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1)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已亥記夢》
這首詞很多人爛熟,是蘇軾悼念亡妻王弗的詞.十年之後,他與繼配王閏之結婚的第六個年頭,某日,是王弗的周年.他夢魂相擾,猶記得她小軒窗下梳妝的樣子,深情一片,宛然可見.
史載,王弗性"敏而靜",她博聞強記,東坡偶有遺落,她也能從旁提點,與東坡琴瑟和諧.東坡自稱"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又言"余性不慎言語,與人無親疏,輒輸寫肺腑.有所不盡,如茹物不下,必吐之乃已,而人或記疏以為怨咎……"容易把與之交往的每個人都當成好人.王氏安靜謹慎,與生性跳脫豁達的東坡正是互補.
《東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後聽言"的故事,是說東坡每有客來,王弗總是躲在屏風的後面屏息靜聽.不過我想那應該是些家里的親眷叔伯,或是無關緊要的官員朋友,來求東坡辦事聊天,言談間偶然論及新物,婦人家聽聽也不要緊,只當長了見識.這自然是東坡的豁達開明處.那是宋朝,整個人文思想已由唐朝的外放式向內縮緊,女子的天地有越來越小的趨勢,東坡能如此待王弗,足見其不是一般男子.
但若是一干政要來訪,退居密室尚且不及,如何輪得到一個女子,幕後聽言干涉時政?蘇軾再豁達也不會做此逾禮之事,他是士大夫,不可能逃脫禮教,即是現在也不太可能.其實中國的男子,從古至今,骨子里未嘗有翻江倒海的變動.在某些事上,他們堅毅得叫人惶恐,曆經風雨卻依然故我.
往往待客人走後,她每每軟語相勸,說得在理又每得印證,連蘇軾也是服的.他得她,是真正的賢妻內助,因此蘇軾早年青云直上,除了有歐陽修等先賢的掖助外,"妻賢夫少禍"的力量也不可小覷.對這個發妻,連蘇軾的老父蘇詢,也是極滿意的.
什麼時候讀到這首《江城子》已經不記得了,應該是在迷戀港劇的年代.有一部電視劇的一場戲,女的站在崖邊,長風淒淒,吟完這幾句,便跳下去,又穿著紅嫁衣,決然回眸間有林青霞的不敗風采.當時就哭起來,這幾句詞有讓人心旌搖曳的哀苦.
又有金庸寫楊過十六年後在絕情谷候小龍女不至,一夜白頭,是《神雕俠侶》里最傷情的一段,金老頭兒這樣寫--
霎時之間,心中想起幾句詞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是蘇東坡悼亡之詞.楊過一生潛心武學,讀書不多,數日前在江南一家小酒店壁上偶爾見到題著這首詞,但覺情深意真,隨口念了幾遍,這時憶及,已不記得是誰所作.心想:"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我和龍兒已相隔一十六年了.他尚有個孤墳,知道愛妻埋骨之所,而我卻連妻子葬身何處也自不知."接著又想到這詞的下半闋,那是作者一晚夢到亡妻的情境:"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料想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不由得心中大慟:"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連夢也做不到一個!"
無論是文字還是影像,這一段每每惹我落淚,從無落空.追想起來,應是在看《神雕俠侶》之前已有了印象,所以後來讀到便如故人重逢,有無比的親切感.我想起這書中還有一首元好問的《邁陂塘》,起句是:"問世間情為何物?"也是多賴金庸小說的宣傳才廣為人知.可見武俠也有好的,就看人怎麼看.一樣的道理,世人多評定蘇軾為豪放詞派,其實子瞻的情詞小令一樣寫的清靈疏秀,柔媚不讓婉約派,風骨剛硬處,又勝其一江春水自東流,由不得人不服.
他和李白一樣是天才.天才每不為世俗流法所拘,所經所曆每每淡筆描摹,卻是風雨也不能減損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