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反複猶豫

來到造船廠後,趙禹先給楊翰林打了電話,得知王開元去了外地,要過兩天才回來.

白止戰也沒有閑著,在船廠安排的接待人員陪同下,去參觀了那幾艘已經進入到舾裝階段的主力戰艦.

至于趙禹,他是大忙人,只是由他直接負責的戰艦,就有好幾種處于設計階段,得盡快完成,好在造船廠的船台空出來之後動工,不然就要耽擱幾個月,因此不可能專職充當白止戰的向導.

讓白止戰感興趣的,並不是第二批"行省"級大型航母,是配套的大型巡洋艦.

在對待大型巡洋艦的態度上,帝國海軍一直很矛盾,或者說反複了好幾次.

最初,包括白止戰在內,眾多海軍將領都覺得有必要建造大型巡洋艦,即快速戰列艦實在太貴了,如果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跟艦隊航母配套建造,必然會擠占大量經費,從而導致航母的數量減少.

用造價低得多的大型巡洋艦替換,也就合情合理了.

在設計的時候,准確說是在項目審核階段,帝國海軍才發現,大型巡洋艦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美好.

關鍵就是,造價並沒有低到能夠替換快速戰列艦的程度.

原因也很簡單,大型巡洋艦的動力系統並沒有縮水,采購價格根本就降不下來,而配套的主炮因為是重新設計,加上采購數量不會多到哪里去,以及配套彈藥得單獨購買,實際造價也不低.

在一艘戰艦上,動力系統與武器系統是占比最高的兩個部分.

拿快速戰列艦來說,動力系統大概占到造價的四分之一,武器系統占五分之一,兩者相加差不多就一半了.

相反,像裝甲這些,反到沒那麼昂貴,畢竟帝國的鋼鐵產能一直處于過剩狀態.

動力系統沒有縮水,關鍵在于海軍提出的戰術指標,也就是需要擁有超過,至少是與重巡洋艦持平的航速.

大型巡洋艦對動力系統的要求已經超過快速戰列艦.

要說的話,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帝國海軍在大戰爆發之前設計與建造的快速戰列艦,其速度指標,都是按照為航母護航來設定的.

拿"旭海"級來說,最低要求30節,最高才32節.

在進入到建造階段之後,因為經費的問題,海軍還做了妥協.

只要求以最快速度持續航行4個小時,因此可以提高動力系統的安全榮譽,通過超負荷運轉達到最快航速.

如此一來,就能夠把動力系統的額定最大輸出功率降低一些,從而大幅度降低造價.

這也沒啥好奇怪的,那是在大戰爆發之前.

別說是快速戰列艦,即便是更重要的艦隊航母,也必須量入為出.拿不到經費,或者是經費不夠,再好的戰艦也只能留在設計圖紙上.更何況,在"旭海"級之前還有4艘升格來的快速戰列艦.

顯然,這個辦法在大型巡洋艦上根本就行不通.

一場空襲,最多就持續幾個小時,而一場在遠洋上進行的追逐戰,往往要持續數日.

大型巡洋艦在設計之初,其實是為了壓制重巡洋艦,在遠洋殲滅重巡洋艦,不是專職為航母提供掩護.


在大戰爆發前,包括帝國海軍在內的,各列強海軍都已啟動後條約型重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狹夷海軍僅建造2艘的"利艮"級,以及紐蘭海軍大批量建造的"巴爾的摩"級.

雖然帝國海軍也有後條約型重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項目,但是海軍上下早知道,能夠壓制重巡洋艦的肯定不是重巡洋艦,而是配備口徑更大的主炮,航速也更快,裝甲更厚實的大型巡洋艦.

要說的話,其實就是新時代的戰列巡洋艦.

不同的是,大型巡洋艦針對的是重巡洋艦,並不要求具備能夠跟快速戰列艦並肩作戰的能力,也就是不要求能對付快速戰列艦的火力,把原本用在火力上的噸位用來增強航速與續航力.

顯然,在大型巡洋艦的主要性能指標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航速.

帝國海軍從一開始,就要求大型巡洋艦得擁有不低于現役重巡洋艦的速度,最好能夠超出1節到2節.

顯然,這個要求一點都不低.

在已知的現役重巡洋艦當中,航速最高的有34節,最低的也有32節.

要讓排水量達到了25000噸的大型巡洋艦的航速超過32節,需要的推進功率,不會低于排水量35000噸,航速30節的快速戰列艦.如果達到35節,那麼需要的推進功率還要提高大約40%.

雖然鬧大之後,帝國海軍降低了要求,把最高航速設定為33節,但是設計單位給出的核算結果依然非常驚人,既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需要達到15萬馬力,比當時還在設計階段的"旭海"級多了2萬馬力.

僅此一點,就會讓造價增加10%.

最後,帝國海軍再次向現實低頭,決定直接用"旭海"級的動力系統,並接受在此條件下的32節的最快航速.

不過,到"旭海"級建造的時候,獲益于技術進步,比如超高壓鍋爐問世,其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已經提高到了15萬馬力.

可是即便如此,動力系統的采購價格依然居高不下,而且大型艦用鍋爐的產量一直就沒有得到實質性提升.在滿足航母與戰列艦之後,還需要考慮艦隊油船與戰斗支援艦,最後才是大型巡洋艦.

總而言之,動力系統成為了影響大型巡洋艦造價的頭號因素.

當然,武器系統也一樣.

按最初的設想,主炮有兩種口徑可選,250毫米與300毫米,而且設計單位也給出了不同的配置方案.最為廉價的方案是4座雙聯裝240毫米主炮,最為昂貴的方案是3座三聯裝300毫米主炮.

選這兩種口徑,也只是習慣使然,或者說可以借鑒,從而降低開發與制造難度.

只是,不管哪一套方案,都無法繞過一個難題.

前無畏艦全部退役之後,帝國海軍再沒有使用240毫米與300毫米炮彈的戰艦,連配套的彈藥都全都銷毀掉了.

所幸的是,這個問題到後期得到完美解決,也就是使用從迢曼帝國引進生產的280毫米艦炮,連炮彈的生產線都直接從迢曼帝國采購.

因為280毫米炮彈並不具備對付戰列艦的能力,對付巡洋艦則是綽綽有余,迢曼海軍也願意提供穿甲彈的生產技術,換取帝國海軍掌握的先進技術,所以帝國海軍並沒有花力氣設計新式穿甲彈.

可見,在大戰爆發之前,只是帝國海軍就在大型巡洋艦的取舍上反複了好幾次.

等到大戰爆發,那就更加猶豫不決了.