,成 為當時的中原五大郡姓之一.另外四個是:王,崔,盧,鄭.到唐代,因為皇帝姓李的緣故,使得 李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僅皇帝賜姓給一些人,讓他們姓李,更有許多人自己改姓,冒充姓李. 于是,李姓在這三百年中得到了飛速發展,從一個影響較小的姓氏,一下子變成了中國的一個大 姓.在唐代以前,李姓主要在北方發展,在唐代,有過三次大的南遷,使得李姓開始遍布全中國. 李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陽,廣漢,梁國, 南陽.

縱觀曆史,李姓人氏大體形成兩大系源.一支在隴西,即今甘肅省境,一支在趙郡,即今河北省境.以這兩支為主,形成了中國李姓的源流,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據《李氏族譜》記載,在隴西這一源系中,出了李淵一家.他們建立唐王朝之後,隨唐王朝的強盛,李姓也日趨強盛.源于趙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況更甚,在不幾代的時間里,就成為當地的盛族,高居張,王,劉,趙諸大姓之上.以後,河北這支李姓家族,先後分成三組,西到山西,東到山東,安徽,南到河南,湖廣,擴遷到更大的范圍.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李姓曆史名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傳說老子活了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的結果.後人紛紛效仿,求仙問道成為曆朝曆代許多皇帝和大臣的頭等大事,道教由此興盛.老子也被奉為教主,稱"太上老君".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五代時南唐國主,著名詞人,世稱李後主.李煜不僅擅長詩文,音樂,而且書法極佳,寫字用顫筆作扭曲之狀,十分遒勁,狀如寒松霜竹,取名為"金錯刀".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于世.

李自成:本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被稱為"闖王".

現代名人:李四光,李嘉誠,李光耀,李小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