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2)

可歎少游有豐盛如筵的才華,亦是個命祿微薄的人.他一生仕途坎坷,總不得意,二十九歲,三十三歲時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名動天下的"山抹微云君"直到三十六歲才進士及第,真像張愛玲國文考試不及格一樣,是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玩笑.
北宋元祐年間舊黨得勢,蘇軾曾向朝廷推薦秦觀,誰知他得了重病,已回蔡州了,四年後才重回京師,當了宣教郎,太學博士一類無名小官.未幾哲宗親政,新黨複起,元祐黨人被清洗,此後秦觀再也沒有平安過.宦海浮沉,他是依附于蘇軾的,卻不似蘇軾.東坡一生大起大落大悲大喜,際遇峰巒疊嶂,總也不負此生了;少游卻是薄命才子,在不停的貶謫流放中,一點一點磨折了生命.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流放途中的他還沒有挨到京師,就病死在藤州了.
天涯羈客有太多難以排遣的愁緒,只有一點點地盡訴詞章.少游在羈放之時寫的《踏莎行》亦是名篇--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闋詞,王國維極贊他"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兩句,認為氣象可與《詩經》的"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屈原的"楚辭?九章?涉江"和王績的《野望》相並舉.東坡則喜歡最後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秦觀死後,東坡把這首詞題在屏風上,連連哀歎:"少游已矣,雖千萬人何贖!"
靜安先生是從詞的意境氣象上說;從人情和個人的偏好上來講,我更贊成蘇軾的品位,沒那麼多詞學教條,我只看到他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傷.我也愛這樣至情不掩的子瞻,他疼惜少游,已經不只是愛才,更是愛他這個人,將他視為子侄至親.親人之間,才有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淒傷.
少游才高,蘇東坡素來愛重他.書上有這麼一句話:"蘇門四學士中東坡最善少游."民間有東坡將小妹許配給秦觀的傳說,又說"蘇小妹三難新郎",當真是繪影繪形.我心底真是希望有蘇小妹這樣的妙人,喜歡這樣的平等.也多虧得有少游,因為有他這樣的俊俏才子,老百姓才附會出這麼一個才學氣度不讓文君的蘇小妹.
以東坡對少游的感情來看,如果他真有一個待字閨中的妹妹,他一定會將她嫁給秦觀.可惜沒有,因此少游沒有機會娶蘇小妹.那只是美好的漣漪.大約是老百姓看蘇氏父子皆是人中俊傑,怕他們好花開的寂寞,因此要敷衍出一個蘇小妹,來幫襯出人生百世的輕喜完滿.
北宋的那個暮寒的春天,少游在一次次貶謫中淡漠了功名,他選擇流連青樓.從杜牧到柳永到秦觀,"擬把疏狂圖一醉,贏得青樓薄幸名",或許真是失意才子慣有的落寞疏狂.
中國傳統戀愛方式的逼仄寡淡,使得需要相處一生的男女往往在揭開紅蓋頭的那一霎才看清對方的相貌.偶有思凡的,偷偷先去窺看,還不能被對方得知,那是不恭敬且輕佻的.婚姻麻木不仁,選中了不可輕易更替.妻子因此往往是乏味的.
很早的先賢就明白"情欲似水火"的道理.大禹治水亦告訴人:疏而堵之,不如疏而導之.不過少年時代禁欲是為了教子成才,這種嚴苛,成年以後便逐步放寬松.隨著年歲漸長,少年時代的禁情錮欲往往換來成年之後的放蕩不羈,妓院成了最自由放松的社交場所.妓院的旗幡上直截了當地寫著,有錢就可以過夜.妓女是最容易也是最不容易得到的女人.她們往往有才有貌又擅風情,尤其是那些女中花魁.借用制度經濟學的術語,這是交易成本最高的性交易.
何況,性是一回事,愛又是另一回事;得到妓女的愛往往比得到妻子的愛更難.因為後者方心無旁騖,前者卻已閱盡千帆.對男人而言,這個游戲本身就充滿挑逗和刺激性.即使如此,也不妨礙人和人,在天地的某個角落,邂逅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