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姓氏起源

"周姓最早源于古代的姬姓,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後稷的姓,在中國算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時遷至河南汝南."(摘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范志亭著的《魯迅與許廣平》一書的第4頁)."從黃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個傳說中的世家.經過西周一朝的發展,至周平王東遷,其次子烈封于汝墳(在今河南葉縣東北),成為周姓人所尊奉的周姓始祖.周平王東遷洛邑(在洛陽)之後,其中的一個兒子姬烈被封在汝墳,經過十九傳,至姬邕時東周被秦所滅.雖然封國已不存在,可是源自周朝血脈世代食周爵祿俸的姬邕家族卻在習慣上仍被人稱作'周家’,姬邕索姓也以'周’為姓,以示紀念,以示不忘本,並代代相傳.邕生秀,秀生仁.這時已到了西漢時代,漢初統治者為了籠絡民心,特地封周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紹續周室香火,周汝墳地勢卑濕,遂徙地于汝南郡,這支周姓在當地生息繁衍,形成漢唐時期著名的汝南周氏(以上摘自東方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大良,李瓊英著的《中國姓氏通史.周姓》".
隨著後來天災人禍等各種原因造成的人口大遷徙,汝南周氏不斷向四周輻射擴散,其後的陳留,臨川,尋陽,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內,臨汝,華陰,河東等周氏郡望,都與它有深厚的淵源.它被視為今天周姓的主要來源.

周姓起源主要有:

1,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如唐玄宗時,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南北朝時,代北複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漢字單姓周氏.

4,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5,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


郡望: 1,汝南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孫周跋扈邕.
2,沛 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其開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
3,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的周震.

堂號: "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6萬兵馬侵犯漢朝.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幾日後,文帝禦駕親往慰勞官兵.走近細柳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官兵個個持刀執戟,張弓挾箭,如臨大敵.當令門崗位傳報,說是車駕到來.營兵卻直挺挺地站著,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才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准跑馬."車駕和隨從騎兵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回頭看了看,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鑽呀!"
"愛蓮堂":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他一生最愛蓮花.他把蓮花比成君子,誇它雖然從汙泥里鑽出來,但一塵不染,雖然整天在清潔的水里洗濯,但一點兒也不妖豔.它的香又清又遠,它的直不會發枝或拖秧,我愛它這君子的品質. 遷徙分布: 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發展繁衍.居住在河南臨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代遷往沛郡,成為當地著姓,西漢大臣周昌,周勃,名將周亞夫即屬此支.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遷居今安徽廬江.西晉永嘉年間,中原士族隨晉室同渡,有一支周氏遷往姑熟.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這是當時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時,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稱其先祖為鄭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遷往福建甯化石壁鄉,還有一支徙居永定.從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開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唐代元和年間,除沛國周氏,長安周氏為周赧王的後代,河南周氏為鮮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漢汝墳侯周仁的後裔.周仁5世孫周燕,子孫繁盛,分衍出許多支脈,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當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